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文集(第5辑·201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编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研究

真学马克思主义,坚信马克思主义

——在所局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马克思主义著作读书班上的讲话

王伟光

同志们:

党组高度重视这次所局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马克思主义著作读书班,多次专门召开会议研究相关工作,对读书班的学习内容、课程和日程等作出精心安排,2015年全国“两会”和院工作会议刚刚结束,大家工作都很繁忙,能够集中一周时间,专心致志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提高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实质的理解,提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党组的意图和目的十分清楚,希望同志们能理解党组的苦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要达到中央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智囊团,也就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殿堂这三个要求,发挥阵地、智库、殿堂三大功能,切实推进科研强院、人才强院、管理强院三大战略,抓好学风、文风、作风“三风”建设,严格“三项纪律”,关键在人,关键在领导班子,关键在在座的主要负责同志。如果我们的领导班子一班人思想认识高、行动自觉,能够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要求,按照党组的要求,齐心协力去抓工作,要达到我们既定的目标、任务是不成问题的。而这关键在于主要领导同志,取决于主要领导干部的能力、水平和本领。到底有多大的本领、有多大的能力、多高的水平,又取决于领导干部自身的素质。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在所有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是理论功底。所以,说到底,取决于我们每个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也就是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党组认为,抓好社会科学院,关键是抓好班子,抓好班子关键在于抓好主要负责同志,抓好主要负责同志关键是提高理论素养,这是根本性问题。毛泽东同志说过:“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1]这句话用到今天,可以说,如果我们党有一批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问题的领导干部,那么将大大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对于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来说,如果我们在座的都能够做到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科学研究,指导我们的工作,那么社科院将如日中天,越办越好。所以,办好社科院关键在我们这些人,在于我们是否真学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近些年,党组持续不断地抓所局主要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同时扩大到副职干部,又扩大到处室领导干部,就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这样一种考量。几年来,一直持续地抓下来,我院工作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即向好的方面的变化。我最大的感觉是,主要领导干部、党政一把手的团结问题,党委的集体领导问题,贯彻中央精神,贯彻党组决定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比如,这次读书班除了一名同志到中央党校学习和三名同志生病外,该参加的都到了,有的同志甚至为参加读书班推掉了其他重要的事情。这说明大家对参加读书班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党组对办好读书班的决心。

这里,我讲几个问题,供同志们参考。

一 要坚信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当今人类理论思维的最高峰,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一般原理是颠扑不灭的真理。我们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干部,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真信马克思主义,坚信马克思主义。真信和坚信来源于什么?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学习、深刻理解和深刻把握。现在有些人也在讲马克思主义,但他们讲的马克思主义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心里并不信。我们要打心眼里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真理。在真信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坚信,也就是说在风平浪静情况下,真信容易,但在大风大浪情况下,真信就不容易。所以,要坚信马克思主义,做到坚定不移。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真理?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是什么?就是马克思主义看问题的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用什么样的立场、观点看问题、看世界,就叫世界观。把这个立场、观点运用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造世界,就叫方法论。所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好比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分不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即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陈云同志讲,学好哲学,终身受用。毛泽东同志曾经讲:“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但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东西没有学通,我们就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共同的方法,扯了许多皮,还扯不清楚。有了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就省了许多事,也少犯许多错误。”[2]为什么说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有了共同语言,能说到一块去呢?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文化的……什么都有。在不同岗位上工作的同志,有管经济的,有管政治的,有管思想的,有管教育的,有管文化的,有管军事的……所有我们党的同志们为什么能统一思想,达成共识,能够拧成一股劲儿?就是因为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有共同的话语,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简明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不可分割的“两大板块”,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三大规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块不可分割的整钢。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是关于社会历史领域总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恩格斯评价马克思一生有两大贡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恩格斯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理解,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人类哲学思想发展史中,唯物论到了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已经到了高原,辩证法到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也到了高原。但这两个人,一个缺少辩证法,一个缺少唯物论,在历史观上都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继承了人类哲学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精髓,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这就到了唯物论辩证法的高峰。在马克思之前,人类历史观却一直为唯心主义历史观所统治。人类对社会历史的认识既不唯物,又不辩证,并没有揭示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创造了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的一般规律,从而也成就了辩证唯物主义。所以,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对人类认识的第一个伟大贡献。辩证唯物主义首先揭示了关于自然的一般规律。人类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同时也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社会又分为物质和精神两大现象,辩证唯物主义又揭示了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辩证唯物主义是“三大规律”的最高概括。

