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贬谪远方的民俗诗作
北宋时期新旧党争不断,南宋时期,“主战”与“主和”两派斗争不停,造成官员宦海沉浮,有时几个月中连连高升,有时几日之间连续被贬。贬谪之地大多在边远蛮荒之地。在这边远蛮荒之地,有很多不为外人所知的独特民俗,但是因为以前少有外人来此,本地人生于其中而不觉得有异样,缺乏对比参照,故该地区民俗较少进入文人的诗中。另外,因为这些地方文化的缺乏,文人稀少,所以民俗文化在文学作品中没有较好地得到反映。而贬谪的官员具备创作民俗诗歌的两个必要条件:异地民俗文化的冲击和反映民俗的文学创作能力。所以,宋代反映边远地域的民俗诗歌也很繁荣。
一 欧阳修的夷陵诗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欧阳修被贬夷陵,他夷陵时期的不少诗作反映了当地人民生活:
萧条鸡犬乱山中,时节峥嵘忽已穷。
游女髻鬟风俗古,野巫歌舞岁年丰。(夷陵俗朴陋,惟岁暮祭鬼,则男女数百相从而乐饮,妇女竞为野服以相游嬉)
平时都邑今为陋,敌国江山昔最雄。
荆楚先贤多胜迹,不辞携酒问邻翁。[83]
——《夷陵岁暮书事呈元珍表臣》
春秋楚国西偏境,陆羽茶经第一州。
紫箨青林长蔽日,绿丛红橘最宜秋。
道涂处险人多负,邑屋临江俗善泅。
腊市渔盐朝暂合,淫祠箫鼓岁无休。
风鸣烧入空城响,雨恶江崩断岸流。
月出行歌闻调笑,花开啼鸟乱钩辀。
黄牛峡口经新岁,白玉京中梦旧游。
曾是洛阳花下客,欲夸风物向君羞。[84]
——《夷陵书事寄谢三舍人》
青山四顾乱无涯,鸡犬萧条数百家。
楚俗岁时多杂鬼,蛮乡言语不通华。
绕城江急舟难泊,当县山髙日易斜。
击皷踏歌成夜市,邀龟卜雨趁烧畬。
丛林白昼飞妖鸟,庭砌非时见异花。
惟有山川为胜绝,寄人堪作画图夸。[85]
——《寄梅圣俞》
欧阳修以游玩的心态、欣赏的目光,把夷陵的山水风景与风俗民俗杂糅在一起,一边看风景,一边赏民俗;一边寻找先贤的胜迹,一边向故人夸耀此地风物。欧阳修尽管被贬夷陵,但是夷陵并不远,况且他还担任县令之职务,所以,他能够以欣赏的态度看待民俗。
宋代官员贬谪,以安置岭南为多,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海南全境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现在海南有苏公祠和五公祠,苏公祠是纪念苏轼的,五公祠是为纪念唐朝名相李德裕、宋朝名相李纲、李光、赵鼎和名臣胡诠而建的,故名五公祠。
苏轼晚年被远贬海南。他观察海南岛上坟的民俗不同于家乡:家乡一般在寒食节上坟,而海南人在上巳日上冢,所以他说:
老鸦衔肉纸飞灰,万里家山安在哉!
苍耳林中太白过,鹿门山下德公回。
管宁投老终归去,王式当年本不来。
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86]
——《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予携一瓢酒,寻诸生,皆出矣。独老符秀才在,因与饮,至醉。符盖儋人之安贫守静者也》
该诗尽管起笔以“老鸦衔肉纸飞灰”的上坟民俗的凄凉意境为始,想到贬谪远方、家隔万里、心情低落,但是经过与历史人物的对比,进行自我排解,心情变得开朗,最后以“木棉花落刺桐开”的意境为结尾。
二 李钢、郑刚中的琼管诗
南宋建炎二年(1128)七月,李纲被高宗贬谪到万安军安置。万安军在海南岛的东南端,即今天的万宁市。尽管李纲只是在海南逗留一个多月,但其诗作却记载了当地的风土民俗情况,如《次琼管二首》,序言交代写作背景与目的:“南渡次琼管,江山风物与海北不殊。民居皆在槟榔木间,黎人出市交易,蛮衣椎髻,语音兜离不可晓也。因询万安,相去犹五百里,僻陋尤甚。黄茅中草屋二百余家,资生之具一切无有。道由生黎峒山,往往剽劫行者。必自文昌县泛海,得便风三日可达。艰难至此,不无慨然。赋诗二首,纪土风,志怀抱也。”诗曰:
巨舶浮于海,长飙送短蓬。夜潮和月白,晓日跳波红。云影摇修浪,澜光接远空。喜过三河流,愁远冠头峰。雷化迷天际,琼儋入望中。地遥横一线,山露点群鸿。偶脱鲸鲵患,尤欣气俗同。川原惊老眼,稚耋看衰翁。蛮市虾鱼合,宾居栋宇雄。人烟未寥落,竹树自葱茏。碧暗槟榔叶,香移薄荷丛。金花翔孔翠,彩幕问黎童。南极冬犹暖,中原信不通。管宁虽迹远,阮籍已途穷。澒洞沧波里,苍茫返照东。客愁浑不寝,鼓角五更风。(其一)
四郡环黎母,穷愁最万安。峒氓能悯寇,泷吏岂欺韩。草屋藂篁里,孤城瘴海端。民居才百数,道里尚艰难。径陆忧生蜑,乘桴畏怒澜。飓风能破胆,疠气必摧肝。去死垂垂近,资生物物殚。舶来方得米,牢罄或无餐。树芋充嘉馔,蠯蠃荐浅盘。蒌藤茶更苦,淡水酒仍酸。黎户花缦服,儒生椰子冠。槟榔资一醉,吉贝不知寒。何必从詹尹,无因咏考盘。失图嗟罪大,得此荷恩宽。顾影同三友,谈空不二观。中州杳何在,犹共月团栾。(其二)[87]
琼管,古代琼州府的简称,琼州,今海南海口。李纲说海南的“江山风物与海北不殊”,即风气民俗与他已经熟悉的粤西基本是一样的:市面上处处有鱼虾出售,人烟也很繁盛;岛上遍布槟榔、薄荷、竹子,一团团绿色,葱茏如洗。第二首诗歌反映万安民俗,万安是最令人发愁的地方。在那个地方,飓风到来能摧人肝胆;林中疠气弥漫,危害健康。当地百姓生活也苦到极点:岛北有船去,他们才能买到米。如果粮仓空了,那就要挨饿,只能以“树芋”充饥。黎族地方的风俗,与汉地也不大一样,那里的“蒌藤茶”是苦的,淡水酒是酸的。黎人所穿的衣服,是有花纹的。最可怪异的,是那里的儒生所戴的儒冠,居然是用椰子壳做的!
