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 河北定县八角廊汉简
1973年,河北省文管处和定县博物馆在河北定县八角廊四十号汉墓发掘出大批简牍,该墓早年被盗,竹简炭化成块,残损严重,字体为汉隶。竹书经过整理,内容有《论语》《儒家者言》《哀公问五义》《保傅传》《太公》《文子》《六韬》《六安王朝五凤二年正月起居记》《日书·占卜》等。墓主为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史载其卒年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可以推测,墓中写本的年代当在此之前。《论语》《儒家者言》《文子》《六韬》释文已经公布。[88]
《论语》共有620多支简,简长16.2厘米,宽0.7厘米,两端及中间用素丝连缀,共7576字,约占今本《论语》的二分之一,《学而》篇最少,仅20字;《卫灵公》篇最多,存694字,是时代最早、保存文字最多的古本《论语》。简本与今本之语句、章次有一定差别,是研究汉代《鲁论》《齐论》《古论》流变的宝贵资料。《儒家者言》分《明主者有三惧》《孔子之周》《汤见祝网者》等二十七章,内容为上述商汤和周文的仁德,下记乐正子春的言行,以孔子及孔门弟子的言行为多,多为对忠、孝、礼、信等儒家道德观念的阐发,绝大部分内容散见于先秦和西汉的著作中[89],使《孔子家语》“王肃伪作说”得以颠覆,是校勘《孔子家语》《说苑》的重要参考资料,对于早期儒家学术思想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文子》简文有277枚简,约存2790字,未发现篇题,据今本《文子》可知,其中属于《道德》篇的竹简有87枚,1000余字,另有少量文字与《道原》《精诚》《微明》《自然》中的内容相似,还有一些为传世本所无的佚文。经与传世本相比较,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一是简本与传世本内容存在此有彼无的现象。二是简本中无“老子曰”,而是平王和文子之间(即君臣之间)的问答,传世本《文子》中除极少处保留有平王问文子外,基本上改为“文子问”“老子答”(即师生之间)的问答形式。[90]《汉志》注《文子》说:“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后世学者多怀疑《文子》为伪书,简本《文子》简的出土,使《文子》得以部分恢复其本来面目,证明今本《文子》原非伪本[91],有助于重新审视《文子》与《淮南子》之间的关系。
《六韬》共144支简,计1402字,篇题13个,最多的一简有20个字(简号2263),最少的仅保留有1个字(简号1634)。这些竹简上有许多“文王、武王问,太公曰”字样,与今《六韬》内容相同或近似。竹简《六韬》的成书要早于秦汉之际,其内容比今本《六韬》丰富,竹简《六韬》的面世,不仅纠正了《六韬》伪书说,同时也为我们研究太公的思想,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材料。[92]《太公》发现篇题13个,有的见于传本,但多数为佚文,简文内容比有关太公书的内容要丰富得多。《哀公问五义》部分内容见于《荀子》《大戴礼记》,《保傅传》内容与《大戴礼记》《新书》有关,《六安王朝五凤二年正月起居记》记述六安国缪王刘定到长安入朝所见所闻,详于沿途地名及路程里数。《日书·占卜》因残损过多难以通读。这些竹简的释文均尚未发表。
学者围绕简本《论语》的性质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齐论》说[93]、《鲁论》说[94]、《古论》说[95]或早于《古论》《齐论》《鲁论》的另一种《论语》[96]等不同的说法。《儒家者言》和《孔子家语》的关系分歧较多,李学勤先生认为《儒家者言》应是《孔子家语》的原型[97],杨朝明先生进而认为《孔子家语》的伪书案可以终结。[98]宁镇疆先生持反对意见,他说《儒家者言》不能完全解决《孔子家语》的真伪悬案,反而更能说明《说苑》的价值所在,简文的性质应该是介于《说苑》和《孔子家语》之间。[99]简本《儒家者言》的出土,证明今本《孔子家语》并非伪书,但《孔子家语》有窜改本、合编本、增补本等不同说法,其成书过程仍然需要进一步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