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曹”诗学与中国古代诗学精神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三曹”对比兴诗学的创造性发展

在中国古代诗学中,比兴作为最核心的诗学理论与范畴之一,典型地彰显中国古代诗学精神。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原创性诗学,比兴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意义结构,已经成为一种相对完善的诗学形态。[1]就其对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和批评的影响来说,很少有其他诗学观念可以比拟。一部中国诗学史,比兴贯穿先秦与清代,而且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可以说,比兴已经融入中国古代每一位文学家、诗人的艺术血液之中,切实化作了中国古代诗学的精神。比兴范畴产生于先秦,而作为一种诗学则形成于汉代[2],汉魏时期是比兴诗学的意义奠定期。这一时期,比兴诗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理论上界定比兴的意涵。以《毛诗序》、郑众、郑玄、王逸等为代表,力求厘清比兴的理论内涵,发表了许多关于比或兴的理解与认识,差异很大。二是在创作实践中赋予比兴以新的内涵。很多诗人自觉地运用比兴的方法进行创作,在实践中印证、明确比兴诗学,深化比兴诗学,使之趋于完善。“三曹”“七子”等人就是比兴诗学的实践者和印证者。在他们身上,我们能够比较清晰地看到比兴的诗学传承,以及在传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无形中丰富了比兴的诗学内涵。“三曹”的诗赋,一方面从《诗经》、楚辞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又改造了汉乐府的抒情形式,对比兴的创造性运用非常显著。曹操的《苦寒行》《却东门行》,曹丕的《杂诗》《寡妇》《燕歌行》,曹植的《白马篇》《美女篇》《野田黄雀行》,等等,都是情感性和艺术性兼具的优秀诗篇,它们创造性地运用比兴,具体的情状却差异很大。这说明,不同诗人对比兴的诗学理解不太一样,而这不同的理解和运用并不妨碍他们的作品成为诗学实践的典范。我们研究“三曹”诗学,不能不关注比兴这一由《诗经》引发并被后世不断发展深化逐渐延续下来的艺术思维方式和创作方法。“三曹”的诗赋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比兴传播文学趣味,弘扬建安风骨,从而,创造出美妙的意象和意境。可以说,比兴是“三曹”诗学极为重要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