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传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77章 黄巾起义 一

第177章 黄巾起义 一

却说巨鹿郡张家有弟兄三个,张角、张宝、张梁。三个人都挺有本领,还乐意帮助老百姓,于是大伙儿推举他们为首领起来反抗朝廷。

张角曾经读过书,相信黄老,也懂得医道,给人治病挺有效。穷人看病还不要钱,他很快就出了名。他看到许多农民在受不了痛苦的时候只会央告老天爷,于是以自身医术结合奇书《太平要术》上的内容,决定创立一个教门,叫做“太平道”。张角收了一些弟子,自称“太平道人”,弟子们尊他为“太平真人”。他们大力宣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张角以宗教的方式笼络人心,在贫苦农民中树立了威望,信众多达数十万。张角将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的信众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设一渠帅,由他统一指挥。

张角、张宝、张梁的势力和影响传播到全国;汉灵帝正忙着起造林园,也没把太平道放在心上。

可是在起义前一个月,一名叫做唐周的叛徒供出京师的内应马元义,马元义被车裂,官兵大力逮杀太平道信徒,株连千余人,并且下令冀州追捕张角。由于事出突然,张角被迫提前发难,因为起义者头绑黄巾,所以史称黄巾起义。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张宝、张梁分别称“地公将军”、“人公将军”。他们烧毁官府杀害吏士,黄巾军势如破竹震动京都。当时一首民谣说道:“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由于后勤供应不上,黄巾军士兵们开始抢掠民财,疯狂残害民众,这比东汉朝廷的压榨政策更加恶劣。起义军民心尽失,东汉朝廷对黄巾军的镇压反而成了正义之举,民心的天平开始向朝廷倾斜。

朝廷为了弥补兵力不足,命令各地军阀独自招募义兵。如果民心还在张角一方的话,地方军阀是很难招到义兵的。如关羽在投军的路上遇到刘备、张飞二人,关羽选择投效政府军,说明当时的黄巾军已经不得人心。

中平元年184年,张角在冀州病逝,起义由张梁领导。

十月,皇甫嵩斩杀张梁,屠杀三万淹死五万,张角被破棺戮尸,首级送回洛阳。

十一月,皇甫嵩与巨鹿太守郭典攻下曲阳斩杀张宝,俘虏十多万人。

黄巾三巨头全部伏法,黄巾之乱就此平息。

黄巾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宗教领导的农民起义,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震撼了东汉王朝的根基,直接导致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进而演变为三足鼎立的局面。

却说何皇后的儿子刘辩出生后没有养在皇宫,而是养在道人史子眇家里,因为史道人有道术,何皇后想凭借他的道术保护皇子刘辩。

灵帝不喜欢刘辩但喜欢王美人所生的皇子刘协。群臣奏请灵帝立皇太子时,灵帝认为刘辩行为轻佻,没有帝王的威仪,不适合做皇帝,想立刘协为太子,但因何皇后的兄长何进任大将军并且在朝中位高权重,王美人又被何皇后害死了,所以立太子的事久拖未决。

不久灵帝驾崩了,刘辩即位为帝,史称少帝。少帝尊母亲何皇后为皇太后,由于少帝年少,何太后临朝称制,宣布大赦天下,改元光熹。封九岁的皇弟刘协为渤海王,封后将军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同录尚书事。

蹇硕在少帝即位后仍然想改立皇子刘协,又害怕何进掌权后会杀了自己,于是求助于赵忠等其它宦官,太监郭胜是何进的同乡,他出卖了蹇硕。何进先发制人把蹇硕杀掉,蹇硕的西园八校尉之兵也改归何进掌握。

骠骑将军董重也是外戚,他的姑姑便是汉灵帝的母亲,何太后的婆婆,婆媳之间从来不和。

按理说皇帝年幼,应该由母亲行政,与祖母没有什么关系。然而董太后仗着自己的侄子是骠骑将军董重,非要与何太后争权。

何太后也不是善类,她与哥哥何进一合计,何进便派兵包围了董重的寓所,逼迫他自尽,而且要将董太后赶回封地去。董太后经此一吓,不久忧郁而死。

这时何进掌权太后听政,宦官们分权,这是东汉玩了一百多年的标准模式。可是何进对宦官们看不顺眼,准备诛杀十常侍。按理何太后应该站在哥哥一边,可她却全面倒向宦官。

原来何太后认为太监有坏的,也有好的。坏的可以杀,好的不可以杀。何进则认为太监没有好的,应该一齐杀光。何太后说,“你把太监都杀完了,我在宫里使唤谁呢?有胡子的男人怎么能用呢?”

