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冰洋研究(第2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卷首语

曲枫 王伟

北极概念包含三个层次。

第一,它是一个地缘概念,是指北纬66度即北极圈以北的陆地与海洋。它的中心点就是北极点。

第二,北极还是一个环境概念。值得注意的是,北极圈之内的陆地大体为苔原覆盖,而苔原与其南端泰加(taiga)针叶林的交界线基本与北纬66度线相齐。环境意义上的北极既包括以苔原为特征的生态系统,也包括以泰加针叶林为特征的次北极(subarctic)生态区域。北极生态系统还包含永久冻土(permafrost)、低温、冰川(glaciers)、特有的动物群和植物群等。

第三,北极民族文化。在上万年的人类历史中,人类的迁徙活动一直没有停止。不断有新的人群进入北极圈中生活。人类在主动适应高纬度地区环境的同时,对环境以及景观的影响也随处可见。因而,人类文化是构成北极概念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北极民族文化虽然在族源、语言、生存方式、艺术传统上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却无一例外地体现了对极地环境的适应性。这些民族生活在苔原、针叶林以及相邻的草原生态环境中,以狩猎、捕鱼、采集、游牧为主要的生计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极地生存策略。陆地狩猎、海猎以及驯鹿牧养是其重要的文化特征。虽然生存条件恶劣,地处世界的边缘,但几乎每个民族都有着各自的节日庆典系统,仪式风俗丰富。所有的民族传统上均信奉萨满教。

令人注意的是,与俄罗斯、蒙古国交界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与北极民族在生存环境、生态系统、生计方式、生存策略、艺术与物质文化、仪式信仰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强烈的相似性。如中国鄂温克人的一支,同萨米人、楚克奇人、埃文人、涅涅茨人、埃文基人一样以牧养驯鹿为传统文化特色,赫哲族的水猎生计方式、鱼皮文化与因纽特文化相似。以上民族均生活在泰加针叶林和与之相邻的草原生态环境中。诸如鄂温克人、鄂伦春人、赫哲人、达斡尔人、布里亚特人、图瓦人等本身是跨境民族。在俄罗斯、蒙古国等国家中,对这些民族的研究一般均被列入北极文化研究范畴。

中国国务院于2018年1月颁布的《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中将中国定义为“近北极国家”。沿用这一提法,我们将有关的中国北方民族称为“中国近北极民族”。

将中国北方民族研究纳入北极文化研究的大框架中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使我们得以在国际视角中考察中国近北极文化。当我们对中国近北极民族与北极民族进行比较研究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文化边界并不等同于当代国家边界。文化边界有时小于政治边界,有时又会大于政治边界,同时具有时间上的流动性与历史深度。因此,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中心”与“边疆”概念的含义。从政治视角来说,北极地区对北极国家(包括近北极国家如中国等)来说都属于政治边疆。然而,从文化视角来说,北极地区正是“北极文化”的中心,它的文化边界甚至可能延伸到北极及次北极之外的区域。挪威人类学家费雷德里克·巴斯(Fredrik Barth,1928-2016)在《族群与边界》一书的导言中,从政治人类学角度提出了国家边界与“次国家边界”的概念,其“次国家边界”概念的提出则是在有意淡化政治学的主权概念,而将边界视为不同主体的文化实践,将边界视为不同文化联系与接触的场域。[1]那么,中国近北极民族文化代表着北极文化的中心还是不同文化的交界地带,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

基于以上思考,聊城大学北冰洋研究中心于2019年3月召开了中国近北极民族研究论坛,本辑的大部分论文来自这一会议。

在国际北极文化研究中,民族生态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西方生态人类学在20世纪形成了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从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Julian Steward,1902-1972)的文化核心理论、康克林(Harold Conklin,1926-2016)的文化构建模式、格尔兹(Clifford Geertz,1906-2006)在《农业内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迁过程》(Agricultural Involution: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中提出的生态因果关系网络,到哈里斯(Marvin Harris,1927-2001)的文化唯物论理论,再到福勒(Catherine Fowler)的民族生态学理论,这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多样性的研究范式和视角。文化特殊性存在于世界的各个角落,但是没有独立于国际学术领域之外的特色研究。无论本土化的人类学还是民族学,它们都应该是世界性学术建构的组成部分。在使用西方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田野数据进行理论创新是中国人类学学术国际化必须要走的道路。既然我们将中国近北极民族研究与国际上的北极民族研究关联,我们就必须意识到,中国的人类学知识应该是国际人类学知识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需要提及的是,辽宁大学生态人类学家江帆教授与法国人类学家、台湾中研院的吴红(Aurore Dumont)博士专门为本辑提供了有关民族生态学研究的特稿。参会者林航教授等其他学者也从民族生态知识体系、生态移民、生计变迁等不同视角揭示了中国近北极民族在社会历史变化中对寒冷地带生态系统的适应与调适。

本辑还包括民族艺术与宗教仪式的论文,反映了中国近北极民族在萨满教信仰以及物质文化创造方面与国际北极民族的相似性。另外,人口与地区发展也是北极与中国近北极文化研究中的热点话题,本辑也收录了相关的重要研究成果。

最后,我们向全体供稿人、同行评审专家、编委会委员以及中国近北极民族研究论坛的所有与会代表表示诚挚的谢意。


[1]参见〔挪威〕费雷德里克·巴斯主编《族群与边界——文化差异下的社会组织》,李丽琴译,马成俊校,商务印书馆,2014,“导言”第1~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