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根植于仰韶文化的渑池作家马河静
凌鼎年
马河静是我文友,要出书了,为他高兴。嘱我写序,欣然答应。我读过马河静多篇作品,对他有所了解。他还是个热心人,干实事的人,肯付出的人。为了合作征文的事,曾专程来太仓看我,具体协商,是个做事实在、认真的人。
马河静是河南渑池的作家,严格地讲,是半路出家的作家。他原本是“冒号”。曾经是国企副书记、经委办主任、工信局纪委书记,大小都是领导。2013年退休后,才圆起年轻时的作家梦,拿起了笔,敲起了键盘。短短几年,就创作了200多篇作品,四处开花,到处发表作品,跻身于作家行列。现在是渑池作协名誉主席。马河静属于渑池土生土长的作家,或者说是渑池这块热土养育的作家。短短几年,他的作品不但在国内多处发表、获奖,进入选本、考试卷,还走出国门,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新西兰等报刊上发表。进步之快,让许多文学爱好者羡慕不已,对他竖起大拇哥。确实,他属渑池大器晚成的作家。
应该说,渑池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古迹众多,素材众多。我想许多人即使没有去过渑池,也应该听说过这个地名。这是个文化底蕴十分厚实的城市,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赫赫有名。著名的“秦赵会盟”就在那儿。到了100年前,又发现了举世闻名的仰韶文化,成了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我前几年去过渑池,去过仰韶文化博物馆,有多个全国之最,令人增智长识,大开眼界。
马河静长期浸淫于仰韶文化,得到熏陶,他的作品也就厚实、古朴,有沉甸甸的分量。
我先睹为快,读了他结集的作品,有三点体会。
一、马河静对文学是真喜欢。他的投入是全身心的,可以说是痴迷。
二、马河静是有生活阅历的人,是肚里有故事的人。题材几乎都源自生活。其主题不少是修身行善、反腐倡廉、记录瞬间、剖析人性、弘扬真善美、鞭挞假大空。
三、马河静的语言富有地方色彩。幽默风趣,雅俗共赏。文学创作是有潜力的,创作还未进入高峰期。
下面试来解读他的几篇作品。集子的打头稿是《天地“粮”心》,是他的小说处女作。第一篇小小说试水,就写得像模像样,写到这个水准,说明马河静的创作起点还是蛮高的。且以这篇作品分析。其一,作者是动了脑筋的,题目点串了“天地良心”,谐音法用得挺有水平。其二,作者运用了误会法、先抑后扬法。也许作者不是刻意为之,但效果还是不错的,说明作者有写作的天赋。其三,主题积极,宣传以粮为本,宣传了光盘行为。其四,虎娃这个人物塑造得很成功,甚至可以说有血有肉。虎娃是村主任,是来自农村的种地人,爱惜粮食的观念深入骨髓。他没有觉得吃剩饭丢人,反而觉得浪费粮食是造孽。但当有关方面要大张旗鼓地表扬他时,他又不配合,这就很真实,人物就活生生的,让读者信服。最后他喊出的“天地‘粮’心”,让读者心里一震。
难怪这篇作品获得中国小说学会“文华杯”大赛优秀奖;转载于《青年作家》;选入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下学期语文试卷、安徽省宣城市2022年开学考卷。还发表于加拿大《七天》小说专版。
《家风》是马河静的一篇获奖作品。写了三代人的故事,用三个小故事串起,构成一篇相对完整的小说作品。小说用第一人称来写,读之,感到亲切,感到真实,可信度增加了几分。如果用关键词,就是“衣食根”,这可能是个杜撰的词汇,直白翻译就是“一口剩饭”,或者指每顿饭,留一口,只吃七分饱、八分饱的意思。那留下的一口饭晒干,放到瓦罐里,以备饥荒时活命。这是穷人家的活法,老辈人的做派。往好里说,就是勤俭节约,未雨绸缪。没有穷过,没有挨过饿的是很难理解,很难体会的。
三个小故事,一条主线,一脉相承,就是对粮食的爱惜,不浪费一粒粮食,应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句古诗。总之,对粮食的珍惜,成了作者的家风,一代代继承了下来。