为了理解方便,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一系列相互有机联系的基本理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也可以高度概括为一系列相互有机联系的基本观点:一是唯物的观点。世界一切都是由物质所决定的,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东西,也是物质的、经济的,人的精神是物质决定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就是唯物的观点。二是辩证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普遍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这是两个最基本的辩证法原则。整个自然、人类社会,整个人的认识过程,是辩证存在的,这就是辩证的观点。三是实践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作为第一的和最基本的观点,人的劳动实践创造了人类和人类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就是实践的观点。四是矛盾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发展变化表现为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核心与实质。普遍联系、发展变化最根本的是对立统一的联系和变化,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用矛盾的观点来看,一切都是对立统一的,如有上有下、有南有北、有东有西、有正有反、有男有女、有阳有阴,一切都是对立统一的,这就是矛盾的观点。五是历史的观点。用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矛盾的观点来看社会,社会就是一个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就是一个普遍联系而不断发展变化、由新生事物代替旧事物的不断前进的过程,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前进的动力在于其内在的矛盾运动,要用唯物的、辩证的、矛盾的、唯物史观的观点来看待人类社会,这就是历史的观点。六是生产的观点。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是物质的经济的生产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我们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观点。这就是生产的观点。七是阶级的观点。原始社会之后进入阶级社会,不管统治阶级承认不承认,在阶级社会中的人分成阶级,有阶级就有差别,有差别就有矛盾,有矛盾就有斗争,这是谁也回避不了的事实。所以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是,在阶级社会中要用阶级的观点,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看问题,这是矛盾分析法在阶级社会中的具体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和阶级、阶级斗争的观点不等于以阶级斗争为纲,这就是阶级的观点。八是群众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坚持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群众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矛盾的、历史的、生产的、阶级的、群众的观点等,这是最基本的观点。我们讲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就是讲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所谓立场,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是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看问题首先要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从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立场出发。所谓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的基本看法。站在工人阶级立场上,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运用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去,就是所谓方法。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篇著作中,马克思提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的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人类“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这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的生动而深刻的表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所以它是真理。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它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为什么说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对社会经济基础,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的。这里,我还要谈谈意识与意识形态的联系和区别。

意识是人类社会的特殊的精神现象,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是人脑对外部的反应,是人脑的机能。社会意识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心理层面的社会意识,如情感、欲望、风俗、习惯,等等;二是思想理论观点层面的社会意识,也就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指政治、经济、哲学、法律、宗教、军事等政治思想观点,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但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反作用。譬如,我国封建专制制度已经被消灭了,但封建主义意识形态还存在。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改朝换代,封建社会制度始终不变,这同意识形态的反作用是分不开的。资本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被消灭了,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还在影响我们,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主要用的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武器。

社会存在最基本的存在是什么?马克思讲,人要吃饭,要吃饭就要生产,人类的繁衍一时一刻离不开物质生产,这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存在。有物质生产就有人类用什么样的工具去生产,劳动者和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等生产资料构成社会存在的生产力。人在劳动中结成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去生产,即以什么样的社会经济组合去从事生产,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生产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生产资料归谁占有,劳动产品如何分配,人们在劳动中结成怎样的关系等,这也就形成了社会存在的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就是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存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一切上层建筑都是在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上层建筑,社会上层建筑反过来支持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政权、军队、监狱、法院,叫作政治上层建筑,一部分是哲学、政治、法律、经济、宗教等观点,叫作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最高层次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不包括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没有阶级性。意识形态有阶级性、政治性。党的意识形态就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其根本不同于资产阶级以及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两者根本对立。一切剥削阶级、资产阶级只代表少数人的利益,不承认其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它只讲超阶级的、普世的意识形态。只有马克思主义讲,我们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我们的意识形态是有阶级性的,只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因为工人阶级和共产党没有私利,只是解放全人类,最后要消灭阶级,包括消灭私有制。当然,我国社会现阶段要保护和发展私营经济,同时要引导好私营经济,但按照历史发展的逻辑,私营经济将来要走向灭亡,公有制一定代替私有制,共产主义一定代替资本主义,对于这个信念应该坚定不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就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阶级社会中就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坚持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是颠扑不灭的,要坚信马克思主义,就要高度重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