郑刚中也曾被贬谪海南,他在诗歌中描写了海南一带食槟榔的民俗:
海风飘摇树如幢,风吹树颠结槟榔。贾胡相衔浮巨舶,动以百斛输官场。官场出之不留积,布散仅足资南方。闻其入药破痃癖,铢两自可攻腹肠。如何费耗比菽粟,大家富室争收藏。邦人低颜为予说,浓岚毒雾将谁当。蒌藤生叶大于钱,蚬殻火化灰如霜。鸡心小切紫花碎,灰叶佐助消百殃。宾朋相逢未唤酒,煎点亦笑茶瓯黄。摩挲蒳孙更兼取,此味我知君未尝。吾邦合姓问名者,不许羔雁先登堂。盘奁封题裹文绣,个数惟用多为光。闻公嚼蜡尚称好,随我啖此当更良。支颐细听邦人说,风俗今知果差别。为饥一饭众肯置,食蓼忘辛定谁辍。语言混杂常嗫嚅,怀袖携持类饕餮。唇无贵贱如激丹,人不诅盟皆歃血。初疑被窘遭折齿,又怪病阳狂嚼舌。岂能鼎畔窃朱砂,恐或遇仙餐绛雪。又疑李贺呕心出,咳唾皆红腥未歇。自求口实象为颐,颐中有物名噬嗑。噬遇腊肉尚为吝,饮食在尤欲节。酸醎甘苦各有脏,偏受辛毒何其拙。那知玉液贵如酥,况是华池要清洁。我尝效尤进薄少,土灰在喉津已噎。一身生死托造化,琐琐谁能污牙颊。[88]
——《广南食槟榔,先嚼蚬灰、蒌藤叶,津遇灰藤则浊,吐出一口,然后槟榔继进,所吐津到地如血,唇齿颊舌皆红,初见甚骇,而土人自若,无贵贱老幼男女行坐咀嚼,谓非此亦无以通殷勤焉。于风俗珍贵,凡姻亲之结好、宾客之款集、包苴之请托,非此亦无以通殷勤焉。余始至,或劝食之,槟榔未入口,而灰汁藤浆隘其咽,嗽濯逾时未能清。赋此长韵》
诗歌首先说明槟榔的生长环境,然后说明槟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所以商人争相运输槟榔向官场输送,有钱有权的人家争相收藏。然后借邦人之口说明当地人食用槟榔的民俗,以及槟榔在当地人联姻中的民俗作用。李纲《槟榔》写自己在海南吃槟榔的感受,也反映当地吃槟榔的民俗:“蒌叶偏相称,蠃灰亦谩为”[89],该诗与上文郑刚中的诗歌可相互参照了。诗歌在交代民俗的同时也说明了自己的感受,诗歌用一系列的比较,表达对该民俗的惊奇之情。然后说自己“效尤”随俗食用槟榔,感觉并不好——“土灰在喉津已噎”,但是他感到生死命运已经委任于造化,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伤害到他了,这些琐碎的事物还怎么能够使牙齿面颊受污呢?
综上所述,这些贬谪远方的民俗诗作一方面是对当地民俗作客观描述,有时使用对比的方法,体现民俗的差异;另一方面,融入自己作为贬谪之人的独特感受。有的人愉快地欣赏新的民俗,如欧阳修、苏轼;有的人面对异乡不习惯的民俗无奈接受,如郑刚中;有的人沉浸于对家乡的思念之中,如李纲说“中州杳何在,犹共月团栾”;有的人甚至担心被同化为当地人,如“饮啄随风土,端忧化岛夷”(李纲《槟榔》)。这些被贬谪的官员一般还兼有一定的官职,尽管有时只是一个虚衔,但他们却有一定的爱民意识。并且,他们从中原文化发达之地来到荒蛮远方之后,也有一种关心当地民情,传播优秀文化的主动意识。例如,李纲说“民居才百数,道里尚艰难”,表达了对于当地百姓的同情与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