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重在全面系统考察杜诗与长安文化诸多层面之间的关系,试图把杜诗放入更加开阔的社会背景中来分析杜甫在长安取得的成就以及成因。此选题决定了研究涉及多个学科以及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拟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考证法。本书力求更为具体真实地再现杜甫在长安的生活,对杜甫在长安十年中所经历的事件作更为具体详尽的考证,以揭示其思想、创作变化的深层因素。
文史结合的方法。本书是从长安的各方面去解读杜甫,唐代长安作为一地域和国际性大都市,考察其当时的历史现状是研究杜甫的前提,唯有如此,才能科学揭示杜甫与长安的关系。
社会文化方法。长安的很多方面属于文化的范畴,将文化与文学相结合,将长安的文化精神与杜甫的思想创作相结合,做科学分析研究。
心理学方法。唐代长安的文化各个层面与杜诗之间的桥梁即是杜甫心理的变化,长安的地域精神、都市风尚对杜甫产生影响,首先要进驻杜甫心中,形诸笔下,表现为诗歌。因此,本书中对长安影响下杜甫的心理结构进行一定的解析。
二 研究思路
本研究主要考察杜诗与长安文化的关系,论述长安文化的诸多层面的内涵对杜诗产生的影响,以及长安文化精神在杜诗发展中的意义。首先有必要对“长安文化”一词作一简单的界定。古代历史上有十三朝皆建都于长安,所形成的长安文化在不同时期所具有的内涵与特征也各不相同。因为杜甫生活于唐代的长安,唐代长安文化之独特性与杜诗有着更加直接的关系,故本研究中的长安文化指“唐代的长安的文化”。
本研究对“长安文化”的分析侧重于地域文化和帝都文化的角度。以地域文化的角度而言,长安文化具有关中文化的特征;以帝都文化的角度而言,长安文化具有古代都城、首府的特征。这种解析与文化地理学和中国古都学研究范围相关。所谓文化地理学,“就是关于人类文化空间组合与地域分布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文化源地与文化传播,文化区域的划置、结构与变迁,阐述文化景观与文化区域、文化精神的历史成因”。[40]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早就受到学界关注,丁文江的《中国历史人物与地理的关系》、谭其骧的《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与地区差异》、陈寅恪的《天师道与滨海地域的关系》等论文和陈正祥的《中国文化地理》、赵世瑜的《中国文化地理概说》等专著,皆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但21世纪之前文化地理学并未成为研究热点,现今逐渐得到重视,有逐渐升温的趋势。而古都学较之文化地理学科更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研究的是古都的形成、发展、萧条或消失,或经过改革成新的城市的科学。史念海的《中国古都与文化》和陈桥驿的《中国七大古都》都是这方面的扛鼎之作。文化地理学和古都学形成的科学的学科体系、研究方法和丰硕的成果,为研究杜诗与长安文化关系的研究提供良好的借鉴。
本书结构安排共分五章,第一、二章属于总论部分,第三、四、五章属于分论部分。第一章论述了长安文化在唐诗中的意义,第二章总论长安文化与杜诗的关系,第三章至第五章具体论述不同时期长安文化的具体内涵对杜诗造成的影响,以见出长安文化的不同精神在杜诗发展中的意义。
第一章论述唐诗与长安文化的关系。唐诗的形成与长安文化息息相关,文中没有面面俱到,主要论述了长安文化对唐诗题材、主题、风格三方面的影响。
第二章主要论述杜诗对长安文化的多维透视。杜诗对长安文化中宫廷文化、士文化、市俗文化的多维透视中,显示出全面性、犀利性和多展现士文化的特征。从中可以看出长安文化的浪漫精神、世俗精神、执著精神在杜诗中得到凝聚和升华。
第三章主要论述盛唐时期长安文化的内涵与杜诗的关系,这一部分主要以杜甫盛唐时期所作诗歌为主要考察对象。文中盛唐时期界定为玄宗朝的开元天宝时期。这一部分主要考察长安文化中的社会风尚——交游之风、尚武精神、宴乐之风对杜诗的影响,从中可见出长安文化的浪漫精神在杜诗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开始向现实主义的写作方式靠拢。
第四章主要论述乱世长安文化与杜诗的关系,这一部分以安史之乱时期杜甫长安诗歌为主要考察对象。这一时期,战乱引起长安文化中儒释道思想格局发生改变,乱前佛道为先、儒家次之,乱后儒学开始跃居首位。儒学入世、救世精神的高涨使杜诗中世俗精神高昂。对杜甫及其诗歌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杜甫实现了“致君”的理想;杜甫反映时事的诗篇剧增,确立了“诗史”的地位。
第五章主要论述长安文化的向心力对杜诗的影响,这一部分以杜甫漂泊巴蜀湖湘时期的诗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这一时期,杜诗中长安情结主要表现为:对长安风物及人物的怀恋、对长安经历的反思、对长安理想的执著。杜甫长安情结的深挚不仅成为杜甫创作的动力,使杜甫出现创作的辉煌,夔州诗的成就即是一证明,而且更加突出了杜诗的沉郁之风。
文中论述的杜诗与长安文化的几个方面,并不是二者关系的全面论述,本研究只是在人地关系方面对杜甫研究的一个初步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