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和国际地位变化,一个名词常见诸报端:“修昔底德陷阱”。
虽有学者著文介绍“修昔底德陷阱”的含义及其来源[1],但对于大多数人,修昔底德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2]依然是陌生名词。[3]“修昔底德陷阱”频繁见报,背景是中国如何构建大国外交关系新模式,关键是避免该陷阱,“修昔底德”,不是重点。大众媒体的宣传让修昔底德看似仅属于外交领域。[4]
古希腊人修昔底德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开场白如下:
雅典人修昔底德(),撰写这场伯罗奔尼撒人与雅典人之间的战争,他们彼此为敌,他立刻着手于此事,并预计它会意义重大,在以往发生的事情中最值得一提。之所以如此推断,因为双方在一切战备上(
)都达到自身的顶峰,他还看见其他希腊人投靠两者中的一方,有的正准备加入,有的马上加入了。最大的动荡(
)在希腊人中发生,甚至波及某些异族人,可以说是人类中最大程度的动荡。(I.I.1-2)[5]
由此可引申出一命题:战争即动荡。原文第二句开首是,修昔底德分明在强调它。
① 何谓“”?古希腊语中,其主要含义是“动”,与“静止(
)”、“安静(
)”相对。平静意味着状态单一,事物运动起来才会变化,运动规模越大、频率越高,事物变化也越大。
在柏拉图哲学中无甚多褒义,从柏拉图哲学看,总体上希腊人倾向于安详、平和、静止,所谓至高存在者即是静止的,高度推崇运动、变化的赫拉克利特属于少数。不过,
与“存在者”相通,分有存在者。可感的事物常处于流变,“动”提示其存在。按照斯多葛派,动荡分为两种:一是创造事物的扩张活动;二是赋予事物特质的收缩运动。[6]前者与战争、征服相连。按照亚里士多德对
的理解,“运动”,那么战争意味着:不在原位。这合乎柏拉图对
的使用:理应在某个位置上的东西如今不在其当处之位,一种不在其位的无序。
另外,爱利亚学派提示,“运动()”和“变化(
)”有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则,该原始自然法则被罩着命运(
)女神的形象,她决定一切,正义(
)像一个放牧人,将出轨者赶回正道上去。因正义,城邦政治和个人灵魂得以共用
表达一种混乱状态。柏拉图曾用
形容快乐与哀伤,两者都是推移和运动,灵魂平静安谧恰是
缺席的状态。
修昔底德使用形容伯罗奔尼撒战争,兼具上述几种哲学意味。伯罗奔尼撒战争不单是为生存、财富和荣誉而进行的争斗,也不仅是无所谓政治秩序的不安定[7],更是人类灵魂丧失节制后的混乱。修昔底德相信,只要人性不变,他所书写的事情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