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上的中国史:藏在地理里的历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西汉时期

公元前202年西汉刚刚建立之时,匈奴往东吞并了东胡,向西占据了黄河以西地区,进而赶走乌孙和月氏,使西域大部分国家不得不向其臣服。向南夺回“河南地”(河套及其以南),并一度推进到今陕西、山西北部。原闽中郡境内的越人君长在秦朝末年恢复了自立,并起兵助汉。汉高祖五年(前202),闽越君长无诸被立为闽越王,在今福建以闽江下游为中心建立闽越国。汉惠帝三年(前192),汉惠帝封勾践的后人摇为东海王,以东瓯(今浙江温州市)为都,又称东瓯王。岭南本来的秦朝龙川县(今广东龙川县)令、中原人赵佗在秦末代理南海郡尉(军事长官),秦亡后起兵并吞南桂林、象郡,于公元前206年自立为南越王。公元前181年前后,南越灭安阳王,将辖境扩展至今越南北部和中部,至北纬13度今巴江一带。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封赵佗为南越王。赵佗虽然表面上接受,但实际上依然保持独立地位。秦朝在云南高原和川西高原已建立的行政机构在秦朝灭亡后已撤至四川盆地,一直到西汉初期仍然未能恢复。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闽越围攻东瓯,东瓯向西汉求援。武帝遣严助率军渡海救援,迫使闽越撤兵。东瓯恐汉军撤退后闽越卷土重来,请求内迁,大部分东瓯越人被安置在江淮之间。三年后,闽越王郢进攻南越,武帝接报后出兵。闽越王弟馀善杀郢降汉。因汉军无法久驻,遂保留闽越,立馀善为王。但馀善反复无常,至元鼎六年(前111)汉军灭南越后乘胜追击,次年攻占闽越,馀善为部下所杀。闽越人大多被迁往江淮之间,当地几乎没有人居住。至西汉后期,遗留的越人逐渐增加,才重新设置两县。

元光六年(前129)汉军连续发起对匈奴的攻击,元朔二年(前127)驱逐匈奴白羊、楼烦王,收复“河南地”,并设置朔方郡(今内蒙古杭锦旗北)和五原郡(今包头市九原区西北),使边界恢复至阴山山脉一线。元狩二年(前121),汉军主力从西路出击,匈奴浑邪王率众投降,汉朝的疆域扩大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即今青海湖以东、祁连山东北地区。汉朝与匈奴在西域的争夺并未结束,武帝曾出动十几万大军征服大宛(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一带)。由于交通线太长,补给困难,汉朝虽然控制天山南路,但尚未经常控制天山北路,当地小国仍受匈奴威胁。宣帝神爵二年(前60),汉朝终于取得决定性胜利,完全控制天山北路,设置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府辖境包括自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天山南北,至今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盆地和帕米尔高原以内,在初期有36国,后增加到50余国。既是汉朝军事驻防区,也是一个特殊行政区,属于汉朝疆域。

元光五年(前130),武帝征发巴、蜀二郡(约四川省与重庆市大部)的士兵自僰道(今宜宾市叙州区西南安边场)向牂柯江(今北盘江和红水河)筑路,并新设犍为郡。西夷的邛(今西昌市一带)、笮(今盐源县一带)的君长请求归属,汉朝新设十几个县。但因筑路工程异常艰难,工程一度停顿,并取消了部分新设县。元狩元年(前122)恢复对西南夷的征服,经过数年的经营,川西和云贵高原的部族如邛都、笮都、冉駹、白马、且兰、夜郎等都已被纳入汉朝统治,新设五郡。元封二年(前109)又在滇和昆明两个部族地区设益州郡(今云南昆明市晋宁区东),汉朝的西南边界扩展至今高黎贡山和哀牢山一线。

元鼎四年(前113)武帝召南越王来长安朝见。次年,反对并入汉朝的南越丞相吕嘉杀了国王与汉使,发动叛乱。汉军分五路进攻,未等其他三路会师,主攻的两路军队于元鼎六年(前111)进占南越都城番禺(今广州),俘获吕嘉。汉朝在南越地置九郡,其中交趾、九真、日南在今越南中北部,珠崖和儋耳在海南岛上。

西汉初年,中原人卫满率领数千人迁入朝鲜半岛,建立政权,其疆域大致包括今辽宁东部、吉林西南部和朝鲜半岛西北部。元封二年(前109)武帝向朝鲜发兵,次年朝鲜向汉朝投降,汉朝设置玄菟、乐浪、临屯、真番四郡,辖境南至今汉江流域。

西汉疆域(除西域部分)在武帝后期达到极盛,但因扩展太快,建置过多,兵力和财力无法适应。再加上有些地方官的苛政,引起当地部族反抗,局部地区不得不有所收缩。武帝末年,撤销沈黎郡,宣帝地节三年(前67)撤销汶山郡,两郡辖境大多并入相邻的蜀郡。疆域虽然没有缩小,但对当地统治相对放松。昭帝始元五年(前82)撤销临屯、真番二郡,其辖境部分放弃,部分并入乐浪郡。元凤五年(前76)又弃守玄菟郡东部,其治所迁至今辽宁新宾县西。同年还将儋耳郡并入珠崖,但当年民众反抗依然激烈,汉朝屡次镇压无效,不得不在元帝初元三年(前46)撤销珠崖郡,将行政机构与人员向内迁移。

