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我于21世纪初上的大学,本科在理工科学校学设计,硕士到了美院学绘画,2008年开始在上海一所综合性大学的设计学院任教,开始了长达14年的设计基础一线教学工作,几年之后有幸被邀请去一些兄弟院校教授基础课,也参与过一些学校的教改,因此对设计基础课程形成了一些小小的自我认知。回顾自己的求学和教学生涯,这23年恰好是中国设计专业慢慢从萌芽到发展壮大的过程,而设计基础课程的迭代,我是亲历者,所以整理了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四种设计基础模式:
(1)构成训练: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朝仓直巳,经过几十年的迭代变更,训练形式上已经有很大不同,甚至加入了计算机的辅助,但训练核心仍是点线面的构成。
(2)创意思维:试图帮助学生挣脱美术高考的限制,所以作业主题一般自由开放。但课程对老师控班能力的要求很高,对学生内驱力的要求更高,稍有不慎,学生就容易在有限的课时放飞自我,欢天喜地结束课程,看似创意的画面可能来源于网图的二度创作。
(3)探究性训练:一般训练对象会是生活中的自然造物或者人造物,用结构素描的方式从不同视角去分析对象的物理结构,随后进行元素的抽象提炼与重构,训练学生观察、分析、构成的能力。
(4)项目主题训练:它的前身可能来源于PBL教学模式,在一些大型设计院校比较流行。一般几个专业会合在一起,分为若干个指导老师小组,安排一个大主题,主题抽象、范围广、表现形式不限;也会混合融入前三种模式,指导老师根据自身专业背景进行指导,作业形式会非常热闹并与众不同,但容易变成后期专业课的前置,比如插图设计、分镜头表现、图案绘制……
4种模式我在教学中都用过,只要教学保持高压,学生总能做出一些令彼此满意的作品,但我总隐约感觉哪里不对劲。我们是否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反思过课程内容?是否存在用学生作品印证我们引以为豪的教学成果的现象?
带着这种疑惑,我曾经和一位业界专家讨论过关于设计基础的取舍与定位——为什么会有取舍?因为大家都明白在有限的基础课时中,你不可能什么都教,学生也不可能什么都学,你必须有取舍。
专家认为,所有关于技术性的教学内容都是可以省略的,让学生去自学,因为学生可以通过主题性的训练自然而然地解决技术上的问题、思维上的顽疾;教师做的事情是站在未来行业中,去思考一个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专业能力,而这种专业能力又需要怎样的基础,从而去设计相关课程,并让课程和课程之间形成衔接。
曾几何时,我也是这种论调的支持者和执行者,当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时候,我站在教师立场反思:为什么我们觉得理所应当的思维模式下,学生执行起来往往会遇到很大的阻力。直到有一天,一个学生对我说:“老师,我们2个月前还是高中生啊。”可能我自己不是那种天赋爆棚的人,我能感同身受地理解普通学生的无奈和彷徨,我突然意识到他们学习、练习的思维惯性依然停留在高中阶段,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所以我尝试从学生的视角代入,预想学生在学习路径中的反应,重新去反思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
在“评图”为主的评价模式下,如何评判学生的学习过程?除了“头部”,那些没能在课程中完成素养转换和思维重构的学生该怎么办?让他们课后慢慢去反思和总结?如果他们不会又怎么办?
个人认为,目前国外的课程体系对我们而言并没有多大的参考价值,因为他们都没有我国持续时间长且如此标准化的选拔模式——美术高考。直接照搬国外的基础课程体系,水土不服、不伦不类是必然结果。学生形成的思维惯性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牢固得多,这种转变需要提供一条清晰的路径,因此设计基础定位应该是衔接和转换,不应该一上来就聚焦在如何创新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上,这是中国设计基础教改都不应该忽视的学情分析。
我于2018年出版了《二维形式基础:设计素描》一书,以审美分析、空间思维、体块创造三个维度衔接与转换学生的专业素养。2020年,我以此课程参加了上海高校艺术与设计类青教赛,评委中有中国美术学院的杭间和艺术家丁乙等专家,评委们高度认可我的课程体系,最后授予比赛特等奖。这次获奖给了我极大的认可与信心。之后的3年里,我继续打磨课程体系,以设计思维与双钻模型作为理论框架,通过从具象到抽象的教学内容,从思维到实践的课程推进,建立“三维一体”的评价模式,最终形成了目前这本教材。
我坚信在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已经不是重点,重点是在思维和认知。本书分为回溯篇、衔接篇与实践篇。回溯篇中,第1章对专业概念进行了梳理,第2章以美术高考作为切入点,谈欧洲古典主义的培养目标和当下美术培训班的差异和误解。衔接篇则是从科学性入手,第3章、第4章从人的视觉感官到色彩形成的原理进行分析;第5章是本书的特色内容,讲解了从印象派到抽象派的艺术理念和代表艺术家;有别于传统艺术史,本书着重从科学技术进步、观念上的转变来分析各个流派,也是本书“具象到抽象”课题的理论来源,读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当成工具书查询。实践篇则是方法与实践路径,第6章浅述设计思维与视觉笔记,其中,视觉笔记是艺术生学习过程记录的重要形式;第7章是“具象到抽象”的实践,努力还原了一条学习路径,这条路径是经过我多年教学验证为可执行且有效的;第8章是非必修内容,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在课后选择训练内容;第9章是色彩的衔接训练,试图将造型和色彩的训练融合作为设计基础的训练体系,目前跨出了第一步,还有完善的空间。
上海交通大学在线教育中心副主任蒋建伟教授在一次校内培训中曾这样说过:“当下评价一门课程的好坏,不再是看优秀学生作品,而是看你设计的教学是否提供了学霸的提升空间、学困达到教学目标的学习路径。”
此书的体系我笑称为“保姆式”教程——这条路可能走下来痛苦,但只要勇敢而坚定,走完之后你能提升自己作品的下限,当你日后在高年级发现自己基础没夯实,回顾大学一年级做的基础训练后,依然可以顺着这个路径递归,从而迭代自己的基础素养。
因图书尺寸所限,部分课程实践的教学成果未能以大图形式展现,为了方便教学与研究,特整理了此类内容的高清图片,有需要的读者可以扫描二维码下载。所有的图示仅供参考,并非唯一的标准答案!

扫码下载图片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际创意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