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碑铭文献的文字学研究(全2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節 越南碑銘文獻的形製

一 碑刻

碑刻爲越南碑銘文獻之大宗。以後黎朝前期爲例,其中大部分碑形是圜首碑,少量爲方首碑,個別爲圭首碑。圜首碑碑頭呈半圓形或者弧形,碑身爲長方形;方首碑通碑是一塊長方形石板,多爲民間所制;圭首碑碑頭爲尖形,碑身爲長方形,現只有《古跡靈祠碑記》(1954號)[1]一方。方形碑有豎縱、橫廣二式。《國朝佐命功臣之碑》(45296號)、《大越唐王神道碑》(17931號)等功德碑及墓碑取縱式,其尺寸高倍於寬,題名一般橫列,正文均直書而下;《景統題詩》(20900號)等詩歌類碑取貼書碑風格,多橫廣式,碑寬倍於高。部分碑有殘斷,如《藍山祐陵碑》(13481號)。

碑刻額題文字有陰文和陽文兩種,字體既有篆文又有楷書,如《大越藍山敬陵碑》(13482號)、《萬壽》(2557號)。額題文字有多有少,有的以鐫刻時間作爲額題者,如《景統三年十月二十八日起造》(13095號);有的碑額甚至沒有字,如端慶三年製、首題爲“大越國下洪府長津縣……”的碑。碑額與碑身是一塊石板,碑額鐫刻碑刻題目,碑身一般不再重出題目,但《太和六年戊辰科進士題名碑記》(1323號)額題與首題卻完全一樣。碑額上大多還鐫刻有裝飾性圖案。其中,皇家陵墓碑主要以龍或鳳爲主,雕刻數量與墓主人地位有關;進士碑和一些祠堂寺廟碑中間多刻明月,兩邊輔之以繚繞雲氣;還有一些碑的圖案則較爲豐富,如《光慶寺碑銘並敘》(11788號)碑額兩邊分別刻以龍形圖案,兩龍之間綴以明月,明月下方是一個人形托舉圖案。爲了書寫整齊美觀,大多數碑刻都有線畫邊框,邊框有的爲單直線,有的爲雙直線,有的邊框外另增加了雲水、蔓草、爬繩等圖案;部分碑裡有界格,《祀田碑記》(3382/3383號)是縱界格。

多數碑在正文書寫中存在“敬空”現象,即凡遇到與皇帝、皇朝有關的稱謂用語,書寫時都要空格表敬。如《大越藍山裕陵碑》(10556號)第四十九行“于赫高皇”,“高皇”上空一格;《顯瑞庵碑》(1223號)第十四行“三年壬午,聖上以嫡長立爲皇太子”,“皇太子”上空一格;《大越藍山敬陵碑》第三十一行“於皇聖越”,“聖越”上空一格。再《貝洞聖跡碑記》(2105號)第三行“先世……”前空一格,此爲家諱空格。還有以空當行,提行另起,而且表敬之詞要高出正文一、二字格。如《貝洞聖跡碑記》第二行“奉惟”下空格另起,第三行“上等最靈顯聖開僊德真人尊神”,“上”字高出一格;又《和樂寺碑》(5304號)第六行“二十有七年”下空格另起,第七行“上問其老,詔許致事”,“上”字高出兩格。佛界敬空亦常見,如《虬山渡記》(1737號)第七行“造寶應之”下空格另起,第八行開頭二字爲“佛像”。但並不是所有的空格都是敬空,有些爲句段分隔時空格,如《祀田碑記》第八行“一所廚棟處五高”與“一所棟坦處玖尺”中間的空格。

二 墓誌

與碑刻相比,越南後黎朝前期的墓誌數量要少許多,誌主多爲王公大臣。這些墓誌不僅內容簡質、重於敘事;而且在裝飾上也較爲樸素,只刻有簡單的花紋圖案,或有邊框,有的甚至連邊框也沒有。墓誌大都是單面刻,但由於志文長或受墓碑碑陰的影響等因素,兩面刻字。如《諡恭武之石志》[2],小碑形,陽面不夠用,陰面續刻志文;又《磻溪侯墓誌》(13546號),方形碑,額題“磻溪侯墓誌”,志銘刻在陰面。志銘一般由序辭和銘辭組成。序辭內容包括志主的姓諱、籍貫、族系、受封時間、府邸、仕宦經歷、配偶子女、卒葬年月、墓址等信息。首題即開門見山,直接對墓主作介紹,如《大越唐王墓誌》(48203號)首行即題“大越唐王墓誌”。銘辭多爲韻文,在墓誌的最後部分,內容多是對墓主的頌揚和哀悼。

三 摩崖

越南後黎朝前期的摩崖主要集中在清化省龍光洞、白鴉洞、壺公洞、綠雲洞、神符山及甯平省浴翠山等洞穴或山崖石壁上,永福省三島縣、和平省沱北縣、高平省安石縣等地區亦有散落,刻寫的多是本朝黎聖宗、黎憲宗、黎襄翼帝等所作詩文。由於是皇家所制,石面上不僅有雙線邊框,而且在邊框外增加了對稱的花紋圖案,有的甚至在花紋外層繼續添加裝飾圖案,如《御製題壺公洞》(48308號)在邊框外側上方正中刻有一輪紅日,在兩邊及下方畫有繚繞雲氣。摩崖首題多爲“題 XXX”“御製題XXX”,有的下面靠右還有“並序”“二首”“洞中奉佛”等小字。《太和八年》在正文之外還題有“般若泉”三個大字。

四 經幢

古代在祠堂、廟宇等建築物前豎立的塔形石幢稱爲經幢。經幢通常分爲幢蓋、幢身、幢座。越南碑銘文獻中的經幢主要是丁朝和前黎朝的石幢。據《十世紀前越南漢文碑銘:新發現、文本意義和價值》[3],丁朝石幢有五座:第一幢爲973年,八面,於1963年在華閭縣長安社發掘,現已失傳,華閭博物館藏有其複製品。銘文刻面高65釐米、闊5釐米,有16行陰刻楷書,共470字左右。題跋言明南越王丁璉於癸酉年決定造立一百石幢事,敘文下部分已模糊。拓片編號VB1。第二幢爲979年,八面,於1986年在華閭縣長安社出土,現保存於寧平省博物館。銘文刻面高65釐米、闊6.5釐米,有19行陰刻楷書,共560字左右。拓片編號VB2。第三幢爲979年,八面,原在華閭縣長春社,現保存於北寧省博物館。銘文刻面高66釐米、闊16釐米,有20行陰刻楷書,共560字左右。拓片編號 VB3。第四幢爲979年,八面,於1986年發掘出,現保存於北寧省博物館。銘文刻面高60釐米、闊7釐米,有18行陰刻楷書,共460字左右。拓片編號VB8。第五幢爲10世紀左右,八面,於1964發掘,現已失傳。銘文刻面高80釐米、闊10.5釐米,只剩下六面可讀。各面有三行,共470字左右。前黎朝的石幢坐落於寧平省長安社安城村。該石幢各部分由青石組成,高4米。頂部已經遺失,用蓮花代替。銘文內容、落款都用漢字刻寫,下半部分多已分化,字形難以辨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