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战逃反应:亲子对话,如何激发合作效能?
困惑再现
与孩子对话时,您是否发现这样的情形:
您刚向孩子发出“谈一谈”的邀请,孩子要么选择“抗争”“攻击”性语言和身体姿势,要么选择回避。孩子似乎开始频繁推迟对话的进展,表现为杂事增多,比如:突然需要去厕所,着急找书本,坐立难安或者保持静默不合作。家长自评已经尽力去“平等对话”,可是总是无法实现“相谈甚欢”的心灵对话的局面。这是怎么了?
心理卡片
我们来了解战逃反应。
也许曾经不畅通的亲子交流给孩子带来一些失望的记忆,从而再面临类似场景激发了孩子的这些反应。这些生理表现或者行为举止,就是在为“战斗或逃跑”做准备。1929年,这些反应被美国生理学家沃尔特·坎农(Walter Cannon)描述为“战逃反应”,全称是“战斗或逃跑反应(Fight-or-Flight Response)”。他发现人们在面临外界突发危险性情境时,会引发警觉和应激反应,使得躯体做好自我防御,去挣扎或者逃离。
家育心念
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给予“共生”期心理滋养,给予无条件支持和接纳的过程中,养育者需要“菩萨低眉”;随着孩子不断成长,也需要“金刚怒目”,如何表达孩子能够吸取接受,确保信息的有效输入呢?
首先,发起挑战之前,请做好充分铺垫。
犹如体验极限运动之前,我们需要反复检查设备,确保安全保障措施及危机预防,做好充分心理预设和积极准备。
遇到孩子的问题,也许您一眼就能看出孩子的矛盾和心思,在准备“金刚怒目”之前,我们需要考虑:接下来的言行是否会激发孩子的战逃反应,引发孩子可能的防御和阻抗?
如果无法做到避免上述情况,这场谈话可能只是您的独角戏,仅仅满足您表达的欲望而已。
假设情境:
孩子说:“他人对我都没有善意,所以我无心好好学习。”
您的内心独白:
①“我还不知道你?你本身就比较自我、自私、挑剔!”
②“明明上次你还被大家选举为班级‘道德之星’,简直是无中生有!”
③“其实你根本就不想学习,何必如此大费周折找这些借口来掩饰自己?”
你的内心可以铺垫的准备词:
“他人对你没有善意,的确你的内心会不舒服。为了理解你和帮助你,我可能要问几个问题,也许对你会有点挑战,我只是在帮助你,而并非批评你哦!”
①“你说到他人对你都没有善意,你确定有事实依据吗?还是仅仅是感觉和猜测?”
②“记得上次你提到大家给你的投票最多,你怎么看呢?”
③“关于学习,你是真没时间学习,还是没有找到学习的目标、价值和动力?”
④“你能说说你一天有效的时间是怎么用的吗?”
⑤“我记得你提到过有好朋友特别维护和支持你,与你说的‘大家对我都没有善意’,有点不一致,你怎么理解呢?”
即:提前打好预防针,避免引起对方进入“紧急防御”的“战斗模式”。
其次,沟通之中,请注意合作对话。
沟通之中,抛却你原本内心的假设,尝试以好奇探索的态度,表明你愿意倾听的姿态。家长只有作为协作者和见证者,才能帮助孩子觉察内心的声音,直面挑战和困难;家长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指导者和批判者,对孩子进行一番嘲讽和攻击。
只有这样,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真诚之后,才不会把情绪消耗于“对抗”上,反而愿意去正视自身的问题,并去思考应对问题的有效行动。
最后,准备结束会谈时,邀请孩子反馈思考和想法。结束对话之前,向孩子发出邀请去总结反馈:
“今天的交流,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你的感受如何?你有什么发现?”
“你未来计划实施的第一步又是什么?”
“如果你感到难以坚持的时候,你会如何勉励自己?”
“你觉得还可以怎样对话更有效?”
亲子互动中,家长邀请孩子及时反馈,有效互动就是在避免沟通中的空洞承诺、战逃心理和防御性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