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5章 人员缺口
给手下们开完会,李劲松对保卫处的大体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对于运营情况,他并没有贸然插手。毕竟自己是空降至此,对这个二百多人的部门诸多情况还不熟悉。他心里清楚,这样一个规模的部门,不可能不存在问题,但现在还不是解决问题的时候,得先摸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会议结束后,李劲松坐在办公桌前,脑海里想着四个大队缺人的事儿,稍作思索后,伸手抓起了桌上的电话。随着“嘟嘟”的拨号声,电话很快接通,他礼貌地说道:“张部长您好,我这里是红星轧钢厂保卫处,不知道咱们这里还有没有等待安排的退伍军人吗?”这武装部的张部长,也算李劲松的熟人,当初李劲松父母牺牲后,张部长还去过他家,对他颇为关照。
张部长那边一听是红星轧钢厂保卫处打来的电话,瞬间就猜到了是谁,忍不住笑骂道:“大松你个臭小子,跟你张叔我还打什么官腔啊,好好叫一声张叔。”电话那头传来张部长爽朗的笑声,仿佛能透过听筒感受到他的亲切。
李劲松嘿嘿笑了两声,带着几分俏皮说道:“张叔,我这说正事呢。您那里还有没安排妥当的退伍军人吗?我这儿有18个工位,就想着都留给退伍军人,让他们能在合适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李劲松说话时,眼神中满是认真与期待。
张部长沉吟片刻后说道:“我这儿倒是有几个残疾的退伍军人,不过你那儿的工作性质特殊,需要保持战斗力,怕是不好安排。你要不问问你王姨吧,她负责退伍军人安置这一块,那里应该有不少还没安排出去的。”张部长的语气中带着关切,为李劲松着想。
李劲松一听,觉得张部长说得在理,赶忙说道:“好的,张叔,我这就给王姨打电话。今天就不打扰您工作了,等有空了,我一定去看望您。”李劲松感激地说道,语气中满是对张部长的尊敬。
张部长笑着回应道:“滚吧,你个小兔崽子。”虽然话语看似不客气,但言语中却满是宠溺,仿佛李劲松还是当年那个在他面前调皮捣蛋的孩子。挂断电话后,李劲松立刻开始查找王姨的联系方式,准备为保卫处的人员补充继续努力。
李劲松刚挂断与张部长的电话,便马不停蹄地给街道办拨去电话。电话那头很快传来声音,接电话的恰好就是王主任。李劲松赶忙表明身份:“王姨,我是李劲松呀。”
王主任一听是李劲松,顿时笑了起来,亲切地说道:“大松啊,我都听说啦,你入职了红星轧钢厂保卫处,这可是好事儿啊。说吧,找你王姨有啥事儿?”
李劲松也不打算卖关子,直截了当地说道:“王姨,我就想问下,咱们街道现在还有等待安排的退伍军人吗?”
王主任一听,赶忙说道:“那当然有啦,而且数量还不少呢。本来按照计划,是应该安排一部分到轧钢厂保卫科的,可谁知道你前任龙科长,一口咬定说没有指标了,就这么一直耽搁下来了。”
李劲松听了这话,心中对前任科长的愤怒又增添了几分。此刻,要是龙科长就站在他眼前,李劲松觉得自己恐怕真的会忍不住揍他一顿,以解心头之恨。
李劲松强压怒火,对王主任说道:“那个龙科长简直就是个混蛋!他手里死死攥着18个工位,分明就是打算拿来卖钱呢。这次要不是我回来得及时,估计他早就全都卖出去了。”
王主任听完,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连忙问道:“那现在这18个工位都在你手里咯?”
李劲松肯定地说道:“那当然了。王姨,您也知道,保卫处的工作性质特殊,得保证队伍的战斗力,所以招人还得是退伍军人,最好是参加过战斗,见过血的,这样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
王主任笑着说道:“你就放心吧,这一批回来的退伍军人,可都是从战斗部队下来的,各个都是好样的。你回头把这18个工位的指标都给我送过来,三天之内,我保证给你把人找齐,一个不少。”
“得嘞,那就麻烦王姨您了。”李劲松笑嘻嘻地说道,语气中满是感激。
王主任笑着回应:“说啥麻烦不麻烦的,其实啊,是你帮了我大忙了。这些退伍军人一直等着安排,我这心里也着急呢。”
挂了王主任的电话,李劲松看了看墙上的挂钟,发现时间差不多该吃饭了。于是,他伸了个懒腰,慢慢悠悠地朝着三食堂走去。
此时,工人们还没到下工时间,食堂里空荡荡的,没有一个人排队。李劲松拿着饭盒,径直走到打饭窗口。傻柱正在后厨忙碌,眼角余光瞥见李劲松来了,脸上立刻绽开笑容,赶忙也走到窗口,热情地说道:“大松,今儿来这么早啊,想吃啥,哥请你。”
李劲松看着傻柱那热情洋溢的样子,也笑着说道:“我不喜欢排队,就提前过来打饭了。哥,饭做好了吗?”
