与时偕行:中国旅游业的新趋势与新格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国际环境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全球经济社会表现出低增长、高风险的新特征。受结构性、周期性、政策性以及统计性等影响,全球经济失衡严重,且这种“坏的失衡”已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层面,在经济体之间以及经济体内部都有所表现,国际贸易长期存在不平衡现象,经济体内部也表现出结构性的利益不协调[7]。这最终威胁到全球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同时也使全球经济面临着更为严重的两极分化,从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社会的不稳定性,逆全球化浪潮兴起。

2020年后,全球经济面临多重挑战,经济增长下行并与贸易摩擦、俄乌冲突等多重风险叠加,使得经济脆弱性和不确定性增强;在各种危机的冲击下,供应链断裂、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贸易争端不断加剧,贸易规模明显萎缩;国际投资信心不足,全球外商投资出现下滑,国际投资格局也因新冠疫情的影响而出现变化,给经济复苏带来新的挑战。

一 全球经济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通货膨胀率上升,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持续低迷,加之局部地区政治不确定性和单边贸易保护主义对全球经济的干扰,世界经济步入低增长阶段[8]。2020年后全球经济出现深度衰退,不确定性增强。就复苏前景和态势而言,不同区域和国家经济复苏的时间、程度与进程并不同步和均衡。

(一)经济下行风险

受全球政治局势变化以及金融危机的遗留影响,全球制造业持续低迷,贸易和投资争端不断加剧,金融稳定性受到冲击,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乏力,世界两大经济体——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增长均面临下行风险,全球经济在多重挑战的寒流夹击中艰难前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研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长自高位开始下行,2011~2020年增速放缓已成大势。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均增长乏力。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在2009年更是跌至-3.3%,随后不断波动,原本发展强劲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也呈现明显下行态势(见图1-1)。

图1-1 2001~2027年全球经济增速趋势

注:2022年及之后为预测值。

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Real GDP Growth,” https://www.imf.org/external/datamapper。

世界银行在《2022年世界发展报告:金融为公平复苏护航》中指出,2020年全球经济萎缩了大约3.4%,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也是1870年以来出现人均产出下降的经济体数量最多的一年。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0年大约有90%的国家的经济活动出现收缩,超过了两次世界大战、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20世纪80年代的新兴经济体债务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出现此类衰退的国家比例(见图1-2)[9]

图1-2 1901~2021年人均GDP负增长的国家比例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22年世界发展报告:金融为公平复苏护航》,https://openknowledge.worldbank.org/server/api/core/bitstreams/88174d16-21c9-57f8-8fb4-ad04172c9f36/content。

(二)增长不确定性

近年来,多家国际机构多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速预期。2020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根据2019年经济发展情况,预测2020年和2021年经济增速将分别达到3.3%、3.4%,当年10月调整为-4.4%和5.2%[10]。IMF对2021年和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分别从2021年1月的5.5%和4.2%,提高至7月的6%和4.9%,较2020年的预测有所提升[11]。不过,步入2022年后,全球经济发展前景仍然处于弱预期。2022年1月,IMF对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的估计值为4.4%,较2021年10月的预期下调0.5个百分点,2022年4月再次下调为3.6%[12]。2022年1月,IMF预测世界经济在经历了2021年强劲反弹之后,正进入一个明显放缓的时期,随着前一阶段被压抑需求的释放完成以及各国财政和货币支持政策的退出,预计世界经济增速将显著放缓。2023年1月,世界银行再次将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1.7%,较2022年6月预测下调1.3个百分点,这是近30年来仅次于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期间以及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时的低速增长[13]。2023年4月IMF预测2023年的全球增速将在2.8%的水平上触底回升,2024年将小幅上升至3.0%[14]。2024年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增长预测如表1-1所示。

表1-1 2018~2024年世界经济走势的最新预测

(三)通货膨胀风险

2022年,多重因素相互叠加,通货膨胀成为多个国家和经济体面临的首要挑战。根据美国劳工部数据,2022年4月开始,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全面上涨,6月同比上涨达到9.1%,再次刷新40年来的最高纪录。根据德国市场研究机构捷孚凯的数据,2022年7月德国消费者信心先行指数为-27.4点,环比下降1.2点,创1991年以来最低值[15]。一方面,应对通胀的紧缩措施可能继续导致经济衰退。例如,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印度经济一直受到国内和全球因素的压力而不断收缩,经济低迷时期的政策举措加剧了经济衰退,再加上供给侧疲软导致的通货膨胀,最终走向滞胀[16]。另一方面,应对风险的货币政策的效果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较高的企业债务可能会阻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从而抑制政策的效果[17]