第二,马克思主义在概括人类社会、自然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基本原理是科学的真理。例如,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而且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共产主义社会又分成社会主义阶段和更高级的阶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毛泽东同志讲过,共产党也是要消亡的。因为共产党是阶级的产物,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斗争的产物,将来没有了阶级,真正实现无阶级社会,共产党也就没有了。关于社会形态演变规律的原理,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原理,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关于公有制最后还要代替私有制的整个所有制发展规律的原理,等等,都是不可推翻的。

第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某些个别结论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不能因此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例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预测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少数几个西欧国家同时爆发,一国是不能先行取得胜利的,有人概括为“数国同时胜利论”。按照这个具体结论,无法解释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列宁认为,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垄断代替了竞争,垄断资本主义,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革命有可能在资本主义体系统治比较薄弱的环节先行爆发。这就是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先行的原理。就人类历史来看,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对新的社会形态的实践探索。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结论,可以因实践条件的变化而突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都主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调整、发展和创新。《新大众哲学》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毛泽东同志在看过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写的《学习马克思,超过马克思》一文后,说了三句话,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正因为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实践不断发展创新,才有了今天。所以,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不应因个别结论的历史局限性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真理性。我认为,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一个理论形态超过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又是开放的、发展的、创新的。

二 时代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

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马克思主义不管用了,马克思主义不灵了,谁再讲马克思主义,谁就成了古董了。

第一个理由认为马克思主义不灵了,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是因为时代根本改变了。有人认为,马克思判断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已经变成另外一个时代了。时代根本性质到底变了没有?我写过一篇文章,其中专门讨论了时代问题。

我认为,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其根本性质并没有改变,当然,具体时代条件、格局、特点、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时代根本性质而言,仍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判断的那样,处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形态、两种社会制度、两种前途、两种命运、两条道路、两种力量的反复较量和博弈的时代,即资本主义终究要逐步走向灭亡、社会主义终究要逐步取代资本主义的时代。我认为,这个大的时代并没有改变。当然,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构成该时代的主要矛盾并不排除该时代其他矛盾的存在,也不能否认它们在较量中有时我上你下,有时你上我下,有时你中有我,有时我中有你,有斗争也有策略上的妥协和暂时的合作,有对立有不同,也有争取发展的共同点,呈现了极其复杂的交织局面。从总体上讲,现在资本主义正在走向衰退,但还是强势的,社会主义虽然代表了人类发展的前进方向,但还是处于弱势地位。两种社会形态的较量必然在当代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反映出来。伴随衰退的总趋势,资本主义必然加大在意识形态领域与社会主义博弈的分量,争夺的重点越发集中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如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矛盾很复杂。我认为,从根本上讲,就是两条道路、两种人类命运和前进方向的矛盾,当然这个矛盾也包括了两国民族利益之间的矛盾。总之,矛盾错综复杂。美国作为西方敌对势力的总代表,亡我之心不死。其亡我之心,首先表现在意识形态方面,因为它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起来。当然,背后是国家利益上的争夺。但是,美国的国家利益是垄断资产阶级的国家利益,跟我们的国家利益根本不同,这就是根本所在。当然,我们选择的是和平发展道路,这是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的。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来看,我们需要一个和平发展的外部条件,因此,我们要处理好对外关系,特别要处理好与美国等西方大国的关系,但这不等于不讲阶级分析了,不能忘记根本性的矛盾。所以我们既要认清本质,又要用两手策略来对待两手策略,既要有斗争也要有合作,既要认清它的本质,也要注意策略。

