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论 21世纪广西诗歌的民族书写与文化共生
20世纪中叶以来,在韦其麟(壮族)《百鸟衣》模式的民族叙事诗和杨克(汉族)《走向花山》的“百越境界”影响下,包括汉族诗人在内的不同民族诗人的“民族书写”在广西现代诗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深厚的传统。而到了21世纪,在“多民族文学”的理论影响下,广西地域内不同的诗人个体、团体及批评家的诗歌创作和理论观照,不断深化与丰富了广西诗歌的“多民族文学”意蕴,使广西诗歌整体上呈现出多民族性的文化共生与现代探索的发展特征。
具体而言,21世纪以来的广西诗歌发展格局既包括韦其麟(壮族)、杨克、石才夫(壮族)、盘妙彬、非亚、谭延桐、黄芳等知名诗人的持续书写与影响,又包括陆辉艳、牛依河(壮族)、费城(壮族)、六指、覃才(壮族)、祁守仁(回族)、晓丑等青年诗人的成长与“发声”。可以说在这21世纪的18年时间里,由于新的传播媒介的影响和新的写作团体与力量的出现,广西诗歌随着社会的速变与深化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面貌。质言之,21世纪以来广西诗坛的不同诗人个体和团体一方面遵循广西地域内“民族书写”的传统,致力于广西地域内不同维度的诗歌书写实践,共同建构起21世纪广西诗歌的多元共生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是在不同诗人个体和团体开展广西诗歌的多维书写的同时,广西地域内不同的研究者也对21世纪以来广西诗歌的新变化、新特征、新现象展开了不同视角的理论观照与梳理。并且在广西地域内的这些研究者当中,很大一部分既是诗人又是批评家,这种诗人与批评家、创作者与研究者相统一的在场性“发声”,更为合宜与精确地显示了21世纪以来广西诗歌的发展格局与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