二 贸易格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的近十年时间里,全球贸易进入减速发展阶段(见图1-3),2020年全球贸易市场的供给端和需求端均受到冲击,很多国家和地区也采取了严格的检验检疫程序、边境封锁、贸易限制等措施,导致全球贸易规模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再次影响全球贸易增速[18],2021年全球货物和服务贸易逐步恢复。

图1-3 2001~2022年全球货物和服务贸易额

资料来源:世界贸易组织官网,https://www.wto.org/english/res_e/statis_e/statis_e.htm。

(一)全球贸易规模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统计,2020年全球货物贸易总额下降了7.77%,全球服务贸易总额波动更为严重,下降了17.7%,下降幅度超过全球金融危机时的情形,几乎全球所有地区的贸易总额都出现两位数下降,北美和亚洲地区出口受损尤甚;2021年全球货物贸易总额表现出强劲的复苏趋势,增幅达26.77%,全球服务贸易总额增长了17.56%,基本恢复甚至超过了2019年的水平。2022年全球货物贸易总额和服务贸易总额的增速放缓,分别为12.07%和14.80%(见图1-4)。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预测,2023年全球贸易总额增长将继续放缓,2024年的前景仍然高度不确定且总体悲观[19]

图1-4 2002~2022年全球货物贸易额和服务贸易额增速

资料来源:世界贸易组织官网,https://www.wto.org/english/res_e/statis_e/wts_e.htm。

(二)贸易保护主义

近年来,受“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影响,全球贸易壁垒增加,导致进口成本上升、全球总产出降低、福利削减;贸易保护手段也更加多样,从非关税壁垒逐渐向知识产权保护和其他措施转变[20]。根据2020~2022年度的《全球经贸摩擦指数报告》,2020年全球经贸摩擦指数长期处于高位,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冲突加剧;2021年全球经贸摩擦指数整体有趋于缓和的态势,但其他限制性措施和技术性贸易措施指数增长;2022年全球经贸摩擦指数整体大幅上升,全球经贸摩擦指数月均值为315,比上年增加205个百分点,且所有月份的指数均处于高位,进出口限制措施指数月均值上涨901个百分点。近年来,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借口的贸易保护,导致数字贸易壁垒激增、全球高新技术领域贸易迅速减少[21]。贸易阻碍措施导致进口成本上升,不仅直接影响需求端的购买力,也对供给侧造成不利影响。新技术的全球流动放缓,致使创新竞争压力减弱,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三 外商直接投资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受全球利率上升和资本流动潜在波动的影响,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增长乏力。2003~2007年,FDI呈持续增长态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投资者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资本流入戛然而止,转而将资金用以弥补国内亏损。发达经济体政府和中央银行选择采取接近零利率的办法进行大规模注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资本流入开始复苏。然而,自2013年美联储讨论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可能性以后,国际资本流动再次出现急剧波动。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为0.943万亿美元,下降57%,为连续第三年下滑,其规模已跌至2003年以来的新低(见图1-5)。2019年后,随着美国税收改革影响逐渐减弱,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有所回升,但潜在趋势依旧疲软。2020年投资流动的限制性措施对现有跨国投资项目造成影响,再次影响投资者信心,最终表现为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波动明显、投资复苏时间出现差异、国际投资格局发生变化。

图1-5 2000~2022年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及其增长率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官网,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

(一)投资流量

2021年外商直接投资表现出强劲的复苏趋势,已经基本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绿地投资直接影响物质资本存量和生产能力,对发展中国家极为重要。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22世界投资报告》,2022年第一季度的初步数据显示,绿地项目数量减少了21%,国际项目融资交易下降了4%[22]。综合来看,2022年全球仍然面临着粮食、燃料和金融三重危机,国际投资环境复杂多变,投资者的不确定性增强,这些给全球投资市场的未来预期带来较大冲击。

(二)投资格局

近年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表现出南北发展不平衡格局。在发展中经济体中,亚洲、非洲、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FDI流入额都显著增长,且亚洲、非洲在2021年创下历史新高。2020年非洲的FDI流入额受到影响,发展中经济体FDI流入额下降,但2021年达到830亿美元,总体呈积极趋势;亚洲发展中地区的FDI流入额自2019年后连续增长,2021年达到6190亿美元,占全球流入额的四成;2021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跨境并购活动有所增加,FDI增长了56%,交易数量有所增加,但销售总额与2020年相比几乎没有变化。发达经济体FDI水平在2020年回落到2003年的水平,但2021年发达经济体的跨国企业海外投资增长总额超过一倍,占全球FDI流出额的3/4。其中,北美FDI流出额实现了历史新高,美国跨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总额增加了72%;欧洲跨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总额也从2020年极低的水平反弹至5520亿美元[23]。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新技术发展带来的生产力提升,未来国际直接投资格局将在投资主体、投资规模、投资区位等方面出现更全面、更持久的变革[24]

