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社会改造思潮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五四时期社会改造思潮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本书立足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这一宏大的历史背景,对五四社会改造思潮试图作深入的、历史的考察,全面检讨其中各种改造主张与中国社会转型的互动关系。在研究内容上,主要依据五四时期的报纸杂志以及社团、政党组织的思想主张来考察社会改造问题,并将一些代表性人物的观点主张还原到所在刊物、社团的时空环境中,从个人与群体、与社会的互动中,全方位观察当时的社会改造思潮。

在研究方法上,本课题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原则,运用历史学、历史统计材料分析法、文献资料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并辅以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对五四时期社会思潮进行综合研究。为了深化社会改造思潮的研究,本课题拟采用社会文化史的研究方法(即从思想文化、社会与政治三方面的互动展开全面研究),把各种思想主张置于五四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下作科学的研究,主要以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社会民主、国家独立富强为评价参照体系,彰显社会改造的复杂多样性和进步性。笔者试图突破以往用阶级分析方法评论各种主张及其代表人物的局限,力图解释他们在各个领域对中国社会改造事业的实际贡献及其影响。此外,通过深入全面地研究社会改造思潮,历史地描述五四时期社会转型与变迁大势,为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借鉴。

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为:(1)深入考察社会改造思潮由萌芽、兴起到蜕分的历史发展过程,解释中国社会改造由思想文化革命到社会革命、政治革命的发展轨迹。(2)厘清社会改造思潮与五四时期各种社会改良思潮(如国家主义、好政府主义、联省自治等)和社会主义思潮(如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工读互助主义等)的关系,着重揭示其与民主主义思潮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复杂关系,以充分展示社会思潮的相互渗透与相互冲突的多面性。(3)重点剖析社会改造思潮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来源、目标、方法、手段、理论根据、依托力量以及改造的下手处、突破口,等等,通过排比分析该思潮内部的诸多争论(如根本改造还是局部改造,社会革命还是政治革命,零碎解决还是总解决),来说明各种社会改造主张在对立统一关系中共同推动中国改造的发展进程。(4)鉴于社团组织是五四时期进步知识分子改造个人与改造社会的重要形式,拟选择有代表性的社团组织(如少年中国学会、共进社)作个案考察,在个人与社团、与社会的多维视角中,揭示知识分子群体改造社会思想的变化趋向。(5)考察社会改造思潮中地方(如省、县、乡)改造与中国改造乃至世界改造的互动关系。(6)揭示政府当局对社会改造思潮的回应及态度,说明社会改造思想的影响程度。

本书基本的研究思路是:首先,以五四时期报纸杂志为文本,全面检索新文化运动以前的各种社会改造主张,对比研究五四前后社会改造思想的变迁及其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社会改造思潮,对其基本主张、主要流派、内在矛盾与共性等进行具体的考察。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社团组织或群体,作社会改造思想的个案研究。最后,对社会改造思潮作一个科学的、整体的评价。因此,本书将在厘清社会改造思潮渊源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考察社会改造思潮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征及其演变状况,阐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揭示出中国近代社会改造的历史进程。

应当说明的是,社会改造思潮是五四时期一种内容庞杂的社会思潮,本书试图对此作一些研究尝试和探索,错讹之处,恳请各位同人和读者批评指正。


[1] 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1983年版。

[2]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刘军、严正:《五四时期陈独秀基督教观述论》,《燕山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3] 〔美〕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穆善培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 陈崧编:《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5]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共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等编著《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99页。

[6] 《辞源》(修订版),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263页。

[7] 《近代汉语大词典》,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653页。

[8] 汪耀楠主编:《国际标准汉字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8页。

[9] 黄遵宪:《日本国志》第37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

[10] 《毛诗正义》卷四,郑玄笺,孔颖达疏,阮元校刻本。

[11] 《辞源》(修订版),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335页。

[12] 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420页。

[13] 参见田玉才《制度改造与人的改造——张申府社会改造论研究》,吉林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4页。

[14]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15] 转引自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研究室编《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二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431页。

