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关键词是学科理论知识形态的基石,是深化学科理论话语的基本环节和阶梯。本书突破国内史诗研究常见的个案研究法,在进行大量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综合口头程式理论、表演理论、民族志诗学及文化记忆等理论,从纷繁复杂的中国当代史诗学研究中,酌取最具代表性的六个关键词及其问题域——史诗、口头诗学、演述、文本、歌手、文化记忆进行研究。“史诗”决定史诗学的研究对象与边界,口头诗学是当代史诗研究的轴心范式,演述是当代史诗研究的核心,文本是当代史诗研究的书面维度,歌手是史诗的传承者,文化记忆代表了史诗的文化维度。六个关键词,既有独立的问题域,又互相渗透、彼此参照,串联起当代史诗研究的各个方面,以此爬梳材料,使用当代意识和当代话语进行科学阐释和理论反思,提炼中国史诗研究的术语系统和概念工具,提出有价值的论断,对丰富和推进中国及国际史诗学理论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第一章对“史诗”概念进行理论回溯和界定,确定本书的研究边界。该章从学术史的角度,回溯了西方学界对史诗界定的变迁,以及国内学者史诗观念的转换历程,在事关学术关捩点的思考上,提出有价值的论见。20世纪之前,国际史诗学界秉承古典诗学的史诗观念和研究范式,视荷马史诗为典范。20世纪以来,口头诗学兴起,西方学界打破将史诗定位于英雄史诗的传统,兼顾到世界各地史诗传统的多样性。国内学界主要从三个角度界定“史诗”:史诗作为文学体裁,作为文学批评术语,以及作为口传形态的叙事传统和动态民俗生活事象。本章对“史诗”概念进行历时地考察,结合中国活态史诗传承情况,在认同史诗是一种口头传统和民俗生活事象的基础上指出,应该扬弃不适合中国的西方经典史诗观念,并从形式、史诗演述的内容以及功能三方面划定了史诗的边界,辨析了史诗的类型,同时承认,史诗不是一个静止的和高度自洽的现象。
第二章主要研究口头诗学理论及其在中国的“理论旅行”,重在探究口头诗学及其核心理论——口头程式理论在中国语境下的接受、重构以及对中国史诗研究的启示。该章把口头程式理论、民族志诗学与表演理论纳入广义的口头诗学进行阐释,指出口头诗学已成为史诗研究的轴心范式,尤其21世纪以来,口头诗学理论的本土化研究以及学界结合该理论进行的活态史诗研究实践得到深度推进,从而促使国内史诗研究开启了从书面文本研究到口头范式的转换。本书的研究在口头诗学视域下进行。
第三章主要阐释当代史诗研究的核心:演述。史诗演述综合了史诗歌手、口头文本、叙事语境与史诗听众四个要素,构成史诗的“世界”。该章对国内学界关于史诗“叙事语境——演述场域”的研究视界及史诗“五个在场”理论模型进行反思,对史诗演述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仪式进行阐释,分析仪式与史诗演述的结合与分离以及史诗文本中的仪式,认为仪式与史诗的关系是文化与诗学的双重变奏。在此基础上,结合接受美学提出,“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在史诗演述中呈现为演述中创编、史诗文本生成以及受众聆听与接受共时发生的“全息图景”。史诗演述在特定场域中通过表演的方式发生,歌手对史诗传统进行二度发现和创造,与听众进行面对面地交流与互动,而原初意义上凝固的史诗文本被激活和重新生成,史诗传统传承的恒固性与演述的张力达成“冲突的和解”。
第四章关注的焦点是:当史诗以文本方式呈现时,它的存在样态、特殊性质以及史诗作为体裁的先决条件。该章与学界相关论点进行商榷,辨析“演述就是文本”观念以及“以表演为中心的”史诗文本观,认为将演述纳入文本界域不符合学理逻辑。广义的文本观消弭了演述与文本之间的界限,而史诗文本具有独立的阐释框架,应使用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研究中的文本定义,对史诗文本的研究要立足于文本本身。在文本独立的基础上,论述了史诗作为一种体裁成立的四个条件:史诗连接着古老的口头传统;史诗生成于“演述中的创编”;史诗的文本定型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史诗容纳了多种体裁。本章启示学界,在以演述为中心的史诗研究范式下,不可忽视史诗文本的独立价值。
第五章主要对史诗歌手进行研究,对史诗歌手的称谓、类型与特征,史诗歌手在史诗编定和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史诗歌手的才能及相关阐释、时代语境与史诗歌手身份的重构等问题进行研究,进一步科学地阐释了史诗歌手的特质、贡献与价值。
第六章主要阐释了史诗与文化记忆之间的天然共振关系。我国的大多数史诗仍以活态演述方式传承,以史诗演述和独立文本形态构成史诗文化记忆的两种形式。史诗文化记忆,在强化族群记忆、维护族群文化认同进而建立中华民族认同方面具有独特功能。同时,史诗文化记忆涉及文化连续性问题,即传统的确立和维系,则从“非遗”角度考察。
本书通过对上述关键词的研究,试图阐释中国当代史诗学体系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史诗的起源与界定、史诗的轴心研究方法与范式、史诗的样式与形态、史诗的传承与保护、史诗的内涵和功能、史诗学学术史,等等。本书的研究能够推进史诗学的理论研究,对史诗的基础研究、史诗的田野调查、史诗的资料学建设等工作有直接影响,尤其对三大英雄史诗各自的学科体系构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史诗;口头诗学;演述;文本;歌手;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