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传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商鞅变法

第6章 商鞅变法

却说秦的第一代远祖是女修,有一天女修捡到一个鸟卵,吃下去后便怀了孕,生下一个儿子叫大业,大业之子叫做大费,大费便是伯益。

伯益是大禹的治水助手,被舜赐为嬴姓。

对于治水这样浩大的工程,并不是大禹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因此在表彰功劳的时候,大禹很谦逊地说,自己能够治水成功,主要是因为有大费这些得力助手从旁协助。

伯益之所以能让大禹在论功行赏的时候专门提出来,也是因为他在治水的时候的确立下过许多功劳。据说伯益在那些被洪水侵袭过的地方,引导先民们种植稻谷,有效地促进了当时的农业发展。

伯益还发明了凿井的技术,改变了只能沿着河流定居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让先民们远离了河水泛滥的威胁,使更多的土地得以种植庄稼。不仅如此,伯益还把治水过程走过的地理山川,见过的奇闻异事都记录下来,为《山海经》的编著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伯益作为的秦国的先祖,也短暂地统领过华夏大地。在大禹成为天子后,曾选择皋陶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只可惜皋陶福薄命浅,没等到即位就死了。禹帝按照顺序,选择伯益当继承人,又把大权交了出去。

伯益曾劝谏大禹,做事要考虑周全,不能违背制度。治国要勤勉谦逊,不能沉迷享乐。伯益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掌权十年也算是兢兢业业。伯益能够成为禹帝的指定继承人,他的资历和个人能力跟其他人相比应该很强。

按照常理来说,伯益在禹帝去世之后的地位应该稳如泰山,可事实恰恰相反。禹帝死后,诸侯们仿佛一夜变脸,拥立大禹的儿子启即位。

原来大禹那个时代部落的生产力已经有了足够的发展,阶级分化越来越明显,公有制和禅让制已经摇摇欲坠。各方诸侯作为未来的奴隶主,从个人情感上更愿意捂紧口袋,把自己拼命得来的私有财产一代代地传给自己的子嗣。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禹帝这位大英雄也没办法免俗。在得到天子权威后,禹帝有意培养并扩张本族的势力。

禹帝表面上选定伯益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实际管理的时候却安排启和启的亲信。正因为这样,禹帝去世后夏启才有足够的资本,堂而皇之地当上天子,并且把伯益这位名义上的继承人杀掉。不过伯益的英名和功绩流传了下来,没有淹没在岁月的浪潮之中。

伯益几代后传到恶来,恶来善走有力,助纣为虐,与纣王同诛。

恶来的五世孙非子住在犬丘,他替周孝王养马,周孝王很喜欢他,把他封在秦邑。

秦国从非子到穆公,有过十四个国君,他们大体上是由父传子,只有一代是先弟后兄;另一代是兄终弟及。

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他是一位明君,求才若渴.宽宏大量,雄才大略,有错认错。

百里奚是楚国人,在虞国当大夫,晋国把虞国灭了,百里奚被俘虏,成为奴隶,被晋献公指定做他女儿的跟班,跟女儿到秦国,作为陪嫁的奴才之一。百里奚中途逃走,逃往楚国.却又被楚国的乡下人扣留,作了这些乡下人的奴隶。

有人把这件事报告秦穆公,秦穆公立刻派遣官吏到楚国,用五张公羊皮把百里奚买了来,他解除了百里奚的奴隶身份,任命他作大官。

百里奚说:“我有一个朋友叫做蹇叔,见解比我高明。他劝我不要做虞国的大夫,我不听,所以才被晋军俘虏作了奴隶。”秦穆公立刻又派人去楚国,把蹇叔也请了来.和百里奚一齐重用。

秦穆公有一天在岐山打猎,把马圈在树上,没圈好,马跑到城里的大街上,被几个老百姓捉住。

老百娃不知道这马是他们国君的马,糊里糊涂就把这匹马宰了,烤来吃,很多人聚拢来看热闹,越聚越多,有三百余名之多。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分尝了马肉,吃得多的吃了好几块;吃得少的只吃了一、两块。

乐极生悲,野餐结束时他们被兵士抓去。这时他们才知道犯了滔天大罪.性命难保。秦穆公却派人送了酒来对他们说:“你们吃的是一匹好马,吃了好马的肉必须喝酒,否则可能中毒,你们赶快喝酒,喝了酒以后各自回家。”这三百多名老百姓喜出望外,感激万分。