除了这些局部收缩外,西汉的疆域基本稳定,一直保持至西汉末年。平帝元始四年(4)曾将青海湖东岸羌人聚居区置为西海郡,但存在时间很短。

秦二世元年(前209)冒顿单于即位,匈奴不断扩张,向西控制丁零,向南夺取河套,驱逐月氏,占据河西走廊,向西控制西域,成为以蒙古高原为中心的强大游牧政权。与西汉的连年战争,使得匈奴实力大受损失。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匈奴内部分裂,演变为五单于并存,相互争夺,南单于呼韩邪与北单于郅支对峙。严重的自然灾害加速了匈奴的衰落,甘露三年(前51)南单于向汉朝投降。黄龙元年(前49)北单于率部西迁,之后在康居东部(今哈萨克斯坦塔拉斯河一带)被杀。南单于降汉后,汉朝仍维持匈奴政权地位,汉匈间基本以长城为界,边境维持60年和平。在匈奴地区还有呼揭、坚昆、丁零等族,均为匈奴所统治。

今大兴安岭两侧是鲜卑人聚居区,西辽河、沙拉木伦河流域分布有乌桓人,他们都属东胡一支,在匈奴打击下由西部迁来,基本服从匈奴。黑龙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直到日本海沿岸居住着夫余、肃慎、沃沮等部族,已有实际的政治实体。今青海湖沿岸分布有先零羌,汉朝虽然有西海郡存在,但存在时间短,对他们影响不大。西南今澜沧江流域和缅甸东北部有哀牢部族政权,随着汉朝在云贵高原的开拓,双方交往日渐密切。

1.东汉三国时期

公元8年,王莽称帝,国号新。新朝建立不久就爆发了民众暴动、汉朝宗室和旧臣的反抗。公元23年,绿林军诸将拥刘玄为帝,恢复汉朝,同年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但各地割据势力纷纷自立,相互争夺。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即帝位,同年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陆续击败各割据政权和敌对势力,至建武十三年(37)基本恢复统一。

因王莽在位时不断挑起地区冲突,引起匈奴反抗与南下中原、东北高句丽人的逃亡。天凤三年(16)后,西域都护府被弃,中原对西域统治中断。东汉初年,光武帝不得不放弃河套至今山西、河北北部的疆域。建武二十五年(49),匈奴又分为南北二部,南匈奴降汉。次年,汉朝内迁的南匈奴八郡返回故地,汉匈边界恢复西汉后期态势,但此后从幽州的辽西至并州的雁门郡(今辽宁西部至山西北部和相邻的内蒙古南部)的北界部分向南收缩。南单于因受北匈奴打击,无法立足于蒙古高原,南迁至西河郡美稷县(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一带,接受汉朝的保护。

受到当地秽貊、马韩的压力,光武帝放弃了乐浪郡在单单大岭(今朝鲜北大峰山脉)以东的7个县。随着高句丽的兴起与扩张,玄菟郡辖境也完全放弃,郡治迁至今辽宁沈阳市西,辖有原辽东郡划出的数县之地。建安年间(196—219),割据势力公孙氏政权恢复对半岛南部的统治,新置带方郡。此后魏、西晋基本控制了北部北大峰以东地区。

明帝永平十二年(69),西南境外哀牢王接受内属,汉朝设置两个新县,又从益州郡划出6县,合并设立永昌郡。汉朝疆域包括云贵高原全部及今缅甸东部。

永平十六年(73),汉军进攻北匈奴,打通了与西域的交通线,又派班超控制鄯善(今新疆若羌县一带)、于阗(今新疆和田市一带)等国,并于次年重建西域都护府。因北匈奴势力仍然强大,汉军并没有稳定优势,章帝建初元年(76),汉军撤回,都护府撤销。当地疏勒(今新疆喀什市一带)、于阗等国君坚决挽留,班超也不愿无功而返,遂回到疏勒,凭借汉朝余威与自身胆略,孤军奋战,使西域大部分国家仍服从汉朝,依附于匈奴的国家越来越少。和帝永元三年(91),汉军大败北匈奴,北匈奴从此西迁,西域都护府再次恢复,班超出任都护。因后继者措置失当,至安帝永初元年(107),都护府又撤销。西域各国又受到匈奴威胁,一些国家重新寻求汉朝庇护,促使汉朝于延光二年(123)设置西域长史府,继续行使对西域的管辖。但乌孙已经成为独立政权,据有天山山脉与巴尔喀什湖间地区。葱岭(帕米尔高原)以西已脱离汉朝,汉朝西北界退至天山山脉西段以南。

