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日报》关于冯至等人出国留学的五则报道
笔者在浏览北平《世界日报》时,发现与冯至出国留学相关的五则报道。这五则报道,对冯至研究具有一定史料价值,现整理出来,并作简要分析,以期对冯至研究和现代留学教育研究有一定贡献。
第一则报道见于1929年12月31日北平《世界日报》第5版“教育界”。该版以《河北省教育厅昨召开新留学生训话严智怡赵元任等演说》为题,报道了河北省教育厅为欧美留学生召开的一次会议:
昨日下午三时,河北省教育厅,召集此次录取之欧美留学生训话,出席为该厅厅长沈尹默、第一科科长宗真甫、省府委员严智怡、省府主席代表王平、建设厅代表朱延平、财政厅代表藉雨南、各大学教授陈衡哲女士、陶孟和、翁文灏、赵元任等,录取之留学生,到韩权华女士、杜联喆女士、冯承植、赵克捷、王庆昌、鲁士英、赵文珉、臧玉淦(穆瑞清、杨汝楫、翟鹤程三人,因不在平,故未到会)先摄影,即开会。由沈尹默主席,行礼如仪,沈报告召集谈话宗旨,次由严智怡演说,略谓以前教厅即有计划考送留学生,今到沈厅长时,得以实现,余甚为欣慰。余前在日时,见留学生往往无一定宗旨,故回国后,结果不好。此次招考,诸君对所学,均先有甚深之研究,将来以所学救国云。次由陈衡哲女士演说,谓希望出国学历史者,不单注意研究历史之方法,并须注重历史教授法,盖关系方法,中国原有相当根基,至于教授法,则大有改革余地云。次赵元任演说云,外国以各种学术甚发达,人才甚多,故外国学生,所学均极专门,而中国留学生,则应各方面都要知道一点,并要注重相关各种机关的组织与管理情形,回国方能有用,对外国师友要联络,求将来对我国家学术上有帮助,总之,要看清中国情形,拿定自己宗旨,学成归国,始能致用云云。最后由沈尹默演说,略谓吴稚晖说留学生是块豆腐,到外国犹如到锅里炸过,余则希望留学生是曲子,回来能作无数的酒。诸君中有习窑业者,须先能明了中国过去的窑业情形,归国后始能创造,将昔日优越地位复兴起来,学地质者,亦非先知道一点中国的东西不行,学文学者,学音乐者,也不过是把人家的东西,加一番研究之后,产生出自己的东西来,总之,望诸君负起重大使命,为国力学云。末由宗真甫报告出国手续,及欧美留学生考核成绩办法,旋即茶点,至六时余始散云。
报道中提到的“冯承植”即是冯至,“冯承植”为他的原名。依据《冯至年谱》[1],冯至1929年冬考取河北省教育厅官费留学,因河北省经费拮据,出国延期至1930年9月始成行。现有关于冯至1929年考取河北省官费留学的史料,仅限于《冯至年谱》所提供的信息。北平《世界日报》的这则报道,则包含了较大信息量,提供了冯至出国留学的一些具体细节。
由报道可知,冯至参加河北省教育厅召集的新录取欧美留学生训话会的时间为1929年12月30日下午3点至6点左右,地点为北平。查《河北省志》第76卷《教育志》,1928年7月,直隶省改为河北省,京兆区废止,并入河北省,划出宣化等10县改属察哈尔省。天津市改为特别市直属中央政府。原直隶省教育厅改为河北省教育厅。严智怡为教育厅长。1928年 10月,教育厅随省政府由天津迁至北平。1928年9月,中央政府公布北平大学区组织条例,以热河、河北两省,津、平两市为辖区。1929年 1月,北平大学区成立,河北教育厅撤销。1929年 7月大学区制废止,河北省教育厅恢复,沈尹默为厅长。1930年11月,河北省教育厅迁回天津。[2]依据《河北省志》,从1928年10月至1930年 11月,河北省教育厅的办公地点迁徙两次:1928年 10月,教育厅随省政府由天津迁至北平;1930年11月,河北省教育厅迁回天津。从1928年10月到1930年11月,河北省教育厅的办公地点一直在北平。冯至参加河北省留学生训话会的时间是1929年12月,因而,地点只能是北平。报道中的“穆瑞清、杨汝楫、翟鹤程三人,因不在平,故未到会”一语,更进一步证明会议地点就在北平。
冯至考取的为什么是河北省教育厅的官费留学呢?这与当时的行政区划有关。冯至1928年暑假后回北平任教于孔德学校,兼任北京大学德文系助教,这两所学校皆在北平。1929年,冯至考取官费留学时,北平市的教育属河北省教育厅管辖。当时,河北省教育厅所辖区域包括热河、河北两省及天津、北平两市。冯至无论经过孔德学校还是经过北京大学考取官费留学,都必须通过河北省教育厅。