当然,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判断的时代已经过时了,现在是和平发展新时代,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已经不存在了,没有必要再讲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了;不要再提意识形态工作了,要淡化意识形态,采取意识形态中立态度。如果这不是故意歪曲邓小平同志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主题的判断,至少也是错误地理解邓小平同志的原意。误判时代根本性质就会错误地判断意识形态斗争的性质,轻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邓小平同志的判断只是对今天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力量发生阶段性变化的科学分析,并不影响对总的时代性质的判断。必须正确理解邓小平同志的科学判断,否则,就会得出马克思、恩格斯所概括的时代已经改变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和意识形态终结论这样的错误结论。

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认为,“现在世界上问题很多,有两个比较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二是南北问题。”[3]后来,他把南北问题概括为发展问题。再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与和平发展新时代不是一个意思。但到了1990年,东欧剧变和我国的“六四”风波之后,邓小平同志又讲道:“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4]我认为,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至今也没有解决。美国人到处挑动,它只想自己发展,不想让别人发展,不希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也不希望其他国家包括它的所谓盟国发展起来。1992年,邓小平说,“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5]。在谈到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时候,他时刻关注反对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的问题,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他说,“我希望冷战结束,但现在我感到失望,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6]。邓小平认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这场冷战又开始了,而且包含着对第三世界和对南方的发展中国家的冷战。也就是说,对苏联的冷战结束了,但又开始了另外两个冷战。这两个冷战一个是针对南方、第三世界的,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邓小平同志将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实行和平演变战略比喻为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他明确指出,“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西方国家对中国也是一样,他们不喜欢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7]。“如果中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那么肯定会有动乱,使我们什么事情也干不成,我们制定的方针、政策、路线、三个阶段发展战略的目标统统告吹。”[8]邓小平同志十分警醒地认识到,只要中国社会主义旗帜不倒,这场没有硝烟的世界大战就不会结束。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博弈,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时代特征。所以,邓小平同志从未讲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判断的总的时代已经改变了。

我认为,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所揭示总的时代性质和历史趋势并没有改变,只不过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自己的阶段性特征。第一个阶段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这个阶段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财富的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的阶段,是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的阶段,这是当时的世界性问题。第二个阶段是列宁所处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阶段。这个阶段的世界性问题是战争与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引起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起一系列东方社会主义革命,包括中国革命。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第一个“冷战”结束。邓小平同志作出了总的时代没有变,但有了阶段性特征的判断。他关于这个阶段存在和平与发展两大世界性问题的判断,既符合马克思主义总的时代判断,又符合第三个阶段特征的变化。

邓小平同志的判断为我们抓住战略机遇期,进行改革开放和推进和平发展提供了总的战略选择。邓小平同志的判断,是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力量对比发生阶段性变化的科学分析,并不意味着总的时代,即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时代性质的根本改变。我们主张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发展道路的多样性、选择的多样性,各国人民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可以相互借鉴,共同推进人类的发展。我们主张和平、主张发展,不主张战争,但这并不代表这两种社会形态的较量就结束了,也并不代表世界的根本性矛盾就没有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世界问题至今未得到解决。天下仍然是不太平的,其根本原因就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存在。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说明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依然存在,依然起作用,依然不可克服。资本主义必然在阵发性的金融危机中逐步走向衰落。总的历史时代没有改变,正基于此,作为这个时代理论高峰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作为社科院院长,我对此坚信不疑。我也希望在座的各位通过学习,真正坚信马克思主义。

第二个理由认为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成执政党,任务变了,现在不是革命党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革命的理论,是现在需要建设的理论,所以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都没用了,过时了。中国共产党过去是革命党,现在仍然是革命党,改革开放也是一场革命,反腐败也是革命,中国共产党怎么不是革命党呢?难道执政党就不革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指导革命又指导建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革命”是一个广义的社会变革的概念。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永远推进社会变革、社会创新的党。在这个意义上说,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必须是革命党。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既是指导革命的理论,又是指导建设的理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认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不管用了的观点,有的是故意而为之,有的则是受“告别革命”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误导。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邓小平同志在“六四”风波,西方叫嚣得最厉害的时候讲过:“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9]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马细谱写过一篇《社会主义又回到了保加利亚》的文章,写得很好。文章讲,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保加利亚,二十五年之后又重新从休克到复苏,有人把马克思主义又请回来了。文章完全靠事实说话。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的第一名”,这次经济危机,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国家脱销,都说明一定问题。