[16] 适夷:《社会改造论》,《学艺杂志》第1卷第4期,1919年5月1日,第8、10页。

[17] 徐永祥、贺善侃主编:《现代西方社会思潮》,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吴雁南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郭汉民:《晚清社会思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10页;李永春:《简评〈晚清社会思潮研究〉》,《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邓卓明、步德胜:《社会思潮内涵的再认识》,《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18]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页。

[19] 刘长林:《五四后期社会改造思潮研究状况述评》,《现代上海研究论丛》第3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20] 〔英〕伯特兰·罗素:《社会改造原理》,余家菊译,华丰印书局1920年版。

[21] 〔美〕雷茵霍尔德·尼布尔:《个人道德与社会改造》,杨缤译,青年协会书局1935年版。

[22] 〔日〕生田长江、本间久雄:《社会改造之八大思想家》,毛棠、林本、李宗武译,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

[23] 〔英〕霍德进:《基督与社会改造》,曾约农译,青年协会书报社1925年版。

[24] 〔日〕植原悦三郎:《欧美各国改造问题》,陈谪生译,公民书局1920年版。

[25] 肖治北:《大同主义下之世界改造问题》,出版地点不详,1929年10月。

[26] 朱镜宙:《民国政治改造论》,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序”第5页。

[27] 东方杂志社编:《中国改造问题》,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

[28] 东方杂志社编:《近代文学与社会改造》,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29] 范锜:《世界改造之原理》,民智书局1928年版。

[30] 杨明斋:《中国社会改造原理》,东方书店1929年版。

[31] 诸青来:《社会改造问题》,启智书局1932年版。

[32] 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社会改造问题研究委员会主编:《中国问题的各派思潮》,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临时全国总会1934年版。

[33] 祝世康:《民生主义与世界改造》,正谊书店1943年版。

[34] 孟世杰主编:《中国近百年史》(下),天津百城书局1932年版,第275—278页。

[35] “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课题组:《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5—81、95—110页。

[36] 徐大同主编:《20世纪西方政治思潮》,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52—354页。

[37] 李新、陈铁健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 伟大的开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4—244页。

[38] 杨慧清:《五四时期的抉择》,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39] 胡伟希、高瑞泉、张利民:《十字街头与塔——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7—191页。

[40]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304—308页。

[41] 郭学旺:《毛泽东与中国社会的变迁》,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第24—40页。

[42] 李伟:《毛泽东与中国社会改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3] 善峰:《梁漱溟社会改造构想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4] 吴擎华:《陶行知与民国社会改造》,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45] 曹天忠:《教育与社会改造:雷沛鸿与近代广西教育及社会》,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46] 胡德海:《雷沛鸿与中国现代教育》,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7] 刘长林:《五四后期社会改造思潮研究状况述评》,《现代上海研究论丛》第3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234页。

[48] 田玉才:《论近代中国社会改造思想的变迁》,《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49] 李永春:《少年中国学会与1920年“改造联合”》,《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50] 李永春、张海燕:《“改造联合”与“社会主义青年团”并非“同一个中共早期组织”——兼与石川祯浩先生商榷》,《中共党史研究》2008年第5期。

[51] 刘长林:《五四后期社会改造思潮研究状况述评》,《现代上海研究论丛》第3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211—214页。

[52] 王先俊:《论“五四”后的社会改造思潮》,《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53] 曾田:《改良与革命:社会改造的手段之争:1920年代初的社会主义论战研究》,厦门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54] 曾传国:《平民主义——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社会改造的新思路》,复旦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55] 王先俊:《论五四后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改造理论》,《北方论丛》2009年第2期。

[56] 许志英:《“五四”社会改造思潮与人的文学》,《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9年第8期。

[57] 田彤:《宗教:社会改造的理论基础和内容——宗教在近代中国意识形态层面上的一次升华》,《江汉论坛》2000年第2期。

[58] 吴星云:《乡村建设思潮与民国社会改造》,南开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59] 梁晓云:《论共进社的社会改造思想》,湘潭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60] 田小波:《五四时期研究系社会改造思想述论:以梁启超、张君劢、张东荪为重点》,湖南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61] 洪峻峰:《五四时期研究系的“社会主义研究”评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

