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丰年文集·卷八:莫扎特家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4.有个魔鬼附在他身上

乌姆劳夫把我邀到他家里,其态度极为谦恭。他要我听一听他自己写的一部歌剧。

他对我说:“您可别以为它是值得您为它费神的。我比您差远了,但我也是尽力而为的。”

我便在钢琴上将那部歌剧中的乐曲视奏了一遍。之后,我听说他告诉别人:“那是毫无疑问的,有个魔鬼附在莫扎特的头脑中、四肢和手指头上!真不知怎么搞的,我那写得一塌糊涂连我自己也读不下去的乐谱,他视奏得如此流畅,简直就像那就是他自己写的一样!”

——1781年10月6日自维也纳寄父

译读者言:自从19世纪以来,作曲、演奏这两套功夫逐渐地分了家。然而在19世纪之前,情况并非如此。那时候,没有哪个作曲家不是兼为演奏家的。

这其中有个非常实际的需要。作曲家需要通过他自己的演奏来发表其作品,推销它。

莫扎特的绝代天才,从一开始便是通过演奏键盘乐器而震惊一世的。然后,世人才又发现了他在作曲上的异禀。

从家信和他人的报导中,可以知道在演奏方面他有两个绝招:一个是视奏,一个是即兴弹奏。至于弹奏技巧之全面与高超,更是不消说得,下文有更多资料可证。

有关他视奏首次接触的曲谱的能力之神奇不可思议,已成“莫扎特神话”或“莫扎特之谜”中一个重要的话题。

当他由老父带领着,周游英伦、意大利、巴黎等地,作神童献艺之旅时,最能炫奇,也最受内行、外行听众惊叹的,首先便是这种视奏的本事。这里忍不住要来抄一张节目单给大家看看。此乃他童年在意大利的一次表演。显然也是无数回这类表演中的一次。节目单如下:

1.羽管键琴独奏(视奏)

2.奏鸣曲(按照当场交给的主题即兴演奏)

3.咏叹调(根据临时出示的歌词即兴谱成,并为演唱者伴奏)

4.赋格曲(即兴谱出并演奏)

5.奏鸣曲(现场交给曲谱,视奏、变奏,再移调演奏)

6.三重奏(即兴演奏其中小提琴部分)

这到底是在让一个天降灵童展示其才智,还是故意向孩子出难题,作那种高难杂技表演,从而显示以小演员的劳苦危难为乐趣的看客心理呢!

莫扎特有特异的天赋,那是不容置疑的。再加上有一位发现了这一点,并以极大的苦心与高明的教育方法培育这株奇花异草的父亲的努力,莫扎特乃发育而成人类历史上古今罕有其匹的音乐头脑了。

但是,他也被染上了神话色彩。

前文中已有关于他默记罗马西斯廷教堂中“神奇秘谱”一事的介绍。对于他惊人的视奏能力,也有一些人提出了疑问。

比利时人格雷特里(A.E.M.Gretry,1741—1813)是与莫扎特同一时代的音乐家,不但以作曲负盛名,还留下了文字著作。在其出版于1795年的回忆录中,他写道:“1766年在日内瓦,我见到一个孩子。不论什么乐曲,他都能够拿到便弹奏。他父亲当着众人的面对我讲:‘我儿子的才能是毋庸怀疑的了。请写一首很难弹奏的乐曲让他在明天表演吧。’于是我便写了一首降B调的《快板》,不大容易弹,但也并不需要费很大的劲去对付。到时孩子果然将其视奏了出来,在场者人人叹为奇迹,只除了我一个。孩子视奏的当中并无停顿,可是有相当不少的乐句,他弹出来的并非我在谱上写的。”

据此,有位论者便认为,足见小神童的视奏并不是一字一句不苟毫无出入的。这其中,有一种内行人大家心照不宣的“弄虚作假”。

但是我们也不妨这样来看这个问题:格雷特里的回忆,固然可以看成是对莫扎特的那场视奏不忠实于原谱的指摘,却也正好从另一方面提供了见证,见证了他那即兴作曲与其随机应变的演奏能力之何等的得心应手。因为,不然的话,他又怎能毫不卡壳地一气弹完一首刚刚放在他琴上墨迹犹新的乐曲,其中某些地方又是他巧妙地即兴地加以改动的呢!

我们还可以注意到一点,命薄而心高气傲的莫扎特,从小便并不甘心于扮演一个音乐杂技演员的角色。上文已说到他是不屑为不识货的听众弹奏的。其实他小小年纪便已学会了玩世。对于那些使他感到受了狎弄的庸众,他自有他带着孩子气的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