(三)投资复苏

经验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在经历一段时期的低迷之后,资金流动和交易可能会相对较快实现反弹,但真正的投资复苏则需要一些时间。全球FDI上一轮危机因全球金融危机而起,全球金融危机不仅直接冲击了FDI,而且带来长期发展趋势的转变,FDI增速放慢。在各国放松融资条件、提供融资激励等措施的推动下,跨境交易和国际项目融资的复苏态势表现得尤为强劲。2020年下半年跨国并购投资和国际项目融资基本恢复,然而绿地投资仍然未有显著改善。具体来看,相比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持续了2.5年的重大影响而言,并购交易数量到2021年上半年已进入复苏阶段;国际项目融资交易在发展阶段上仍处于成长期,2020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已恢复增长,且未大幅度偏离总体发展趋势线[25];2020年绿地投资的下降幅度远超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复苏乏力,2022年仍然尚未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26]

四 劳动力市场

进入21世纪,全球仍存在失业危机,尽管某些发达国家的失业率已有所下降,但全球失业危机仍未结束,特别是在新兴经济体中,失业问题依然较为严重(见表1-2)。世界经济从危机中复苏的速度和强度既取决于公共卫生措施的有效性,也取决于各国保护民众,特别是脆弱群体就业和收入水平的能力。在劳动力参与率下降、劳动工作时间减少、劳动收入受损、劳动力市场复苏困难的情况下,全球经济恢复仍困难重重。

表1-2 2014~2020年全球劳动参与率预测情况

(一)劳动力参与率

2020年全球劳动力参与率下降了近2%,特别是年轻人和壮年男性的劳动力参与率普遍下降。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研究,2022年全球劳动力参与率仅部分恢复到59.3%左右(比2019年低1%),全球失业率还将保持高于2019年的水平(2019年全球失业总人数为1.86亿人,2022年达到2.05亿人)。从不同国家来看,高收入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复苏最快,中低收入国家表现最差;从就业类型来看,非正规就业所受影响较大,如自营工作和家庭工作[27]。此外,非正式的自营职业、远程工作和临时工作等也会持续增加。

(二)劳动工作时间

2020年上半年全球劳动人口工作时间(每周工作总小时数)大幅减少。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发布的《全球劳动力市场监测报告》,与2019年第四季度相比,2020年第一季度的工时损失达5.4%,第二季度的工时削减18.6%,2020年全球工作时间减少了8.8%,大约是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4倍,特别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南欧和南亚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28]。此外,直到2022年第一个季度,全球工作时间比2019年第四季度还低3.8%,相当于出现了1.12亿个全职工作岗位的缺口。

(三)劳动力收入

2020年全球劳动力收入损失约达到1.3万亿美元,相比2019年第四季度,全球劳动力收入下降了3.5%,其中,中等偏下收入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不包括中国)的损失最大。2021年,虽然全球劳动力收入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全球80%的劳动力收入来自高收入国家和中国,60%的国家中,工人的劳动收入仍未恢复到2019年前水平。2021年低收入、中低收入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不包括中国)的工人仍面临劳动力收入下降的问题,分别下降了1.6%、2.7%和3.7%[29],此外,全球的通货膨胀也将对实际劳动收入造成一定影响。

(四)劳动力市场复苏

全球劳动力市场复苏呈现复苏过程不稳定和复苏趋势不平衡两个特点。一方面,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复苏受全球各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复苏过程不稳定、不确定性强。例如,2022年,俄乌冲突、新冠疫情、通货膨胀、金融市场震荡以及各种债务危机等,冲击了全球供应链,扰乱了劳动力市场的恢复。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预测,2022年第二季度工作时数预计将比疫情前的水平低4.2%,相当于损失1.23亿个全职工作。另一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疫情应对能力的差异,导致卫生和社会基础设施、机构能力、财政空间、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结构等的差异,加剧了贫富国家之间的差距,导致复苏过程不平衡。2021年底,大多数高收入国家的就业率已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而大多数中等收入经济体仍然处在危机之中。2022年第一季度高收入经济体的“工作时间”有所恢复,相比疫情前下降2.1%,但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则分别下降3.6%、5.7%,这种不平衡的趋势可能会在2022年第二季度进一步加大[30]。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预测,2023年全球就业将增长1.0%,不到2022年水平的一半(2.3%),2024年就业增长率预计将小幅上升至1.1%。但高收入国家就业增长率接近于零,前景依然较为悲观[31]

