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重生了谁还当学术牛马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石墨烯复合集流体出世

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系统(PECVD)的触摸屏泛着冷冽的蓝光,余明华的手指在参数界面上悬停片刻,最终落在‘自动校准’选项上。

这台价值接近20万元的新设备发出细微的蜂鸣,分子泵以每秒1200转的速率将反应腔抽至极限真空——这相当于在足球场大小的空间里仅存三粒灰尘。

“基底采用6μm电解铜箔,先做氩离子束表面织构化。”

徐云海戴着纳米级洁净手套,将铜箔固定在特制样品台上,“入射角调至65°,能量密度控制在2.5J/cm²。”

余明华瞥了眼操作手册——第47页确实有类似参数,但那是针对硅基底的优化方案。

“铜箔的溅射产额......”

“铜晶面的溅射阈值为25eV,氩离子能量调到30eV刚好触发表面自组织。”

徐云海点击触摸屏调出实时质谱,“您看,二次离子质谱显示Cu₂O⁺信号正在衰减,证明氧化层已剥离。”

当反应腔温度稳定在850℃时,甲烷与氢气的混合气体以20sccm的流速注入。徐云海将射频功率设定在500W,反应腔观察窗内顿时迸发出绚丽的紫色辉光。

“等离子体鞘层厚度约3mm,正好匹配铜箔表面起伏。”

他调整着气体分配器的微流阀,“边缘效应会导致石墨烯层数差异,需要将氩气分流比设为1:2.3。”

余明华注视着扫描等离子体发射光谱,520nm处的铜原子特征峰正在规律性震荡:“你在利用铜的自限制催化效应?”

“是的,铜箔表层会在前五分钟形成液态铜膜,碳原子在其上外延生长。”

......

四小时后,石墨烯—金属复合集流体成功出世。

当余明华用四点探针仪测出复合集流体0.15mΩ·cm²的面电阻时,他的手微微颤抖——这比国际文献报道的最佳值低了47%。

“云海啊,我们这可做出了不得了的东西啊,这东西,至少能发大子刊,我保证。”余明华拿着复合集流体,手舞足蹈地对着徐云海高兴的说道。

“基本操作,勿6。”徐云海轻轻说了一句,背过身去。

看着人前显圣的徐云海,余明华顿时气不打一出来:“这里就我们两个人,你搁这装啥呢。”

余明华敲了敲徐云海的头,“别嘚瑟了,后续还要组装电池测试呢。”

中午余明华请徐云海吃了顿大餐,花了1000多,现在他是一点也不心疼钱了。

下午,两人按照早上的流程制作了好几片复合集流体,最终使复合集流体的性能稳定下来,比现有的金属集流体性能提高50%。

临走时,余明华拉着徐云海的手说,“云海啊,明天早点来哈,咱们一起去对面楼组装电池。”

“不行啊,余老师,明天社团招新啊,我得去参加。”徐云海连忙拒绝了余老师的邀请。

“一个社团招新,有什么好去的,要以科研为重啊,云海。”余明华继续劝说道,看了今天徐云海做实验的操作,他是彻彻底底的服了。

那种严谨,标准的实验操作,仿佛已经锻炼了很多年似的。

更何况今天做出的复合集流体性能如此优异,他已经迫不及待的去组装电池,看看最终的效果有多好了。

科研哪有妹子香啊,孰轻孰重,我还是拎得清的。

“余老师,组装电池简单,你自己操作就行了,或者咱们休息两天,下周一再做也行。”

徐云海还是坚持要去社团招新,这把余明华气的不清。

“休息什么休息,不做出来,我根本睡不着觉啊,算了,我自己搞,后天周日你一定要来哈。”

余明华拉着徐云海的手,有一种徐云海不答应就不让他的走的感觉。

“行行行,后天一定来。”

得到肯定答复后,余明华这才松开了手,目送徐云海骑着小电驴远去。

他看着手里的复合集流体,两边的金属层在夕阳上熠熠生辉,中间的石墨烯层如墨一般嵌在金属中间。

余明华有预感,今天一定会是他科研生涯的新篇章。

徐云海沿着校内通道回到了南湖校区,他的小电驴还没上牌照,不敢走大路。

回到宿舍后,韩明宇,陈衡,徐德浩都在热烈的讨论明天社团招新的事。

看到徐云海回来,韩明宇率先发问:“云海,你想去什么社团啊。”

“我嘛,明天现场看看去,暂时还没想好去那个社团。”徐云海假装沉思了一会。

“要不要和我一起去参加动漫社啊,听说里面老多美女啦。”韩明宇一脸兴奋,仿佛他已经加入了一般。

“不不不,你自己去就行,可别拉上我。”徐云海连忙拒绝,然后脱离了这个话题。

晚上的时候,徐云海给余明华打了个电话,让他把今天的测试数据,实验图片发给他,他要开始写论文了。

余明华刚想说:不是,你一个大一新生会写论文嘛。

然后他又想到徐云海今天流畅的实验操作,默默闭上了自己的小嘴巴,沉默的把数据图片都发了过来。

徐云海花了一晚上的时间把这些数据图片放到前面写好的论文里,如此这篇文章也算是完成了一半。

还有一半是属于电池组装及测试的部分,这部分下个星期就能搞定。

徐云海还和余明华讨论了一下发什么期刊,最终两人决定发《Nature Chemical Engineering》这本Nature的大子刊。

关于署名,余明华建议徐云海作为第一作者,他作为通讯作者,徐云海欣然同意。

另外,余明华还征询徐云海的意见,要不要挂一下院长的名字,因为毕竟用了他的实验室,而且自己也是他引进学校的。

徐云海觉得可以,毕竟自己还在汽院读书,此事有百利而无一害。

不过徐云海提醒余明华论文发表前要和院长说一下自己的事,免得到时候闹乌龙。

余明华满口答应,他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事,大一怎么了,大一就不能发大子刊嘛。

论文署名的事就这样愉快的决定了,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徐云海码字的动力更加强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