由报道可知,冯至考取的河北省教育厅官费留学,在民国政府河北省留学教育史上当属首次。这点可由河北省省府委员严智怡的演说得到印证。他在演说中称:“以前教厅即有计划考送留学生,今到沈厅长时,得以实现,余甚为欣慰。”严智怡为严修次子。严修,字范孙,被尊为南开“校父”,是南开学校体系的奠基者,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过突出贡献。严智怡曾任直隶省实业厅厅长、国务院参议等职。1928年6月26日严智怡任河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1929年7月6日免教育厅厅长职,由沈尹默继任。[3]由于严智怡曾任河北省教育厅厅长,所以,他才会以前厅长的身份声称“以前教厅即有计划考送留学生”。当然,这个计划没有实现,一直到1929年7月沈尹默继任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后,河北省有计划考送留学生的计划才得以实施。由严智怡的话可以证明,冯至考取的1929年官费留学,是河北省教育厅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实施的官费留学,在中国现代留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由报道可知,这次官派留学的人数不多,仅 11人,但每人皆为青年才俊,冯至不用说,其他10 人日后大部分有较大发展。冯至外,其他10 人的名字分别为:韩权华(女)、杜联喆(女)、赵克捷、王庆昌、鲁士英、赵文珉、臧玉淦、穆瑞清、杨汝楫、翟鹤程。10人中,只有杨汝楫的情况不详,其他9 人的情况,或详或略,皆有踪迹可寻。韩权华(1903—1985),女,天津人,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后转学到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改学音乐,师从著名音乐家刘天华。1929年考取河北省教育厅官费留美。1945年韩权华回国后与国民党将领卫立煌结婚。韩权华姊妹 7人,她在姊妹中排行最小,其五姐韩咏华为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夫人。杜联喆(1902—1994),女,天津人,1924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取该校历史学研究生。1926年,杜联喆研究生毕业,获燕京大学文科硕士学位,留校参与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的工作。1929年考取河北省教育厅官费留美。杜联喆后成为著名历史学家,以明清史研究见长。赵克捷(1900—?),字季扬,1900年生于天津,1923年6月毕业于南开大学,取得理科学士学位。[4]毕业后留校任教,爱好音乐,为南开大学“国乐社”成员,后从事企业活动。[5]王庆昌(1899—1962),字开周,河北省巨鹿县人。192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29年任中央地质调查所研究员。193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研究生院学习。1935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主要从事地层古生物研究与教学。主要论著有《海水之进化》《易县燕下都考古研究初步》《中国志留纪珊瑚化石》等。[6]冯至 1930年出国结伴而行的人中就有王庆昌。[7]鲁士英(1897—1976),字岫轩,河南省清丰县人,1924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研究科,先后在沈阳高等师范附属中学、北京香山慈幼院、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任教,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师范学院与研究院,获教育硕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著有《乡村教育》《教学法基本原理》等论文。[8]赵文珉、翟鹤程皆为清华大学毕业生。查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史料选稿第二卷(下)》 “国立清华大学时期(1928—1937)”,赵文珉,男,河北沧县人,习化学专业,1929年 6月毕业于清华大学,时年 23。翟鹤程,男,河北永清人,工程专业,1929年6月毕业于清华大学,时年21。[9]臧玉淦(1901—1964),河北完县(今顺平县)人,192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7年任教于清华大学心理系,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改读神经解剖学,获博士学位。1936年回国,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协和医学院、北京医学院解剖科教授。著有《针灸止痛的神经理论》。[10]有关穆瑞清的史料留存较少,王杰《中国斐陶斐励学会史略》一文附有“中国斐陶斐励学会成员名单”,[11]该名单中出现了“穆瑞清”的名字,与《世界日报》报道中提到的“穆瑞清”应为一人。