三 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科研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2011年5月13日在中央党校曾发表了题为“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的重要讲话。习总书记在谈到领导干部为什么要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指出了三点原因: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是保持政治上坚定的思想基础。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就不能成为合格的领导干部。我看,我院各单位的意识形态报告充分体现了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的马克思主义的水平,有的单位的意识形态报告写得相当有水平,如信管办、外国文学研究所等。二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为人类思想的瑰宝,体现着经典作家攀登科学理论高峰的不懈追求和艰辛历程。三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多次主张和号召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关于领导干部应该重点学习哪些经典著作,习近平总书记已开出书单,即2009年年底出版的十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五卷本的《列宁专题文集》。习近平总书记还列举出了重点学习的篇目,如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资本论》;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等。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讲过国家的阶级本质问题,讲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是《国家与革命》中的基本思想。我们这次学习就专门选定了《国家与革命》,毛泽东同志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供大家集中学习,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我们社科院的同志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什么?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科研工作。我认为,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用它来研究经济、政治、文学、历史、法律、宗教、新闻、国际问题等,提高指导学术研究的能力。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锐利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老一代有成就的学者之所以出成绩,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因为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来看问题。甚至在旧社会如此严禁马克思主义的情况下,一些学界老前辈也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郭沫若先生研究历史,力图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甲骨文、研究考古、研究中国历史,他是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家。再如,侯外庐先生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史、中国古代思想史。他提出研究思想史必须用社会史来看思想史,从社会发展的历史、从社会存在的角度来看待思想史,要把思想史写成人民的思想史等观点。他的书有些写于国民党统治的条件之下,但基本都是试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现在,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央大力倡导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情况下,更要把马克思主义当成指导方针。

谈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我想起两段诗,一段是陈毅同志的“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意思是说,浮云有可能把太阳遮住,但它不会永远遮住,春天一到,太阳普照,春蕾就会萌发。给马克思主义抹黑,给共产党及其领袖抹黑,给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英雄抹黑,是抹不黑的。还有一首是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说,登山到最高处,就不怕浮云遮日,浮云在他眼下,眼睛看到的是太阳;为什么能看到太阳,就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我深信,经过努力,攀登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最高点,就能看清很多问题,就会透过浮云看到太阳。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头人,我们应该带头学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学会用以指导学术研究。

四 珍惜时间,遵守纪律,认真读书,认真思考

第一,要做到按照“一个中心、四个结合”的要求读书。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中心,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来学,结合党的重要文献来学,结合党史国史来学,结合实际来学。

第二,要做到“两为主、一加强”,即自学为主,读原著为主,加强研讨。这次学习班规定阅读的书目,同志们要精读,至少都要认真研读一遍。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展研讨交流。

第三,要做到学以致用。希望同志们结合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来学习,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所谓结合工作实际,指的是结合全党工作大局的实际,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而联系工作实际就是联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际。所谓结合思想实际,一是结合社会思潮的实际,如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论、宪政民主,等等,做到政治方向正确,辨清理论是非。二是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和本单位的思想实际。思想实际就是主观世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推动客观世界的改造。这是学习目的。

第四,要做到“三个认真”,即认真读原著、认真做笔记、认真思考问题。

第五,要做到遵守读书班纪律。抓紧时间,心无旁骛,不干“私活”,自觉地把书读好。

希望通过反复不断地抓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反复不断地抓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使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出一大批哲学社会科学精品力作,出一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家和文艺评论家、马克思主义的语言学家、马克思主义的法学家、马克思主义的考古学家,等等。

今天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希望同志们的马克思主义素质得到极大提高,也希望由你们带动全院学习,使全院同志的马克思主义的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

谢谢大家。


[1]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33页。

[2]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55年3月21日)。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6页。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3页。

[5]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

[6]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4页。

[7]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4页。

[8]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4页。

[9]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3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