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密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葫芦庙炸供

1644甲申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入紫禁城,崇祯皇帝自缢,史称甲申之难。

这是明朝灭亡的标志,南明历史的起点。

南京朝廷于五月十五日拥立朱由崧为帝,成立了弘光政权。这时淮河以南仍在明朝行政体系控制之下,人口最密集、税源最充裕的地区尽在弘光政权掌握之中,加之丢掉了北部守边的重担,偏安一隅本该不难。

但弘光朝廷自诞生之时便内讧不止、腐败不堪,在军事上采取了与虎谋皮的“联虏平寇”策略,联合已经入关的清军剿灭李自成,乐见清军在北方逐杀大顺军,弘光朝廷上下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完全忽视了清军的威胁。

次年三月发生的一件小事,仿佛点燃弘光政权这块朽木的一星火焰,瞬间把江南烧得烈焰滔天,刚成立一年的弘光政权被烧得灰飞烟灭。

《红楼梦》第一回一段诡异文字用诙谐而简练的方式,把这段历史概括出来:

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彼时虽有军民来救,那火已成了势,如何救得下?

这段文字至少有两个疑点:

1.“炸供”这个词似为《红楼梦》作者发明,字面意思是油炸供神的食品,但古代各种辞书都见不着这个词。作者发明这么个奇怪的词,定有哑谜在此。

2.脂砚斋在此有一句奇怪的批语:“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

“南直召祸”四字,实际是一个不难猜到的历史事件。

“南直”就是南直隶,是明代的行政区划,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安徽、上海,由于明朝有南京、北京两个国都,其周边地区都直接隶属中央管理,于是就有了“北直隶”、“南直隶”。清朝取消了南京的国都地位,改南直隶为江南省,北直隶改称直隶省。

从“南直”这个词就知道,“南直召祸”是一个发生在明朝的事件,因为清朝已经改称“江南省”了。

“南直”所遭遇的最大祸事,莫过于扬州十日、南京沦陷、江阴八十一日、嘉定三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常熟之屠等接连发生的惨痛事件。

1645年四月,已经剿灭了大顺军、稳定了北方局势的清军开始南下,五天就攻破了扬州城,清军将这座世界上最富庶的城市劫掠一空,同时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八十万军民惨死于清军屠刀之下,史称“扬州十日”。

扬州城破后,清军再未受到像样抵抗,直逼南京城下,仅维持了一年的弘光朝廷覆灭。

对于明朝百姓来说,清军南下不过是改朝换代,换个皇帝而已。但到六月清军开始强制推行剃发令,触动了汉民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底线,激起民间最为强烈的反抗。

江阴民众自发组织守城,全民上阵坚守八十一天,全城殉国,史称“江阴八十一日”。

嘉定地区义军与清军反复拉锯,每次清军反扑都进行疯狂屠杀,牵连二十余万人,史称“嘉定三屠”

......

清军四、五个月时间里在南直隶屠杀数百万人,人头滚滚、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用最恐怖血腥的手段牢牢控制了南直隶地区,“南直召祸”就指这一系列事件。

虽然“南直召祸”的含义并不难猜到,但前面那个“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究竟怎么回事?

弘光朝短短一年时间里,弘光元年(1645)三月十五日那一天确实发生了一件牵涉到政权命运的事情,事不算大,但对朝局影响颇深。

据编年体史书《爝火录》所载:“(三月)十五日,命百官三会审太子于朝......役动刑,即上拶”,这说的是“南太子案”的最后一次会审,这次会审使用了刑讯逼供的手段。

“南太子案”说的是弘光元年(1645)年初有个少年来到南方,自称崇祯的太子朱慈烺,一时间南京朝野轰动,几番审查真假难辩。最终官方的审查结论是:此人名字叫王之明,是驸马都尉王昺的侄孙,受人指使假冒太子。

但民间舆论完全不接受官方审查结论,一时间南京城内流言四起,纷纷指责荒淫无道的弘光皇帝为了保住帝位,故意迫害太子。

后来清军兵临城下,朝臣纷纷逃离南京,权力出现真空之时,南京百姓还将这个自称太子的人从监狱救出来,拥为监国。说明“南太子”是真太子的观念在民间深入人心,这是后话。

南太子案审理中,朝廷迫害太子的流言传到身在武昌、手握重兵的宁南侯左良玉那里。

左良玉与东林党渊源颇深,阮大铖掌权后大肆清算东林党,左良玉由此遭到排挤,于是借南太子案之机,宣称得到崇祯太子的密诏前往救护,要讨伐马士英、阮大铖。左良玉于三月二十五日发兵,号称率军八十万,乘船东进南京以“清君侧”。

此时清军也已开始南下。

于是弘光朝廷面临两难选择:防御东进的左良玉,还是防御南下的清军?最后马士英、阮大铖决定全力防御左良玉,甚至提出“宁死北,勿死逆”的观点,就是说宁死于清军,也不能死于判乱的左军。这就导致扬州防线空虚,南下的清军轻而易举拿下扬州,于是清军便如小说中所说“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快速占领了整个南直隶。

左良玉借“南太子案”之机发动兵变,便是“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清军在扬州、嘉定等地几番血腥屠杀,便是“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这次祸端因左良玉妄称奉太子密诏而起,“召”字的本意就是君王呼唤臣下,“南直召祸”可能是“诏”写为了“召”,实际是“南直诏祸”。

“葫芦庙”指弘光朝廷,“庙”本来就有朝廷之意,如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葫芦”就是“糊涂”,指弘光朝廷乌烟瘴气、混乱不堪。

最关键的是,“炸供”这个词有什么寓意呢?

《爝火录》《小腆纪年》等多种史料都不约而同的记载了审问“南太子”时,动用木棍夹手指的“拶”刑,“拶”字音“zā”,“炸供”就是谐“拶供”!

“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就是说弘光元年三月十五日,弘光朝廷使用桚刑对“太子”逼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是说马士英、阮大铖等人不加小心逼急了军阀左良玉,左良玉以太子案为借口发动兵变,兵变导致北方防线空虚,清军南下便“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占领了整个南直隶,“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便是说把南直隶屠杀得血流成河。

《红楼梦》几句话就用隐喻手段,简练而不失诙谐的把一大段极惨痛的血泪史概括出来,真是春秋笔法。

关于“葫芦庙”,《红楼梦》一开头还有这样一个情节:“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这个穷儒就是贾雨村。这句话其实点明了贾雨村与弘光朝廷有莫大关联。下一节中我们将看到,贾雨村其实就是弘光朝廷的权奸:阮大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