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爱德加·怀德曼的创伤书写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研究对象简介

怀德曼1941年6月出生于华盛顿特区,在宾夕法尼亚州匹茨堡市黑人聚居的乡林区(Homewood District)度过童年岁月,1959年获富兰克林奖学金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毕业后获罗兹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深造,成为历史上获此殊荣的第二位非裔美国人[1]。回国后,他先后在多所著名高校教授非裔美国文学和英文写作,于1992年被遴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勤奋笔耕,怀德曼迄今已出版长篇小说10部[2]、短篇小说集7部[3]、微型小说集1部[4]和非虚构作品5部[5],作品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因其精致的风格和对于当代问题的严肃思考,评论界对其赞誉有加,称他为“当代最杰出、最有才华的黑人男作家之一”、“最重要的黑人男作家”、“最强有力、最有造诣的艺术家”和“美国最明亮的文学明灯之一”。[6]怀德曼两度荣膺笔会/福克纳小说奖,两次获国家图书奖提名,此外还荣获美国国家图书评论界奖、欧·亨利奖、库伯奖、兰南文学奖、意图奖、麦克阿瑟奖、圣·博托尔夫文学奖、杜沙贝尔博物馆非虚构类奖等。2011年,因其对理解种族歧视和欣赏多元性的突出贡献,怀德曼被授予第76届阿尼斯菲尔德·伍尔夫终身成就奖。

受教于黑白两种文化,怀德曼既深受希腊经典作品、18世纪英国文学(特别是《项狄传》)、现代派作家(如艾略特、乔伊斯、伍尔夫、普鲁斯特、福克纳等)的影响,亦可见他对布鲁斯、爵士乐、非洲的“大时间观”(the Great Time)[7]和神话等族裔文化的传承和倡扬。作为一位极具创新意识的作家,怀德曼认为简单的写作技巧和形式难以表达真正的非裔生活。他有意识地进行形式实验,着意模糊小说、历史、自传的界限,力避传统的叙事形式和线性顺序,让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在叙事中流动。其叙述常从过去形象的记忆闪至抽象的沉思,从粗鲁的街头俚语跳至深刻的学术思考,表面相反的东西被并置在一起,获得了陌生化的效果。

怀德曼重视文学的审美维度,也注重人文关怀。他对社会人生的观察细致入微,思考严肃深刻,作品涉及种族范式、文化生存、父亲身份、性、心理创伤、城市环境恶化、青少年犯罪、司法公正等问题。其主题的丰富多样性与语言运用的才华堪与最优秀的作家比肩。非裔美国文学素有反抗传统,怀德曼成长于黑人权利运动时期,却并未为了激进的战斗信念牺牲艺术诉求。其创作经常游走于真实与幻想之间,善于呈现多样的写作风格和传统素材,在比较、差异和关联中,以充满想象力的语言描写非裔美国人和当代美国城市人错综复杂的世界。通过将贫民窟经历与实验小说技巧、个人历史与社会大事件糅合,其作品表达了对种族歧视的抗议和对社会公正的诉求,同时反映了他对家人、社群和人类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