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功能·符号:扬·穆卡若夫斯基文学与美学理论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篇

第一章 扬·穆卡若夫斯基思想渊源及学术探索

扬·穆卡若夫斯基[1](1891—1975)——捷克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语言学家,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与罗曼·雅各布森并称为捷克结构主义之父。1891年11月,穆卡若夫斯基出生于捷克南部城市皮塞克,并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青年时代。他成长在一个非常尊重科学知识的家庭,父亲为数学教授。家庭的熏陶,加上在大学所接受的系统的语言学教育(曾师从约瑟夫·祖巴蒂[2]),使他日后选择了从事文艺学、美学研究的道路。1911年,穆卡若夫斯基考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比较语言学与捷克语文学。从1929年起,他开始担任布拉格卡尔罗夫大学的美学教授,随后兼任布拉迪斯拉法大学的美学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担任布拉格卡尔罗夫大学校长,并于1952年当选新组建的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院士。1951—1962年,穆卡若夫斯基出任捷克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培养了一大批研究人员,为捷克文艺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综观穆卡若夫斯基的一生,他治学严谨、成果丰硕,研究遍及文学、绘画、建筑、电影、美学、符号学、哲学等多个领域。他的许多研究主题,如诗歌语言、审美功能、规范及价值、对话、电影中的时空、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个性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等问题,在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