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论
一 研究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镇墓文”又称“解注文”“解谪文”“劾鬼文”等,是指东汉中后期出现的用朱砂书写在镇墓陶器上的解殃文辞,主要目的是为地下死者解谪祛过,为世上生人除殃祈福,免再受罚作之苦,祈求保佑生人家宅安宁,使死者的冢墓稳定;同时也是为了隔绝死者与其在世亲人的关系,使之不得侵扰牵连生人[1]。“墓券”亦称“买地券”,亦为同一性质的墓葬文书,即借其向地下鬼神通告亡人之殁亡,并祈求得到地下鬼神的接纳与保佑。镇墓文以铅人、金玉奉献给地下鬼神以解除丧葬动土对地下神祇的冒犯,墓券(买地券)则通过向地下鬼神购买葬地以得到地下鬼神的保佑[2]。

敦煌博物馆藏镇墓瓶(贾小军摄)
河西走廊出土过较多魏晋十六国时期的镇墓文与墓券,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点,对研究古代河西历史文化,了解古代河西民众社会生活状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学界以此为对象的研究尚不多见。整理研究河西走廊出土的魏晋十六国时期镇墓文与墓券,对我们深入了解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河西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将是今后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历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此外,本课题的研究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河西走廊出土的魏晋十六国时期镇墓文、墓券进行整理研究,揭示该时期河西民众社会生活状况及丧葬习俗,对合理、有效利用河西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提升河西旅游业的文化品位,打造河西旅游文化精品,带动本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敦煌博物馆藏镇墓瓶(贾小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