依据该名单,穆瑞清为天津北洋工学院机械系学生,1929年毕业。穆瑞清的毕业时间,与《世界日报》报道的“穆瑞清” 1929年考取河北省教育厅官费留学的时间恰好吻合,而北洋工学院正属河北省教育厅管辖,说明《世界日报》报道的“穆瑞清”与“中国斐陶斐励学会成员名单”中的“穆瑞清”应为一人。另据穆瑞清同届同学魏寿昆回忆:“1929年夏,我以大学总平均94.5 分的成绩毕业……同年10月,我偶尔翻阅报纸,看到河北省已招考了一名留美学采矿专业的穆瑞清的消息,他是我北洋大学同届机械系的毕业生,这个消息对我震动极大。”[12]这句话更进一步证实“穆瑞清”为天津北洋工学院机械系学生,1929年赴美所学专业为采矿。穆瑞清考取河北省教育厅官费留学的信息是由《世界日报》披露的,魏寿昆回忆中所说的“报纸”很可能是《世界日报》。
由报道可知,留学生11人中,到会的有韩权华、杜联喆、冯承植、赵克捷、王庆昌、鲁士英、赵文珉、臧玉淦共8人,穆瑞清、杨汝楫、翟鹤程3人,因不在北平未能参会。这说明冯至参加了1929年12月30日河北省教育厅举行的会议。
参加此次会议的,除教育厅的行政官员,还有北平各大学的教授代表陈衡哲、陶孟和、翁文灏、赵元任,这些人皆为现代学术史上的重要人物,充分说明河北省教育厅对此次会议的重视。发言的有陈衡哲和赵元任。陈衡哲1920年受聘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1921年年底辞去北京大学教职,后重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陈衡哲重任北大教职的时间,有两说:一为1929年2月,赵慧芝《陈衡哲年表》持此说[13];一为1930年,杨同生《陈衡哲年谱》持此说[14]。依据《世界日报》的这则报道,陈衡哲1929年12月30日作为大学教授代表出席了河北省教育厅举办的留学生训话会。这说明赵慧芝《陈衡哲年表》认为1929年2月陈衡哲重任北京大学教职一说是可信的。由于陈衡哲从事专业为历史研究,留学生中的杜联喆留学所修为历史专业,因此,她的发言侧重于历史方面。赵元任为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赵元任学问淹博,精通语言学外,还兼通音乐、数学、物理、哲学,为学术上的通才。赵元任在发言中认为西方学术发达,贵在专精,而中国学术处于初创时期,留学生在学术上贵在博通,“应各方面都要知道一点,并要注重相关各种机关的组织与管理情形,回国方能有用”。其他两个人物陶孟和与翁文灏均为现代学术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陶孟和为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中国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翁文灏为清华大学地理学教授,中国现代地质学奠基人之一。
河北省教育厅厅长沈尹默原为北京大学教授,1929年 7月任河北省教育厅厅长,1931年辞去厅长职务,回北大任教。[15]沈尹默以作家、书法家、学者而闻名,学界对于其文学、书法及学术贡献方面的研究较多。但是,沈尹默不仅是作家、学人,而且是教育行政官员,担任过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和北平大学校长等要职。现有沈尹默研究,关于其官员一面的研究尚付之阙如。《世界日报》的这则报道,则为我们呈现了沈尹默作为官员的一面,对研究沈尹默的行政生涯,无疑具有一定意义。
第二则报道见1930年2月24日北平《世界日报》第6版“教育界”,报道题目为《河北官费留学生川资尚未拨付》。报道内容如下:
河北省官费留学生护照,不日可完全办妥,出国川资,每人一千元,治装费二百元,此次出国学生共十一人,川资与治装费共一万三千二百元,此项经费,尚未拨发,俟拨发后,官费生即行首途云。
这则报道中虽没有明确提及冯承植(冯至)等人的名字,但联系1929年12月31日北平《世界日报》的报道,可知报道中所说的“河北省官费留学生”指的为冯至一行十一人。由这则报道,可知冯至等人出国留学的具体花费情况,即每人一千二百元,其中“出国川资”为一千元,“治装费”为二百元,十一人共计“一万三千二百元”。这在当时教育经费颇为紧张的情况下,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当时留学生的留学费用,大致包括出国川资、治装费、每月学费、回国川资,因留学目的地不同,各项项目经费的数额也不相同。[16]《世界日报》的这则报道,只是提及留学经费中的“出国川资”与“治装费”两项,没有提及留学的学费及其他经费情况,这些经费应该是出国之后的不同时段才会给予拨付的。而“出国川资”与“治装费”两项费用,应该是留学生出国前就应落实到位的,所以,《世界日报》在报道时,才会特意提及这两项费用。由于“一万三千二百元”的留学经费,对当时的河北省来说是一笔不小的经费开支,所以,这笔钱迟迟没有得到落实。《世界日报》特意以《河北官费留学生川资尚未拨付》为题,对河北省官费留学的经费问题进行专门报道,可能含有给政府施压的味道。