五 全球旅游

从全球来看,当前国际环境正处于世界力量格局、世界体系格局、世界发展格局三大格局的剧烈变动时期,全球旅游格局也正在发生重大调整。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推动国际产业发展和分工格局的变革进程,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全球旅游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核心变化有三:一是欧洲进入成熟期,增长乏力,亚太市场正成为驱动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二是中等收入国家旅游经济全面崛起,取代高收入国家在全球旅游业增长格局中的地位,并推动全球旅游增长;三是中国作为东亚旅游、中等收入国家旅游发展的领头羊,在新的全球旅游格局中正发挥重大作用,特别是其日益增长的出境游客,成为不可忽视的柔性力量。

(一)全球旅游经济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与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发布的《世界旅游经济趋势报告(2023)》显示,2022年全球旅游总人次(含国内旅游人次和国际旅游人次,下同)达到95.7亿人次,同比增长18.9%;全球旅游总人次恢复至2019年的66.0%(见图1-6)。2022年全球旅游总收入(含国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收入,下同)达到4.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1.1%;全球旅游总收入恢复至2019年的79.3%,恢复水平已近八成(见图1-7)。

图1-6 2019~2022年全球旅游总人次

资料来源:《世界旅游经济趋势报告(2023)》。

图1-7 2019~2022年全球旅游总收入

资料来源:《世界旅游经济趋势报告(2023)》。

2022年,虽然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放缓,但旅游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提高,2022年全球旅游总收入增速达到21.1%,比2021年的19.1%提高2个百分点;而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2%,比2021年的6.0%下降2.8个百分点,2022年全球旅游总收入恢复势头好于全球经济恢复势头。

(二)区域旅游发展格局

2022年五大区域旅游恢复程度差异较大,从高到低依次为中东地区、欧洲、美洲、非洲和亚太地区(见图1-8)。其中,2022年中东地区和欧洲的旅游经济恢复程度最高,2022年旅游总人次分别增长29.2%、25.1%,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26.9%、19.4%。亚太地区旅游增长趋势最不乐观,2022年亚太地区旅游总人次同比增长16.1%,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19.5%,旅游恢复水平不足六成。

图1-8 2019年与2022年五大区域旅游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对比

资料来源:《世界旅游经济趋势报告(2023)》。

从五大区域的增长速度来看,预计2023年,亚太地区旅游将迎来增长小高潮,旅游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增速均超过25%;非洲旅游总人次增速和旅游总收入增速超过10%;欧洲、美洲和中东地区增速放缓,三个区域旅游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增速均下落至10%以内。从恢复程度来看,中东旅游将基本恢复至2019年水平,欧洲和美洲旅游恢复至2019年的85%以上,但亚太地区和非洲旅游经济恢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三)T20国家旅游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课题组将旅游总收入(含国内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收入)在全球排名前20的国家命名为T20国家(Tourism 20 countries)。长期以来,旅游总收入全球排名前20的国家占全球旅游总收入的比例基本稳定在78%左右(见图1-9)。

图1-9 2014~2023年T20国家旅游总收入之和占全球比例

资料来源:《世界旅游经济趋势报告(2023)》。

为有效推动旅游业复苏,这些国家分别从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出台财政、金融、产业等支持政策,推动旅游数字化转型,成立旅游业发展基金,举办推广活动等方面推动旅游业加快复苏。例如,2022年6月,美国商务部发布《国家旅行及旅游战略》,提出四大战略以促进美国旅游发展,启动旅游复苏五年计划;2022年中国出台《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抓好促进旅游业恢复发展纾困扶持政策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并提出10条纾困措施,以促进旅游业复苏和发展;2022年法国旅游发展署发布为期十年的全新“法国目的地发展计划”(Le plan Destination France),预计投入19亿欧元预算,将法国打造成“可持续旅行”的第一大目的地以及自行车骑行旅游的第一大目的地。预计2023年,在T20国家中,大部分国家的旅游收入将恢复至2019年的八成(见图1-10)。

图1-10 2023年T20国家旅游总收入恢复水平

资料来源:《世界旅游经济趋势报告(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