也许,比起那些文绉绉的,形成文字、警句的家风,所谓的“衣食根”家风有点土,有点俗,不那么高大上,不那么可以夸耀于人前。但接地气,既有老辈人的无奈,更有中国人的美德。
《入戏》是一篇很有意思的作品,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地方特色,以及文化韵味。不是中原人,不是从小浸淫于那种听戏看游戏环境的人,对豫剧、蒲剧烂熟于心,烂熟于胸,是很难写出如此活灵活现的人物与细腻逼真的细节的。题目与题材如此严丝合缝,让人感到了作者的功力。
在这篇小说里,整个村是入戏的,对戏的痴迷深入到每一个人的细胞。两个主角李筱声与张莲花更是入戏,简直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张莲花的补台,救场,是入戏,毅然嫁给李筱声也是入戏。李筱声半夜用白绫吊死在床头上更是入戏。就连戏迷扔砖块砸扮演陈世美的李筱声也是入戏。即便笔墨不多的邓小月也很入戏,也写得栩栩如生,难得。这篇作品写得轻松、流畅,一气呵成,小说味浓浓的,我喜欢。马河静把自己的处女集定名为《入戏》,一定经过深思熟虑,寓意匪浅。他自己对于文学创作,何尝不是入戏呢?
《风雪夜》是一篇带有魔幻色彩的小小说。故事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阐述的主题是明确的——好人自有好报!故事描写的是底层百姓的善良,即便是逃荒路上的风雪夜,在荒郊野岭的破庙里,爹爹也积德行善,为无名的尸骨砌个遮风避雨的小屋。其中有个细节特别感人。掩盖尸骨的小屋有个豁口,爹爹没有用那半块砖,而是用了他随身的吃饭工具墨斗。为什么呢?最后谜底揭开,原来这半块砖被作者的姐姐尿过了,爹爹认为用这砖是对死者的不敬,宁可舍了自己的墨斗。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是那半块砖后来救了他全家,免遭了跌下河沟。听起来有些玄乎,但小说的味道也就出来了。作者想表达的真实意图也就一下清晰了。
新西兰的“三公爵杯”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评了个奖,评委慧眼独具。
《这年又长了一岁》,文中所写的人与事,似乎与这年又长了一岁风马牛不相及。但读得细一点,再想一想,就豁然开朗,明白了作者的寓意。故事中的主人公甚至连个名字也没有,只知道他是个收破烂的老头,但不妨碍老头心灵的纯洁,人格的高大。春节前,一般家庭洒扫庭除,搞搞卫生,把家里没用的废纸纸盒卖给收破烂的,很正常。但问题是儿子把放着几个红包的鞋盒踩扁了,一起卖给了收破烂的,弄得一家子不愉快。谁知在大年初一,收破烂的老头登门来还了红包。为什么在大年初一来送呢?原因是前几天感冒,不便送,而大年初一主人就要拿红包送给孩子们呀。这让一家人很感动,让读者也很感动。多好的老人啊,贫贱之中能做到飞来之财绝不贪,难能可贵。神来之笔是最后收旧货老人没有要赠予的红包,而是要了一本《平凡的世界》。看似闲笔却不闲,看来老人是个喜欢读书的人。虽然命运作弄了他,但他读书人的风骨还在。
文中的作者我,看在眼里,深受教育,自感不仅过年长了一岁,也是思想、灵魂得以提升,长了一岁。作品就深刻了。这些作品获奖,收入选本,收入模拟试卷,被转载,被翻译,走出国门就不难理解了。
马河静的好作品不少,篇幅关系,不一一点评。
如果说不足:马河静的题材面还不算宽,农村题材为主,笔法基本上局限于现实主义写法,只偶然有几篇宕出圈外。有评论家说:做人要实诚,为文要狡猾。此话是经验之谈,马河静可参考。
我深信,假以时日,马河静在创作的路上不断求变,自成一格,其创作会更上一层楼。
2022年9月11日 于太仓先飞斋
(凌鼎年,中国作协会员、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会长、亚洲微电影学院客座教授,美国纽约商务出版社特聘副总编、香港《华人月刊》特聘副总编、美国小小说总会小小说函授学院首任院长、作家网副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