第三次报道见于1930年5月7日《世界日报》第6版“教育界”,报道题目为《河北教育经费阎锡山电令照拨》。报道内容如下:
河北省府,前日接到阎锡山电,内容系关于教育经费,有所声述,原文大意如左:“(衔略)卷烟税应拨之款,闻系教育经费,当即饬局仍旧照拨矣。(下略)”省府接到前电后,特提出一七五次会议,议决根据此电,令行财政、教育两厅知照云。
这则报道虽然没有提及冯至等人的留学问题,但两者之间却存在密切内在关联,因为报道中提到的“河北教育经费”就包含了冯至等人的出国留学经费。由这则报道可知,1929年河北省教育经费来自当年的卷烟税,由于这笔卷烟税是作为教育经费使用的,当时控制河北省(行政区划包含平、津)的阎锡山特意电告河北省政府,让其落实教育经费。接到阎锡山行政命令后,河北省政府为此特意召开全省性的代号为“一七五”的会议,并最终形成决议性文件,传达给河北省财政厅和教育厅,让其具体落实阎锡山的指令。由这则报道可知,1930年河北省教育经费的最终落实,与阎锡山作为行政长官的强力推进是很有关系的。正是有了阎锡山的手谕,1930年河北省的教育经费才有了着落,冯至等人的留学欧美才最终成行。
第四次报道见1930年6月17日北平《世界日报》第6版“教育界”,报道题目为《河北教厅请省府增加经费预算 省府议决交吕咸、沈尹默会核》。报道内容如下:
河北教育厅,曾先后举行高等教育及地方教育等会议,该厅厅长沈尹默根据该项会议议决案,特向省府委员会提议增加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及留学生经费本年度预算,经省府议决,斟酌本省教育情形及财政状况,由沈尹默、吕咸会同核办,沈、吕现已遵照办理,俟审核就绪,即可提出省府会议讨论云。
这则报道与上述《世界日报》 1930年 5月 7日的报道有内在关联。《世界日报》 1930年5月7日报道了阎锡山命令河北省政府落实教育经费的电函。《世界日报》 1930年6月17日则报道了河北省政府对阎锡山指令的落实情况。由这则报道可知,为落实阎锡山指令,河北省教育厅曾先后举办全省高等教育会和地方教育会,根据两会形成的决议案,河北省教育厅厅长沈尹默向省府委员会提出增加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留学生经费本年度预算的报告,省府同意年度预算的核算由教育厅厅长沈尹默与工商厅厅长吕咸[17]会同办理,并最终交由省府会议讨论决定。这则报道通报了1930年河北省教育经费包括留学生经费的具体落实情况,为研究冯至等人出国留学的经费问题提供了第一手史料。
第五次报道见于1930年8月28日北平《世界日报》第6版“教育界”。这一日《世界日报》第6版“教育界”,刊载了河北省教育厅发给留学生和外国使馆的两封信函:
河北留欧美学生准备放洋
教厅通知各生具领川装学费
河北省考取留欧美学生十一人,行将首途,冯承植、王庆昌、赵文珉三人留欧,余如韩权华、杜联喆、臧玉淦等八人均赴美留学。教育厅前日通知各出国学生,到厅具领川装学费,并函请使馆签发护照。兹将分函分录如左:
(函各生)
迳启者:
查本省考取留欧美学生应发川装学费,顷准财政厅咨送前来,即希于本厅办公时间内,来本厅会计室具领,并希准备出发为荷。再者前准天津特别市公安局来函,略谓请发出国护照,须本人到津办理等语。查台端前曾交来请发护照相片等件,及照费五元,兹拟定一并发还。
特此函达,顺颂台祺。
河北省教育厅启
(函使馆)
迳启者:
案查本省考取留某国官费生某,拟即日前往某国留学,业经办妥出国护照,相应函请贵使馆查照,允予签字,以利遄往,实纫公谊。
此致
河北省教育厅启
河北省教育厅发给留学生的这封信函比较重要,它意味着冯至等人的留学经费已经到位,他们可以整装出发了。而这距1929年12月30日河北省教育厅召开的留学生训话会已过了接近 8个月。冯至等人留学时间一再迁延后拖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河北省教育厅的经费拮据,不能马上拿出这笔钱来。周良沛《冯至评传》中说冯至“是头年冬天,考取河北省教育厅公费留学名额,因河北省经费拮据,拖到行前不久,才有了确切消息”[18]。这种叙述是符合事实的,这一点可由《世界日报》第 6版“教育界” 1930年 2月 24日、5月 7日、6月17日的三则报道得到证实。由这三则报道可知,冯至等一行11 人的出国留学费用(出国川资与治装费)高达“一万三千二百元”。这笔经费,在当时实际控制河北省的行政长官阎锡山的行政干预下,及河北省教育厅厅长沈尹默等人的努力斡旋下,最终得到落实,冯至等人的出国梦想才得以实现。