何进看见妹妹迟疑,想造出乱子来吓她。他说东北西北有人造反,他妹妹不怕;他叫守卫洛阳近郊的丁原假装造反,他妹妹依然不怕。

却说董卓是甘肃人,他体魄健壮,通晓武艺,因为出生富贵,出手阔绰豪爽,羌人们对他都十分敬畏。

与此同时,地方豪杰们经常前来带牲畜前来拜见董卓,董卓见羌人敬畏自己,心下生出利用之意,便在羌人中培养亲信,借此扩大自己的势力。有位羌人富豪听说董卓家里的牲畜被宰杀得所剩无几,立马送来上千匹牛羊,可见董卓在羌人中的地位之高。

后来中央政府想要招揽羌人,董卓借此当上了官,在陇西一带威望达到了顶峰。董卓因此受到皇帝的重用,亲自征兵镇压黄巾军。董卓势力越发强大,如今他是河东太守,就住在洛阳的对面。与洛阳仅仅一河之隔。

何进暗中派人告诉董卓,叫他以申讨太监为名造反。

这下何太后吓坏了,下诏把宦官都免了职,勒令他们全部出京各回老家。宦官张让颇得何太后母亲舞阳君的欢心,这位老太太便替太监们说情,何太后又收回成命仍叫太监们进宫当差。

何进急了,于是走到官里去力争,要求何太后立刻下旨杀死所有的宦官;想不到他自己被太监们杀了。

何进一死,局势立刻失控,他原本的部下袁氏兄弟立即疯狂地向太监报复,这些人带兵进宫后见到太监就杀,极短的时间内就把宫里的太监杀得干干净净。但混乱之中仍有不少太监逃了出去,比如挟持少帝的张让便是其一。

为了进一步追杀那些太监,袁绍等人就下令,但凡京城里有太监模样的人一律格杀。这是一道非常荒唐的命令,所谓有太监模样,就是指男子无须,虽然古人不怎么刮胡子,可是不长胡子的男子并非不存在,比如尚未成年但接近成年的,又或者年老无须的,这些人都会被误认为太监。

军令之下,士兵们也不去细细分辨,只要逮着无须男性就立即格杀,于是短短几天内,京城中被枉杀的男子就超过了两千人。好多男子被抓住后连忙脱下裤子以证清白,为了活命,也顾不得什么廉耻了。

经过狂风骤雨般的清杀之后,那些漏网的太监差不多都被杀掉了,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大魔头赶到了京城,他就是董卓。

太监被杀,董卓应该带他的兵回河东,但是他要留在洛阳和袁绍争权。

董卓和董太后本来没什么瓜葛,但打着为董太后鸣冤的旗号,说何皇后不遵孝道,逼死了婆婆,所以要把何太后废了,何太后的儿子少帝也要废了,另外立王美人的儿子献帝才对。

袁绍是何进的朋友,属于何太后一党,如何能赞成?董卓坚持他的主张,并且声色俱厉。袁绍说,“天下的能人也不止你董卓一个”。说完这句话他就离开洛阳城,渡过黄河到河北去了。

董卓自封为司空,权倾朝野,决定废少帝,另立陈留王为帝。由于董卓手握重兵,朝中无人敢反对,遂定下废立大计。

公元189年9月28日,董卓在崇德前殿召集百官,逼何太后下诏书废黜刘辩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皇太后还政。何太后哽咽流涕,群臣心中悲痛,但都敢怒不敢言。

刘辩被废黜以后,何氏每天以泪洗面,董卓的这番行为,引来了一些英雄豪杰的不满,董卓害怕他们以拥立废帝刘辩为名来征讨自己,所以决定把刘辩杀死以绝后患。

初平元年,董卓派郎中令李儒进献毒酒给他,并且说道:“服此药,可以辟恶。”弘农王说:“我没有病,你们想杀我罢了!”不肯喝。李儒强迫他喝,刘辩不得已,只好与妻子唐姬及随从宫人饮宴而别。饮酒过程中,弘农王悲歌道:

“天道易兮我何艰!

弃万乘兮退守蕃。

逆臣见迫兮命不延,

逝将去汝兮适幽玄!”

接着令唐姬起舞,唐姬举袖而歌。歌毕,弘农王对唐姬说:“爱卿是本王的妃子,以后可能为吏民之妻。自己保重,从此长辞!”于是喝毒酒而死,时年十五岁。

这就是“弘农别姬”的故事,废帝刘辩就这样死在了董卓的手上。可是问题来了,虽然刘辩现在只是一个普通王侯,但是他曾经是东汉的皇帝,那么是以王的规格来安葬他?还是以皇帝的规格安葬他呢?

虽然刘协和刘辩共同经历过宫变,兄弟间情谊尚在,但是刘协现在寄人篱下,要看董卓的脸色办事。再说刘协和刘辩之间也有一些过节。当年刘协的生母王美人怀孕之时,何氏为了保住刘辩的地位,而逼迫王美人堕胎。

王美人十分害怕何氏的手段和她身后的势力,就服用了堕胎药。可是刘协命硬活了下来。王美人生下刘协以后,何氏就用毒鸠杀死了王美人,刘协从小就没有了母亲。在这种因素下,刘协并不想厚葬刘辩。

于是同年二月,刘协下诏书:把刘辩安葬在宦官赵忠生前为自己修建的陵墓里。赵忠是汉灵帝在位时的中常侍。汉灵帝常说他就像自己的父亲一样,对他十分信任。刘协把刘辩葬在他的陵墓里,也算是对刘辩进行的报复和侮辱。

就这样,刘辩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葬在宦官坟墓中的皇帝,一代帝王就此埋名。古代史书中称刘辩为皇子辩、少帝和弘农王等,也因为刘辩在位不逾年,一般不把他看作是汉朝正统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