[62] 彭立红:《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与近代中国社会改造(1920—1928)》,暨南大学2000年硕士学位论文。

[63] 曹小娟:《昙花一现:“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社会改造运动——以〈新社会〉旬刊为中心》,《社会科学家》2009年第8期。

[64] 杜翠叶:《〈新潮〉月刊的社会改造思想研究》,复旦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65] 肖妮:《〈星期评论〉与五四时期社会改造思潮》,复旦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66] 孟毅辉、彭继红:《青年毛泽东社会改造思想论要》,《湖湘论坛》2003年第6期。

[67] 李艳珍:《毛泽东早期社会改造思想研究——以“新村”设想为切入点》,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68] 赖亦明、曾芳莲:《青年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思想的历史演进》,《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69] 龙雪飞:《五四前后毛泽东社会改造思想的转变》,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70] 东方溯:《毛泽东早期社会改造思想的逻辑发展》,《齐鲁学刊》1995年第4期。

[71] 古仲兵:《青年毛泽东的社会改造思想》,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72] 王先俊:《五四时期李大钊的社会改造思想》,《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3期。

[73] 史习基:《论李大钊对中国社会改造问题的探索》,《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10期。

[74] 马连儒:《中共“一大”前陈独秀对“社会改造”实现途径的初步探索》,《党史研究资料》2003年第6期。

[75] 马连儒:《陈独秀思想论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7—23页。

[76] 翟艳玲:《陈独秀在马克思主义由学术思想转变为社会改造指导思想中的推动作用》,《西江月》2013年第35期。

[77] 黄民文:《王光祈的社会改造思想研究》,湘潭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78] 黄民文:《论王光祈社会改造思想之特征》,《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79] 陈先初:《五四时期王光祈社会改造思想之考察》,《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2期。

[80] 杜翠叶:《试论恽代英的社会改造思想》,复旦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81] 参见陶行知的《中国教育改造》“重版序”,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82] 吴擎华:《陶行知与民国社会改造》,山东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83] 涂雪峰:《陶行知社会改造思想初探》,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

[84] 沈丹:《陶行知社会改造思想研究:兼论当代中国社会公共精神》,复旦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85] 徐娟:《早期柳亚子与民众社会改造》,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86] 冯夏根、李瑞:《五四时期罗家伦对社会改造问题的探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87] 刘集林:《“造社会”与社会改造:以五四前后傅斯年的思想为中心》,《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88] 冯夏根:《丁文江对近代中国社会改造问题的探索》,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

[89] 田玉才:《制度改造与人的改造——张申府社会改造论研究》,吉林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90] 张前帅:《张申府社会改造思想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91] 左双文:《胡汉民的中国社会改造思想》,《广州研究》1987年第9期。

[92] 曹又文、谭群玉:《略论雷沛鸿教育、社会“双改造”的现代化模式》,《教育史研究》1996年第1期。

[93] 周有健:《张闻天早期社会改造思想略论》,《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94] 胡剑:《罗素与五四时期社会改造思潮》,湘潭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95] 孙家祥:《前言:一个历史的误读——罗素改造中国思想的重新审视》,袁刚、孙家祥、任丙强编《中国到自由之路——罗素在华讲演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6] 郑师渠:《五四前后外国名哲来华与中国思想界的变动》,《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2期。

[97] 刘焱、陈建平:《试论教育与社会改造——读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所感》,《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23期。

[98] 董波、覃世艳、李晓燕:《“五四”时期王光祈与瞿秋白社会改造思想比较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99] 董波:《王光祈社会改造思想析评:与青年毛泽东的社会改造思想比较》,《德州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100] 时广东:《毛泽东与梁漱溟在中国社会改造道路问题上的根本分歧》,《重庆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时广东:《梁漱溟、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改造思想的趋同和差异》,《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6期。

[101] 吴雁南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