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萃编》与清代金石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緒論

“金石”一詞肇始於先秦時期,本指樂器,並非今之所謂“金石”也。[1]北宋歐陽脩《集古錄》開金石研究之風,形成實際意義上的“金石學”。“金石學”近似於歐洲的“銘刻學”,作為中國考古學的前身,它是以零星出土的古代銅器和石刻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問。[2]最早在金石學背景下使用“金石”概念的學者是北宋文人曾鞏,然而“金石之學”的名稱直至清代中葉才由錢大昕、王鳴盛等學者正式提出。錢大昕《關中金石記序》(1781):“金石之學,與經史相表裏。”[3]王鳴盛《潛研堂金石文跋尾序》(1787):“予妹婿錢少詹竹汀《潛研堂金石跋尾》,乃盡掩七家出其上,遂為古今金石學之冠。”[4]儘管“金石學”名稱提出得很晚,但金石學家的金石活動卻從未停止。

宋以來雖出現了趙明誠《金石錄》、陶宗儀《古刻叢鈔》、都穆《金薤琳琅》等金石學名著,但金石學的發展仍局限於古器物的著錄、考訂以及古碑刻的收藏、整理等方面,收錄範圍和研究層次都有待深入。[5]金石學發展到清代達到鼎盛,湧現出一批代表學者和著作,王昶、錢大昕、翁方綱、阮元、孫星衍等金石學家通過訪碑以及商討金石的形式促進了金石學的進一步發展,梁啟超、康有為對清代金石學都有過總結。[6]清代金石家精於鑒定、詳於考證,并形成了一批富有集合性和綜合性的著作,王昶《金石萃編》無疑是清代金石學的典範,是書繼歐陽脩《集古錄》、趙明誠《金石錄》之遺風,承洪适《隸釋》《隸續》之統緒,體例完備,自成一派。[7]作為清代金石學里程碑式的代表,《金石萃編》[8]開啟了乾嘉金石學研究的新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