傻柱拍了拍胸脯,笑道:“那必须做好了。大松,你以后别自己跑过来了,多麻烦啊。我让胖子打好了给你送过去就行。”
李劲松思索了一下,觉得这样也挺方便,便说道:“行啊,哥。我一会儿把我的饭票都给你,你就看着给我弄吧,我不挑食。”
傻柱也没跟李劲松客气,大大咧咧地就答应了:“成,包在哥身上。你就等着吃好吃的吧。”
之后,李劲松点了一个荤菜、一个素菜,又要了五个馒头。傻柱手脚麻利地给他打好饭菜,李劲松便端着饭盒,心满意足地回到自己的办公室。
人员缺口的问题总算是顺利解决了,李劲松心里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便开始全身心地研究起拉练地点来。他盘算着,下周一就带着一大队率先进山,开启保卫处的拉练计划。
北京城周边的山峦众多,毕竟它地处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的环绕之中,西面、北面以及东北面皆为群山连绵。李劲松站在办公室的地图前,手指沿着山脉的走势缓缓移动,目光专注地考量着各个区域。
思索片刻后,他将目标锁定在了北边的山脉。那儿的山势更为险峻,山峦起伏,峰岭交错,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横卧大地。李劲松心想,这般险峻的地势,往往会孕育出更多的野生动物。若是运气够好,说不定还能碰到正在冬眠的狗熊呢。倘若真能如此,那可就赚大了。不仅能为队员们提供一场极具挑战性的拉练,还能给大家改善伙食,让大家美美地吃上一顿熊肉,想到这儿,李劲松的嘴角不禁微微上扬。
为了确保拉练的顺利进行,李劲松深知还得做足充分的准备。他坐回办公桌前,拿出纸笔,开始详细罗列所需物资,从枪支弹药的检查维护,到食物、药品的储备,再到各种野外生存工具的准备,一项项仔细记录下来,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同时,他还在脑海中构思着拉练的具体行程和训练科目,力求让这次拉练达到最佳效果,既能提升队员们的战斗能力,又能确保大家的安全。
研究确定好拉练的去处后,李劲松深知装备对于此次拉练以及保卫处日后工作的重要性,便马不停蹄地前往装备仓库。负责看管仓库的是一位参加过抗战的老兵,自公私合营之后,他便一直坚守在这个岗位上,默默守护着这些装备。
李劲松一进入仓库管理室,便看到了那位老兵。他立刻神情庄重地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语气尊敬地说道:“班长,我是新来的保卫处长,这次过来是想了解一下咱们仓库的装备状况。”
老兵听闻,赶忙从椅子上站起身来,同样回敬了一个军礼,脸上带着质朴的笑容说道:“欢迎首长前来视察。咱们这儿的装备,大多都是从军队撤下来的旧物件,年头久了,好多都不太灵光了。”说完,老兵便转身打开仓库门,侧身将李劲松迎了进去。
李劲松一踏入仓库,目光扫过那些摆放得略显杂乱的装备,心瞬间就凉了半截。映入眼帘的,尽是些膛线磨平了的汉阳造,还有不少有些破损的三八大盖,这两类枪械几乎占据了仓库枪械的大多数。这些老枪,历经岁月的洗礼,枪身布满了斑驳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战火纷飞。
而剩下的枪械更是五花八门,种类繁杂,许多枪械甚至连配套的子弹都没有。看着这些残缺不全的装备,李劲松的眉头不禁紧紧皱了起来。
不过,就在李劲松有些失望之时,他的目光突然被角落里的一件物品吸引住了。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把保存相对完好的98k。这把枪的枪身散发着一种古朴而又冷峻的气息,木质枪托虽然有些磨损,但纹理依旧清晰可见,金属部分在微弱的光线下闪烁着淡淡的光泽。李劲松的眼中顿时闪过一丝惊喜。
紧接着,在旁边的一个箱子里,李劲松又找到了一把勃朗宁HP手枪。这把手枪造型精美,线条流畅,拿在手中,沉甸甸的质感让李劲松爱不释手。他小心翼翼地翻找着,费了好大一番功夫,总算是找到了一大盒这把手枪专用的9mm子弹,数了数,一共500发。李劲松心中大喜,当即决定,这把枪以后就是自己的配枪了。
解决了自己的配枪问题,李劲松的心情却并没有轻松多少。看着这仓库里破旧不堪、杂乱无章的装备,他的内心充满了忧虑。就眼前这些装备,想要让保卫处快速形成战斗力,谈何容易?他暗暗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改善保卫处的装备状况,绝不能让队员们在执行任务时因为装备问题而陷入困境。
李劲松向老兵郑重地申请了那把勃朗宁HP手枪以及100发子弹后,便带着这来之不易的“宝贝”回到了办公室。一到办公室,他便迫不及待地开始摆弄起来。只见他熟练地拿起弹夹,一颗一颗地将子弹压入弹夹之中,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周围的一切都已不存在。弹容量为13发的手枪,他一共装满了三个弹夹,总共39发子弹。在他看来,这些子弹足够应付一些突发情况了。毕竟9mm子弹的威力不容小觑,在近距离范围内,其威力足以媲美一些步枪,关键时刻,这可是能救命的家伙。
装备的问题始终像一块大石头压在李劲松的心头。他思来想去,觉得这件事还得麻烦张部长。于是,他再次拿起电话,熟练地拨通了张部长的号码。电话那头很快传来张部长熟悉的声音,李劲松赶忙说道:“张叔,又是我啊,大松。这次是真遇到难事了,非得找您帮忙不可。”
张部长在电话那头爽朗地笑了起来,说道:“你这小子,又怎么啦?快说,这次是什么事?”