冯至出国留学的出发日期是1930年9月12日,而他得知发放留学经费确切消息的时间,应该是1930年8月28日,因为正是这天,河北省教育厅在《世界日报》上刊发了给留学生的信函,告知他们领取川装、学费,可以马上出国留学。冯至从8月28日得知可以出国留学,到9月12日整装出发,中间不到半月时间,这也进一步说明冯至等人留学得以成行,与河北省教育厅留学经费的最终到位,是密切相关的。
由河北省教育厅给留学生的信函,可看出冯至等人办理出国护照的机关是准天津特别市公安局。而据冯至夫人姚可昆回忆,出国办理签证也要到天津的德国领事馆办理。[19]
以上为北平《世界日报》刊登的与冯至等人出国留学有关的五则报道。这五则报道,不但对冯至研究有重要意义,对研究中国现代留学教育史,对研究现代作家沈尹默、赵元任、陈衡哲等,皆具重要史料价值。
[1]《冯至年谱》,见《冯至全集》第12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33—635页。
[2]参见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北省志》第76卷《教育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672页。
[3]参见刘国铭主编《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上册),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776页。
[4]参见《本校第一次毕业典礼》,《南开周刊》1923年第68期,见王文俊等选编《南开大学校史资料选(1919—1949)》,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0页。
[5]参见程志《京腔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41页。
[6]参见王恒礼、王子贤、李仲均编《中国地质人名录》,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页。
[7]据冯至夫人姚可昆记述:“那是1930年9月12日的晚间,冯至与清华大学教授吴宓、清华大学高材毕业生陶燠民、河北省公费留学生王庆昌结伴登上开往哈尔滨的火车,将经过西伯利亚去欧洲。”见姚可昆《我与冯至》,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页。
[8]参见《河南当代人物辞典》,河南当代人物辞典编辑委员会2006年版,第394页。
[9]参见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史料选稿第二卷(下)》,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84页。
[10]参见王乃庄、王德树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物辞典(1949—1989)》,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553页。
[11]参见王杰《中国斐陶斐励学会史略》,见王杰编著《学府探赜:中国近代大学初创之史实考源》,天津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71页。
[12]魏寿昆:《奋斗人生》,见张涤生等《共和国院士回忆录(二)》,东方出版中心2012年版,第187页。
[13]参见赵慧芝《陈衡哲年表》,见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编《任鸿隽陈衡哲家书》,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41页。
[14]参见杨同生《陈衡哲年谱》,《中国文学研究》1991年第3期。
[15]参见《沈尹默年表》,见陈孝全、周绍曾《胡适、刘半农、刘大白、沈尹默诗歌欣赏》,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76页。
[16]参见舒新城编著《近代中国留学史·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104页。
[17]参见刘国铭主编《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上册),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599页。
[18]周良沛:《冯至评传》,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第294页。
[19]参见姚可昆《我与冯至》,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