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治水通运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先秦造船用船技术

古代中国人的水行文明,最初利用自然漂浮物,如“遂人以匏济水,伏羲氏始乘桴”[30]即是。后来捉摸自然漂浮物原理,“世本云:古观落叶因以为舟。淮南子云:古人见窽木浮而知为舟”。受落叶漂水、空木浮动启发,模仿着而造船,最初造的只能是独木舟,即《周易》所说“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31]。《史记·夏本纪》说大禹治水陆行乘车水行乘船,禹船很可能就是独木舟,顶多是木筏。

20世纪中国出土了一些独木舟,不少被确定为三代之物。其中1965年,江苏武进县淹城乡出土了两只独木舟,其中一只尖头敞尾,好似半截木船,长4.5米,宽0.46米,敞尾,剜挖起来比较容易。航行时人坐船首,开敞的尾部翘在水面之上,亦无进水之患。武进淹城相传为商末周初奄君住地。1982年,山东荣成县近海处出土一只独木舟,舟体用一段原木,上部剖去约四分之一,下部剖去约五分之一,再凿挖修整而成,切削相当规整。舟体平面近似梯形,纵剖面略呈弧形,这种结构可增加浮力,减少航行阻力,被认定为商代航海用品。这说明商代后期和周代初年独木舟仍在制造和使用。

古代木板船最早出现在殷商后期,这可以从甲骨文中得到证明。殷商甲骨文的“舟”字的象形,很像三块木板组合而成的“三板船”:侧板两块,底板两端经火烘弯后向上翘起,两块侧板合入船底板,用钉子固定。由于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必先有实物而后可象其形造其字,足以断定商代后期已出现解木为板、结板为舟的船。今人芦金峰经过研究甲骨文卜辞含有“洀”字数条,如“辛未卜,今日王洀,不风”,对商人造船用船活动得出结论:“早在殷商时期,商王水上出行用舟就十分广泛,从卜辞中可知,商王在制作舟船、巡视舟船、使用舟船上已经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系统。说明殷商王朝已经拥有了自己的造船厂,并建有自己的船队或水师。”[32]可信度较高。

武王伐纣前,周部落造船技术和水运能力早有长期积累。武王伐纣时,“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咸会”。[33]如此庞大的队伍和装备都得以毕渡黄河,船只不足或操作不熟是不可想象的。“《太公六韬》曰:殷君喜为酒池,回船牛饮者三千人。又曰:武王伐殷,先出于河,吕尚为后将,以47艘船济于河。”[34]殷纣王能满足3000人回船牛饮,用船不会太少;吕尚所将后军用船47只可渡,这些船肯定不会太小。

西周武王伐纣时,周军专设苍兕一职,统领军船。灭商后设舟牧一职,负责周王水上出行事宜,“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备具于天子焉。注:舟牧,主舟之官也。覆反舟者,备倾侧也”。[35]覆反,是周初检测船体安全性的程序。周礼规定统治阶级用船等级制度有言:“天子造舟,诸侯维舟,大夫方舟,士特舟,庶人乘泭。”[36]大夫和士两个阶层,人数加起来成千上万,人人有舟,需要一定造船能力加以保障。而且周人舟船的造、用绝不仅限于王畿。1960年,河南省信阳县孙寨西周遗址考古发掘,在400平方米的范围内,出土72件木器和65件竹器,其中有船桨8件、船舵2件。信阳地属淮河流域,当时也有舟船建造作坊,足见西周造船业普遍。

《诗经》诞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反映周人的用船文化。《大雅·大明》:“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37]文王迎娶大姒,在渭河上连舟为浮桥。连舟造桥,为文王创制;天子造舟,为周礼内容。《卫风·竹竿》:“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38]船只制造用料讲究,出行者是贵族。

春秋战国,楚、吴、越三国都有相当规模的造船业。按《左传》,楚国有雄厚的造船实力,能源源不断装备水军,征伐他国。如鲁襄公二十四年楚子为舟师伐吴,昭公十九年楚子为舟师伐濮,二十四年楚子为舟师略吴疆。楚国民间所造之船,仅《楚辞》提到的就有杭、舲。《惜诵》:“魂中道而无杭。”[39]杭亦作航,方两舟而并济。《涉江》:“乘舲船余上沅。”[40]舲船是一种有窗牖的小型船舶,船体轻巧。20世纪50年代在安徽寿县丘家园出土的《鄂君启节》,反映战国后期楚怀王年间一支“屯三舟为一舿,五十舿”[41]的商船队伍的水运营生。他们并三舟为一艘大船,将150只船并为50艘大船。其船可运载马牛远航一年不事大修,足见当时长江中下游造船的精良。

吴越两国造船业更有规模特色。其一造船厂称船宫、舟室或石塘。吴国造船实力雄厚,“欐溪城者,阖庐所置船宫也。阖庐所造”。[42]船宫有一座城那样大,故又名欐溪城。越国造船后来居上,“舟室者,勾践船宫也。去县五十里”。[43]此造船场在山阴县城50里外;“石塘者,越所害军船也。塘广六十五步,长三百五十三步,去县40里”。[44]此造船场在山阴城40里外。越国于常备造船工匠之外,还不时使用军队助力,《越绝书》载,勾践“初徙琅琊,使楼船卒二千八百人伐松柏以为桴”[45]。越人在海滩上筑起土堤,在堤内施工造船。船舶建成后,再掘渠破堤通海,顺渠放船入海试航。越人进山伐木,将采伐的木材编成木排,随钱塘江漂运到海边船厂。越国凭借雄厚的造船实力,高潮时水军阵容强大,“勾践伐吴,霸关东,从琅琊起观台,台周七里,以望东海。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46]成一时大观。

吴越两国造船用船目的十分广泛,诸如居住、出行、捕捞、航海等。但主要是用以组建强大的舰队。“阖闾问子胥曰:敢问船军之备何如?对曰:船名大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船。今船军之教比陵军之法,乃可用之。大翼者,当陵军之重车;小翼者,当陵军之轻车;突冒者,当陵军冲车;楼船者,当陵军之行楼车也;桥船者,当陵车之轻足骠骑也。”[47]伍子胥是楚国逃亡之臣,所言乃楚国水军编成,后来成为吴国水军现实,越国水军编成与之相近。所造军船不仅种类多,而且规格很高,性能优良,“《越绝书》曰:伍子胥水战法,大翼一艘广丈六尺,长十二丈。容战士二十六人,擢五十人,舳舰三人,操长钩、矛斧者四,吏仆、射长各一人,凡九十一人。当用长钩矛、长斧各四,弩各三十四,矢三千三百,甲、兜鍪各三十二”。[48]战舰形体狭长,航速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