李劲松略带无奈地说道:“张叔,我们保卫处仓库里的装备状况,实在是让人一言难尽啊。就说那汉阳造吧,膛线都磨得差不多平了,还有那些三八大盖,大部分也都不能正常使用了。您也知道,我们保卫处肩负着轧钢厂的安全重任,就这些装备,实在是难以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啊,我想跟您申请一些装备,您看能不能帮上忙?”
张部长一听是这件事,略作思考后说道:“这个事儿啊,好办。你要是想要全新的装备,那确实不太好弄,毕竟资源有限。但是作战部队替换下来的装备,还是有不少的。56半我能给你三百把,子弹十万发,这些应该足够你们用了吧?”
李劲松一听,顿时喜出望外,脸上立刻堆满了笑容,谄笑道:“还得是我张叔啊,办事就是靠谱!这些装备那肯定足够了。嘿嘿,张叔,您可真是帮了我大忙了。等我这边忙完这阵儿,一定好好去感谢您。”
张部长笑骂道:“小兔崽子别废话了,我给你批,但你得自己过来拉,我可没功夫给你送去。”那语气中带着长辈对晚辈特有的亲昵与随性。
李劲松忙不迭地保证道:“您放心,张叔,我现在就过去。”说完,他“啪”地一声挂掉电话,风风火火地走出办公室,脚步匆匆,径直朝着运输车队的方向赶去。
不一会儿,李劲松就来到了运输车队,一眼便瞧见了队长王卫国。他快步走上前去,脸上带着和煦的笑容,首先自我介绍道:“王队,你好啊,我是新来的保卫处长李劲松。”
王卫国本就是汽车兵出身,对于李劲松这位战斗英雄的事迹早有耳闻,心中满是敬意。此刻见李劲松主动打招呼,赶忙恭敬地说道:“李处长,久仰大名啊。不知道您来我们车队,是有什么事吩咐?”
李劲松也不兜圈子,直接说道:“王队,是这样的,我刚跟武装部申请了一批装备,那边让咱们自己去拉回来。我这不就过来看看,咱们车队现在有没有闲着的车。”
王卫国听后,脸上露出一丝为难之色,说道:“李处长,真是不好意思。车倒是有,可今天司机们都出去执行任务了,我作为队长得留在这里坐镇,实在抽不出人手。您看这……”他摊开双手,眼神中满是无奈。
李劲松一听,却只是笑着摆了摆手,轻松地说道:“我还以为什么事儿呢,不就是缺司机嘛,这有啥难的。我自己开车就是了。”
王卫国一听,不禁面露疑惑之色,试探地问道:“李处长会开车?”在他的印象中,李劲松作为战斗英雄,更多的是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开车这种事似乎和他联系不大。
李劲松见状,脸上笑容更盛,自信满满地说道:“别说卡车了,王队,就是坦克,我也能开走。”那眼神中闪烁着光芒,仿佛在诉说着曾经在战场上与各类装备并肩作战的辉煌过往。
王卫国听闻李劲松自信的回答,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说道:“李处长能开车那就再好不过了。您瞧,那边有两辆满油的卡车,李处长看看想开哪辆去。”说着,他抬手朝着车队一角指了指。
李劲松顺着王卫国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两辆苏联1943年生产的吉斯150静静地停在那里。在这个年代,三吨半的载重量,足以让它成为运输领域的得力干将。这两辆卡车车身线条硬朗,墨绿色的车漆虽有一些磨损,但依旧透露出一种历经岁月的沉稳与可靠。
李劲松走上前去,打开其中一辆车的车门,坐进驾驶座。车内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机油味,他熟练地握住摇杆,用力摇动启动。随着一阵“突突突”的声响,发动机顺利点火,车辆平稳地发动起来。李劲松感受着车辆的震动,操控了一下方向盘,又踩了踩油门和刹车,发现车况相当不错,心里不禁对王卫国的保养工作暗暗称赞。看来平日里王卫国对这些车辆确实照顾有加,才能让它们保持如此良好的状态。
李劲松开着车缓缓来到保卫处门口,他停好车后,走进保卫处,喊来了五名年轻力壮的队员,说道:“走,跟我一起去武装部拉装备。”这五名队员一听,立刻精神抖擞地应道:“是,处长!”随后,他们整齐有序地跟着李劲松上了车,一行人朝着武装部的方向驶去。车窗外,微风拂过,路边的树木快速向后倒退,仿佛在为他们这次的装备运输之行加油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