随着境外外邑国的扩张,东汉疆域的南界从今越南富安省南界退至承天省南界。

2世纪后期,西北羌人不断反抗,汉朝对西北地区的控制力越来越弱,不少政区被迫撤销或撤至内地。灵帝光和七年(184)黄巾起义爆发,朝廷无暇顾及边疆,朔方、上郡、北地、定襄、云中、五原六郡完全放弃,上谷、代、雁门、西河、安定等郡部分弃守,大致退至今桑干河、吕梁山、黄河和六盘山一线,此线以北被称为“羌胡”者所有,由匈奴、鲜卑、羌等族聚居或杂居,延续至西晋末年。

东汉东北界外,有高句丽、夫余、挹娄、沃沮等政权或部族。高句丽约于公元前1世纪后期建国,开始在鸭绿江流域,后来逐渐扩张到浑河上游,占有西汉玄菟郡旧地。约公元3年,高句丽建都于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市东),此后不断向朝鲜半岛北部扩张。

南匈奴降汉后,原依附其的乌桓、鲜卑也降汉。乌桓迁至汉朝境内北部地区,离开蒙古高原,鲜卑据乌桓旧地。公元91年北匈奴西迁,鲜卑占据蒙古高原。2世纪中叶,鲜卑结成部落,控制着今阿尔泰山、阴山以北,大兴安岭以西,北至贝加尔湖的辽阔地域,并由西向东从阴山至辽东逐渐蚕食汉朝边境。匈奴残余则留在阿尔泰山西南的额尔齐斯河流域。

青藏高原有唐旄、发羌等部族,与中原交往尚稀。但高原东部近湟水流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羌人与汉人接触较多,并以各种方式进入汉地。

台湾岛被称为夷洲,岛上人与大陆已有来往。海南岛称珠崖洲,岛上人与大陆来往频繁。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曹操病亡,其子曹丕废献帝,建国号魏,定都洛阳。次年刘备在成都即帝位,继续称汉朝,后世称为蜀汉或蜀。孙权接受魏封号,称吴王,以武昌(今湖北鄂州市)为都,至229年也即帝位,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三国之间虽不时发生战争,但疆域大致稳定。魏与吴、蜀间界线是长江与淮河间,今大别山、湖北汉川至兴山一线,大巴山、秦岭,而吴蜀之间以今湖北西界、贵州务川至台江一线、广西西界和中越边界为界。在曹操平定乌桓后,东北疆域基本已恢复至东汉中期范围。但鲜卑已大量进入沿边地区,魏国实际控制范围在缩小。

魏景元四年、蜀炎兴元年(263)魏灭蜀,两年后司马炎取代魏,建晋朝,史称西晋。太康元年(280)晋灭吴,暂时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2.西晋、东晋十六国时期

从东汉开始陆续迁入黄河流域的匈奴、鲜卑、羌、氐、羯、卢水胡、丁零等族,到西晋时已有不小数量。在长期与华夏各族杂居后,经济文化水平均有提高,尤其是各族统治者与上层人士,大多已具有相当强的政治、军事才干。晋惠帝永平元年(291),皇族间血腥争斗和自相残杀的“八王之乱”爆发,历时16年,西晋政权濒临解体。匈奴刘渊建立汉(前赵)(304—329),巴氐李雄建成(汉)(304—347),张寔建前凉(317—376),羯石勒建后赵(319—351),冉闵建闵魏(350—352),鲜卑慕容皝建前燕(337—370),氐苻洪建前秦(350—394),羌姚苌建后秦(384—417),鲜卑慕容垂建后燕(384—407),鲜卑慕容泓建西燕(384—394),鲜卑乞伏国仁建西秦(385—431),氐吕光建后凉(386—403),鲜卑秃发乌孤建南凉(397—414),鲜卑慕容德建南燕(398—410),李暠建西凉(400—421),匈奴赫连勃勃建夏(407—431),冯跋建北燕(407—436)和匈奴沮渠蒙逊建的北凉(397—439),史称“十六国”,各国先后出现,又匆匆消失。同时存在的还有氐族杨氏占据仇池(今甘肃西和、徽县、文县间地),丁零翟氏据有滑台、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称魏王,北魏的前身称代王。

其间某些政权因吞并了其他部族,使其疆域向外有所扩展。如前燕并鲜卑宇文部,增今老哈河流域,基本恢复西汉旧地。聚居于湟水流域和黄河上游的吐谷浑向南扩张至今四川松潘一带。327年,张氏前凉设置高昌郡,辖有今新疆吐鲁番盆地东部哈拉和卓一带。此后历经前秦、后凉、西凉,直到439年北凉为北魏所灭,高昌郡地还作为独立的高昌国长期存在,贞观十四年(640)才为唐所灭。

高句丽日益强大,逐渐向南扩张,于西晋末(313)完全占领乐浪郡。与此同时,带方郡亦被南方马韩吞并,中原王朝在朝鲜半岛设置正式行政区四百多年历史就此结束。高句丽继续西侵夺取先后属前燕、后燕的辽东、玄菟二郡,经多次争夺,于404年取得辽河中以东地。427年,高句丽迁都今朝鲜平壤,标志其成为不受中原控制的独立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