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灾害书写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中国是一个灾害众多、受害深重的国家,古代文学作品中呈现了各种各样的灾害场景,描写了灾民的苦难生活,也展示出各种各样的赈灾与防灾举措,体现出可贵的民族精神品质。研究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灾害书写,对总结抗灾救灾经验、建构当代精神文明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一 选题意义

当下世界正处于各种灾害的高发期,人们对灾害尤为关注。生态文艺学的发展促使人们更加注意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诗歌创作呈现井喷之势,专业作家与社会人士都在写诗,引起了人们对灾害文学的重视。但是,学界对灾害文学的研究却相当薄弱。

中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是一个灾害多发国,每半年便发生一次灾害,灾害种类多,受灾面积广,危害严重,一部二十四史几乎可称是中华民族抗灾史。灾害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有重要影响,对文学也影响深刻。大量作家积极上书反映灾情,为百姓呼吁,亲身参加抗灾活动,用作品书写灾害。中国文学史在一定意义上可说是灾害记录史,各种体裁的作品,举凡诗、词、曲、赋、小说、歌谣、戏曲、散文等都有灾害书写。早在神话中,便叙写天灾,如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呈现灾害景象,讴歌抗灾英雄。以后历代文学中都不乏对灾害的书写,直到现当代依然如此。书写极端条件下的自然灾害的恐怖场景、人们困苦的生存状态与痛苦无望的心态,展示丰富多彩的抗灾与救灾手段,是古代文学中的一枝奇葩,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与其他多方面价值。这类作品数量不菲,风貌独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本书能够拓展古代文学及灾害学的研究视野,找到新的学术增长点,对深化这两个学科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本书还有以下价值:首先,是建立中国灾害文学的基础与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为生态文艺学提供可贵资源。其次,挖掘古代灾荒文学中包含的防灾、救灾、赈灾、抗灾经验及教训,对我们今天的灾荒救治与预防具有借鉴意义。最后,深刻挖掘古代文学灾害书写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对于当代精神文明建构有积极意义。

二 研究现状

在灾害文学研究中,呈现古今不均衡之势。现当代文学走在了前头。张堂会《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现代文学书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及《自然灾害与当代文学书写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分别研究现代文学灾害书写和当代文学灾害书写。周惠《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灾害书写》(入选2012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具体分析了20世纪中国文学当中灾害书写的一般形态。此外,还有不少对汶川地震诗歌等灾害书写研究的论文。相比较而言,作为灾害文学重镇的古代文学这座宝库却并未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

古代文学灾害书写研究相当薄弱,研究论文数量不多,而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一些特定的作家作品中,如《诗经》,以及唐宋重点作家如杜甫、白居易、梅尧臣、苏轼,明清小说等。研究《诗经》灾害书写的有李福、崔亚虹《田祖有神,秉畀炎火——〈诗经〉中的灾荒描写与抗灾精神》(《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王焕然《试论〈诗经〉的灾荒书写》(《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孟凡港《歌声中的苦难记忆——〈诗经〉中的自然灾害记载》(《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第2期)等。研究唐代灾害文学写作的,集中在对白居易的研究上,如吴夏平《白居易的灾害诗》(《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第3期)、马言《试论白居易灾害诗的史学价值》[《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此外,刘艺《杜甫天灾诗探微》(《杜甫研究学刊》2013年第1期)研究杜甫灾害诗。研究宋代灾害文学的,有李铁松等《两宋时期自然灾害的文学记述与地理分布规律》(《自然灾害学报》2010年第1期)、李朝军《论梅尧臣的自然灾害题材诗赋》[《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王菽梅《试论王禹偁的灾害诗》[《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王焕然《苏轼与灾荒》[《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及《宋代辞赋的灾害书写》[《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等。对清代灾害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与诗歌。小说方面的研究,有刘卫英《〈柳秀才〉与柳御蝗灾象征溯源》(《蒲松龄研究》2003年第3期)及《明清灾害叙事中匿灾事象的文学言说机制》(《东疆学刊》2013年第1期),王立《〈聊斋志异〉灾荒瘟疫描写的印度渊源及文化意义》[《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佛经翻译文学与〈聊斋志异〉中的瘟疫与灾害母题》[《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与刘卫英合写的《明清雹灾与雹神崇拜的民俗叙事》(《晋阳学刊》2011年第5期)及《清代火山地震叙事的文学言说》(《晋阳学刊》2013年第1期),此外还有莎日娜《灾荒与战乱——试论明清之际章回小说的时代主题》[《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王焕然《明清小说的灾荒书写》(《明清小说研究》2017年第2期)等。研究清代诗歌灾害书写的,有李文海《晚清诗歌中的灾荒描写》(《清史研究》1992年第4期)、张堂会《天灾与人祸——从诗歌看清代的自然灾害及其救济》(《兰州学刊》2011年第5期)等。祈雨题材研究论文较多,如杨晓蔼和肖玉霞《宋代祈谢雨文的文体类别及其所映现的仪式意涵》[《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王政《元剧中的祈雨古俗略考》(《中国戏剧》2007年第12期)、王焕然《〈清诗铎〉祈雨术初探》(《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3期)等。此外,王秀臣《灾难视野中的文学回响——先秦灾难的文学表现及其意义》[《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魏宏灿《建安时期的天灾对建安文学的影响》[《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也都分段研究灾害文学。