穆公以后孝公以前,秦国常常内乱,有过十六个国君。周天子显王见到秦国突飞猛进,就派人到咸阳来,送给秦孝公祭祀祖先用的“胙肉”,同时称他为诸侯之伯。秦孝公也派自己的公子少官到逢泽大会诸侯,率领他们去洛阳朝拜周天子。

商鞅名义上是卫国国君之后,实际上顶多算个没落贵族,他想像当时的游士一样,凭一张嘴推销他的政见换口饭吃。

史书说他“少好刑名之学”,对李悝、吴起在魏国的变法十分钦慕。公元前365年左右,商鞅跑到魏国当了相国公叔痤[cuó]的中庶子(家臣)。

公叔痤发现商鞅是个奇才,就趁魏惠王探视自己病情的时候,向魏惠王推荐了商鞅,他说在我死后,可以让这个年轻人接替我的职位。魏惠王听后沉默不语。公叔痤又屏退左右跟魏惠王耳语说,大王如果不用这个年轻人,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能让他为别国所用。魏惠王点头答应了。

魏惠王走后,公叔痤召来商鞅,把刚才的事情跟他讲了一遍,然后说:“我是先君后臣、先公后私,魏惠王要杀你了,你赶快逃跑吧。”

商鞅却从容地对公孙痤说:“惠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

他没有离开魏国,魏惠王果然既没有重用他,也没有杀他。

虽然性命无虞,但商鞅的内心是悲凉的:没有什么比自己被当作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更让他难过的了。

公元前361年,公孙痤死后,商鞅获悉秦国刚继位的新君秦孝公正在诚意求贤,便带上李悝的《法经》投奔而去。

当时的秦国僻处西边,中原诸侯会盟都不带它玩,把它当作夷狄。秦孝公很有志向,想要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重夺失去的土地,最主要的要让中原诸侯瞧得起。说白了,秦孝公想搞变法图强,这也是整个时代的趋势。

商鞅入秦后,四次面见秦孝公,陈述治国之道:

第一次谈尧舜帝道,秦孝公听得快睡着了;

第二次讲禹汤文武之王道,秦孝公还是昏昏欲睡;

第三次讲霸道,秦孝公这才打起精神,觉得还行;

第四次谈强国之术,秦孝公大悦,“语数日不厌”。

商鞅其实早就看出秦孝公想要什么,秦孝公要的是一套速效的强国之术。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非议,所以他很聪明地把商鞅推到前台,作为自己变法的一个工具。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1、废除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普遍推行县制,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 ,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

3、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4、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5、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

6、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

随后就是我们从小熟知的“徙木立信”。

变法开始了,为了向民众传达国家诚信、令出必行的决心,商鞅命人在南门立了一根木头,谁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给予十金赏赐。没人信,赏金提到五十。有一人抱着试试的心态,结果真的拿走了巨额赏金。

世人一直都以徙木立信来强调诚信的重要性,但商鞅为什么会采用这么无聊的方法来建立诚信呢?搬一根木头根本用不着这么多钱,而且从南门往北门搬木头的意义何在?这根本就像是江湖术士凭空构建的一个场景,而不是现实需要的生活或劳动场景,难怪围观的人很多,但动手的人几乎没有。因为所有人觉得这个事情本身就很荒诞不经。

但这或许才是商鞅的本意:你们不用管这件事合不合逻辑,也不要质疑,你们只要照着做,就能获得超出预想的好处。

我要推行的变法,就是另一个场景的“徙木立信”,听话的人有糖吃。正是:

自古驱民在信诚,

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

商鞅能令政必行。

至此,商鞅通过辩论搞定了贵族阶层,通过立信搞定了平民阶层,变法大幕拉开了。

贵族被压制,但平民获得晋升通道。商鞅变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次实践平等理念的改革,而耕战制度,就是先秦的科举制。

当然平民阶层跃升,只是商鞅实行强国之术的手段,而不是他的初衷。就像他需要打击贵族,确保国君一人的权威一样,他对平民同样没有好感,在他的言论和政策中,经常充斥着愚民的思想,通过刑(刑罚)与赏(封赏)两种手段,把百姓当作利用和控制的对象。这是商鞅被后世诟病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