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所安的中国文学英译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宇文所安的中国文学英译研究述评

第一节 宇文所安及其著作介绍

宇文所安(1946—),英文名Stephen Owen(斯蒂芬·欧文),源于对中国文学的热爱,宇文所安给自己起了个颇具古典韵味的中文名。其中文名字姓氏“宇文”来源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部落之姓氏,原意为“天子”,“所安”则取自《论语》“察其所安”一言,这种独特的融合胡汉文化的身份符号具有了中西杂糅的特点,显得也别有韵味。他从小就对诗歌感兴趣,14岁那年,在其居住城市巴尔迪摩市立图书馆中,首次读到中国古诗忧郁的诗句:“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内心深藏的某种神秘的中国情结突然爆发,从此便与中国古典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对中国唐诗产生了终身兴趣。宇文所安在博士学习阶段,对中国唐代诗人孟郊与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诗歌和文学作品展开细致的研究,并以此为题,撰写了博士论文。学者评论其论文的优点在于把“复古”运动与诗歌发展两者的联系和意义阐述得十分深入和精辟。1982年应聘哈佛大学,担任东亚语言与文明系中国文学教授,凭借在美国汉学界取得的杰出成就,宇文所安随后相继获得几项重量级学术界殊荣。2005年获得“梅隆杰出成就奖”(Mellon Distinguished Achievement Award),奠定了其在西方汉学界坚实的地位。

宇文所安对中国古典文学文论情有独钟,研究著作丰厚,如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beginnings to 1911(1996), The End of the Chinese Middle Ages,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and Poetics: Omen of the world (1985), Rememberanc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Past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1986), The Poetry of the Early Tang(1977), 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The High Tang, Mi-Lou: Poetry and the Labyrinth of Desire (1989), The Making of Early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2006), The Late Tang: Chinese Poetry of the Mid-Ninth Century(2006)等。自20世纪80年代起,宇文所安就陆续出版了他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与翻译方面的著作,并陆续被翻译引介至国内,在中国学界影响较大。他对中国传统文论英译与研究的重要著作——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1992)从西方文论这一外在语境中,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叙述和经典文论文本的细致翻译、解说和评论,对西方文论和中国文论进行了双向互动阐发,富有见地。这部著作在国内反响强烈,其中文译本《中国文论:英译和评论》于2003年经由王柏华、陶庆梅合译出版。贾建华(1985; 1991)是宇文所安著作的最早译者,他先后译介了《初唐诗》和《盛唐诗》。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对宇文所安著作进行了评介和研究。许超(2007: 80—82)认为《初唐诗》这部研究唐诗诗歌史的著作,最大特色在于选取了一个十分独特的视角——宫廷诗,并以之为线索,对初唐近百年诗歌的发展作了详尽的述评。蒋才姣(2007: 80—82)从诗歌“代”的厘定、地域的差异以及诗歌自身发展的标准三个层面对宇文所安的《盛唐诗》进行了重新解读和评价。她指出宇文所安在对唐文学史的研究过程中,运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把这三者之间无形的、多角度的、相互渗透于盛唐诗歌这一发展演变历程中,实现了对盛唐诗歌的重写。高超(2012)以比较文学跨文化的视角,采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等研究方法对宇文所安的唐诗研究著作以及唐诗史的主体架构和合理性进行研究,归纳了他的诗学思想和方法论特点。陈小亮(2009)对宇文所安的唐代诗歌史以及诗学研究进行了综合研究,以现代性视域为视角探究了初唐诗至盛唐诗的发展、园林诗的解读以及从中西诗学对比的语境下对其唐诗研究方法论和西学立场进行深入研究。葛红(2010)从文化视域的隐喻角度以及类典型角度剖析了《初唐诗》《晚唐诗》的诗歌研究和唐诗史研究方法,旨在揭示宇文所安唐诗史研究下的运作机制和方法论。总体来看,宇文所安对中国文学的研究著作,硕果累累,国内学界尤其在比较文学领域,学者们对他的研究路径和研究成果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