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 “双碳”目标: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
第1章 碳达峰·碳中和:开启未来低碳社会
低碳经济:气候变化与绿色未来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形成了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化石能源的大规模消耗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大幅增加,温室效应逐渐加剧,导致海平面上升,暴雨、干旱、热浪等灾害性气候现象频发,生物灭绝速度越来越快,给人类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国多次召开气候峰会,要求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延缓升温速度,“碳中和”就是在历次气候大会制定的阶段性目标的基础上形成的21世纪中叶的碳减排目标。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在该目标的指导下,我国能源产业、科技产业乃至整个经济体系都将实现绿色转型,迈向低碳发展的新阶段。
1.“碳达峰、碳中和”提出的国际背景
气候变化是影响人类社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发布报告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观测到很多新增的气候变化,这些变化在过去几十年乃至上千年都未曾出现过。因此,IPCC认为人类行为对气候变化造成了显著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正在不断增强。如果人类不控制这些行为,势必会对地球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无法逆转的伤害。
作为世界气象组织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成立的联合国下属机构,IPCC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事务进行研究与评估。IPCC自成立以来每5~7年就会编写一套全球气候评估报告,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文件的制定提供了重要指导。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是世界各国在联合国框架内围绕气候问题进行谈判形成的一系列条约与协定,是世界各国相互合作共同应对气候问题的重要法律基础。2015年12月12日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的《巴黎协定》是最新的一份文件,提出“将21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之内”的目标。
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尽早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稳定在一定水平,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对气候系统的干扰。这类行动开始得越早,成本越低,效果越好;开始得越晚,成本越高,所面临的风险也越高。基于这一认知,在《巴黎协定》生效后,各缔约国相继制定了碳中和行动目标,大多数国家宣布或承诺到21世纪中叶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的碳中和目标如表1-1所示。
表1-1 世界主要国家的碳中和目标①

续表

①各国家的碳中和目标或时有变动,以最新发布的文件为准。
2.“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概念与常识
(1)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够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等。温室气体会让地球表面变得更暖,这种作用就称为“温室效应”。
不同温室气体对地球温室效应的贡献不同。因为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最大,为了对各类温室气体所造成的温室效应进行统一度量,所以将二氧化碳当量确定为度量温室效应的基本单位。
(2)碳达峰
如果将二氧化碳排放看作一个抛物线,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某个时期达到最高值之后就会下降,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最高值的过程就是碳达峰(carbon peaking)。各国制定的碳达峰目标就是明确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的年份,形成碳排放量从增长到下降的拐点。只有实现碳达峰才有望实现碳中和,并且碳达峰的实现时间与峰值对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难易度有着直接影响。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各国实现碳达峰的主要路径是控制化石能源以及化石能源产生的电能和终端能源的消费,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3)碳中和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指的是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与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吸收量达到平衡,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其中会产生碳排放的人类活动包括使用化石燃料、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人类活动包括植树造林、利用碳汇技术进行碳捕集等。
其实,碳中和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来理解,其中狭义的碳中和指的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量达到平衡,广义的碳中和指的是所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与吸收量达到平衡。各国制定的碳中和目标就是明确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吸收量达到平衡的具体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