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治水通运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两汉鸿沟运道治理

鸿沟在典籍中有不同称谓。《汉书》称之为鸿沟,也称之为狼汤渠,《水经注》称之为渠水,《竹书纪年》卷下称之为大沟,先秦开成,两汉使用频繁。

鸿沟当年开成时就发挥了连接四方的作用,西方的秦国有河渭运道,东方的齐国有淄、济运河,东南的吴国有邗沟、菏水,南方的楚国有云梦通渠和巢肥运河,必待鸿沟成而互相连通。

鸿沟连接四方运道的作用在西汉得到延续。两汉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关东平原是粮食高产区,所征漕粮西汉利用鸿沟、黄河上接渭水运长安,东汉利用鸿沟、黄河进入洛水运洛阳。

鸿沟在西汉漕运中不可或缺,“河南郡荥阳县有狼汤渠,首受泲,东南至陈入颖,过郡四,行七百八十里。又陈留郡陈留县鲁渠水,首受狼汤渠,东至阳夏入涡渠。又浚义县睢水首受狼汤水,东至取虑入泗,过郡四,行千三百六十里。又封邱县濮渠水,首受泲,东北至都关入羊里水,过郡三,行六百三十里。又淮阳国扶沟县涡水,首受狼汤渠,东至向入淮,过郡三,行千里”。[32]关东平原自然水道多通过鸿沟进入黄河。它与自然河流衔接紧密,且源远流长。河南郡荥阳县“有狼汤渠,首受泲,东南至陈入颍。过郡四,行七百八十里”[33]。战国泲水与鸿沟同在荥阳从黄河引出,即使西汉狼汤渠真的从泲引水,但引的仍然是黄河水。狼汤渠通过鲁渠水、涡水与淮河衔接:“鲁渠水首受狼汤渠,东至阳夏,入涡渠。”[34]扶沟境内“涡水首受狼汤渠,东至向入淮,过郡三,行千里”[35]。涡水为淮河支流,入涡亦即入淮。浚仪境内“睢水首受狼汤水,东至取虑入泗”[36]。取虑,汉县名,地在临淮郡(今洪泽湖一带),又名淮浦。由睢水入泗下行即入淮,上行至山东腹地。西汉鸿沟水系漕运天下大半。

《前汉纪》所述鸿沟的连接四方作用,至东汉仍有实际意义。东汉鸿沟(图示5-2汴渠以外锯齿线)相连的有黄河、济水、濮水、睢水、涡水、颍水,睢、涡、颍三水是淮河支流。东汉的汴渠沟通泗水、淮河和江淮运河,由泗水入淮通过邗沟即可沟通长江。

东汉通过鸿沟和汴渠连接黄河和济水漕运东方,通过鸿沟、汴渠连接黄河、淮河漕运东南,“东南之漕由汴入河,东北之漕由济入河,舳舻千里,挽输不绝,京师无匮乏之忧矣”。于河汴和河济二道之中,偏重河汴一道,这是西汉黄河多次决口、黄河干流南移的结果。“盖建都洛阳,东方之漕全资汴渠,故惟此为急。”[37]西汉末年,黄河、汴渠运道崩坏,济水也受到冲击。“平帝时,河、汴决坏,未及得修。”[38]济水流域被黄河决水淹没十多县,东方漕运基本瘫痪。60多年后,至东汉永平十二年,才决策大修河、汴。

图5-2 东汉鸿沟和汴渠示意图

按《后汉书·王景传》,汴渠大修前后两次兴工。首次仅修汴渠的浚仪段,“景少学《易》,遂广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沈深多伎艺。辟司空伏恭府。时有荐景能理水者,显宗诏与将作谒者王吴共修作浚仪渠。吴用景墕流法,水乃不复为害”。[39]王景辅佐王吴修浚仪渠取得成功,关键在于采用王景的墕流法。第二次治河理汴更具全局性、彻底性,“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问以理水形便。景陈其利害,应对敏给,帝善之。又以尝修浚仪,功业有成,乃赐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钱帛衣物。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明年夏,渠成”。[40]此既治河又理汴,对西汉末年以来的河崩汴坏进行彻底且有效的治理。

王景治河理汴,墕流法和水门有创造性应用。所谓墕流法,就是在堤岸一侧设置侧向溢流堰,专门用来分泄洪水。水门也是分泄洪水设施,西汉后期就有应用,哀帝时贾让上治河三策,有“今可从淇口以东为石堤,多张水门。……恐议者疑河大川难禁制,荥阳漕渠足以卜之,其水门但用木与土耳,今据坚地作石堤,势必完安”[41]之语,所谓荥阳漕渠即后来的东汉汴渠,西汉即有应用,普遍地用木板做成。王景治理汴渠设置水门密度是十里一门,上水门泄出浊流,经过十里沉淀,清水再从下一水门流进主渠,使泥沙过滤在渠外加强河堤根基,此即“更相洄注”之意。

今人杜省吾认为墕流法只是水门技术的一种创新。他考证,王景在任庐江太守治理芍陂时,“采用薪木软料草土混筑,类似现代之溢洪堰,水位涨至一定高程即漫溢而出,这就省去人工管理和开关设备。墕与堰通,即堰蓄一定水量而流去更多之水量”。后来将此法用到浚仪渠治理和治河理汴上,“荥阳至千乘海口千余里,就有一百多个水门。墕流法之水门可能比旧制水门为宽……门限可能比旧制水门之门限为低”。[42]一家之言,有说服力。

此后汴渠治理并未一劳永逸,至少黄河取水口需要经常维修。安帝永初年间建八激堤于汴渠取水石门东。“王景治后,河、汴分流,河不能夺汴而仍留石门通津,石门一渠当冲之处,沿堤回溜湍急,冲刷堪虞。”[43]石门即开河堤取水口门,砌石而成。“汉安帝永初七年,令谒者太山于岑于石门东积石八所,皆如小山,以捍冲波,谓之八激堤。”[44]相当于连续设置的8座挑流坝,既可抵制洪水冲刷,又可推托溜势外移,对汴口水门具有很大导水和防护作用。维修一直持续到东汉顺帝阳嘉年间,从汴口以东顺着黄河做积石偃,通向淮水,工程被叫作金堤。旨在加强石门以下汴渠河身。“灵帝建宁四年,于敖城西北垒石为门,以谒渠口,谓之石门。故世亦谓之石门,水门广十余丈,西去河三里。”[45]这可能是取水口的重建。

两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上升期,统治阶级励精图治,尚无后来因循守旧,明君贤臣前后相继,清官循吏无代无之,他们为了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河安漕通,善于寻梦、勇于筑梦、善于圆梦,创造了无数人间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