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玉韩重
吴王夫差小女,名曰紫玉,年十八,才貌俱美。童子韩重,年十九,有道术,女悦之,私交信问,许为之妻。重学于齐、鲁之间,临去,属[1]其父母使求婚。王怒,不与女。玉结气死[2],葬阊门[3]之外。
三年重归,诘[4]其父母。父母曰:“大王怒,玉结气死,已葬矣。”重哭泣哀恸,具牲币[5],往吊于墓前。玉魂从墓出,见重,流涕谓曰:“昔尔行之后,令二亲从王相求,度必克从大愿。不图别后遭命,奈何!”玉乃左顾,宛颈而歌曰:“南山有乌,北山张罗。乌既高飞,罗将奈何?意欲从君,谗言恐多。悲结[6]生疾,没命黄垆。命之不造[7],冤如之何?羽族之长,名为凤凰。一日失雄,三年感伤。虽有众鸟,不为匹双。故见鄙姿,逢君辉光。身远心近,何当暂忘。”歌毕,欷流涕[8],不能自胜,邀重还冢。重曰:“死生异路,惧有尤愆[9],不敢从命。”玉曰:“死生异路,吾亦知之。然今一别,永无后期。子将畏我为鬼而祸子乎?欲诚所奉,宁不相信。”重感其言,送之还冢。玉与之饮宴,留三日三夜,尽夫妇之礼。临出,取径寸明珠以送重曰:“既毁其名,又绝其愿,复何言哉!时节自爱。若至吾家,致敬大王。”
重既出,遂诣王,自说其事。王大怒曰:“吾女既死,而重造讹言,以玷秽亡灵。此不过发冢取物,托以鬼神。”趣[10]收重。重走脱,至玉墓所诉之。玉曰: “无忧,今归白王。”王妆梳,忽见玉,惊愕悲喜,问曰:“尔缘何生?”玉跪而言曰:“昔诸生韩重来求玉,大王不许,玉名毁义绝,自致身亡。重从远还,闻玉已死,故赍[11]牲币,诣冢吊唁。感其笃终[12],辄与相见,因以珠遗之。不为发冢,愿勿推治[13]。”夫人闻之,出而抱之。玉如烟然。
——出《搜神记》
注释
[1] 属,通“嘱”,嘱咐,吩咐。
[2] 结气死,气凝结而死。因呼吸不畅,气阻隔窒息导致的死亡。
[3] 阊门,阊,音“chāng”,阊门是苏州城门名。
[4] 诘,本为“责问”之意,但这里因为对象是韩重自己父母,故理解为“问询”“问起”为妥。
[5] 牲币,祭祀用的食物(如猪、牛、羊)和纸钱。
[6] 悲结,悲伤之情郁结,情感不畅快。
[7] 造,完好。
[8] 欷流涕,嘘唏感叹而流泪。
[9] 尤愆,罪过,过失。
[10] 趣,通“促”,督促,催促。这是吴王对手下人下令。
[11] 赍,音“ji”,带着,怀抱着。
[12] 笃终,笃,厚,深厚,多指情感。笃终,自始至终情感深厚。
[13] 推治,推究惩治。
评析
男女因相悦而结为夫妻,这在现今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但要是在古代,要真正如此还真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也因为这样,所以元代戏曲家王实甫在《西厢记》中才发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浩叹!也是他的这一千古长叹,赢得了数百年来人们的称誉和羡慕。
回过头来看故事中,紫玉韩重年龄相仿,貌美才佳,悄许终身,假如顺当,该是多么好的一段爱情佳话?可是,现实的催逼和功利,在韩重于齐、鲁游学三年后,他所得到的噩耗只能是未婚妻紫玉因婚事不谐“气结而死”的悲哀,以及吴王骨子里对婚事的不许与傲慢。当此之际,走投无路的韩重内心的悲苦可想而知,而他能做的,只是到紫玉的墓前去哭诉而已。也许仅仅是这哭诉,让暴虐无道的吴王得知,于是韩重被吴王的人带走甚至收监。多半因为韩重的深深不幸被一些富有同情心、爱打抱不平的人们得知,他们身上流淌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让他们编撰出了“紫玉从坟墓中出来与韩重尽夫妻之礼”,“紫玉到父王前给韩重说情”等故事,使人世间那些因情而痴、为爱而饮恨终身的人们,看到了希望,找到了亮光!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曾把“紫玉韩重”编入《情史类略》中的“情灵类”,认为深挚、痛彻肺腑的情感能让上苍显灵,老天开眼,可实际的情形则是此类爱情婚姻之事的不谐和太常见了。于是,有了紫玉和韩重,也有了夫妻死后团聚的王道平和父喻,以及父喻前夫家对复活后的父喻的争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