近几年,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灾害文学的不少,如贵州师范大学的2014年宋丹丹《汉魏六朝灾害赋研究》、2014年高雪艳《宋代自然灾害赋研究》、2017年束洁《唐代自然灾害题材诗歌整理与研究》、2017年李为《先秦诸子灾害书写的文献整理与研究》等论文,2013年西北师范大学肖玉霞《宋代祈雨文研究》、2014年西北师范大学宋昀其《苏轼祈禳诗文研究》、2014年安徽大学李文娟《东汉灾害文学研究》、2014年鲁东大学孙从从《魏晋南北朝灾害文学研究》、2014年上海师范大学周玉琳《祈雨习俗与唐五代文学》、2015年陕西理工学院李伟《先秦文学中的灾害书写研究》、2017年哈尔滨师范大学国云昕《汉魏之际灾难文学论》、2017年西北大学栾玉博《唐代旱灾诗研究》等,或分阶段,或分文体,或分题材加以论述。

李朝军《宋代灾害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的出版,填补了古代灾害文学研究没有专著的空白,对古代灾害文学研究有重大意义。全书以近37万字的篇幅,分10章对两宋文、诗、赋、词等不同文体加以论述,对体量大的诗歌,又从灾害种类角度分为水灾诗、旱灾诗、蝗灾诗、疾疫诗、火灾诗、地震风雹及其他灾害诗等。对于灾害题材创作的文学意义、社会功能、创作动机及其相关创作规律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总体而言,学界对大多数朝代、大多数作家和作品的灾害书写研究是不充分甚至缺失的。《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现代文学书写》虽设“中国文学自然灾害书写传统”一节,对古代文学灾害书写加以宏观把握,但论述过于简略。人们对于古代文学的灾害书写研究,缺乏全面深入的观照。微观的研究亦显数量不够,取点过少,研究范围过窄,深度不够,大量的作家、作品及灾害中的众多问题都没有得到充分讨论。

三 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

本书研究古代文学的灾害书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灾害的界定及古代文学灾害书写轨迹、灾害图景的呈现、灾害的应对之道、灾害书写的艺术特征、灾害书写体现的民族精神。

(一)本书主要研究自然灾害,不研究人为灾害,具体而言是天灾,而非人祸,如战争、放火等不在研究范围之内。

中国古代文学灾害书写历史悠久,有了文学,便有了灾害书写。上古神话中便有对水灾、旱灾等灾害的书写。《诗经》中有描写旱灾、地震、水灾、蝗灾的。汉赋、汉代诏书及《瓠子歌》等诗歌中,有对旱灾、水灾等的书写。魏晋南北朝诗歌及赋、志怪小说中,不乏对灾害的书写。唐朝不少著名作家如高适、杜甫、韩愈、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等人的诗歌中述及旱灾、水灾及百姓的苦难生活。不少散文为求神免灾而作。宋朝有6000首诗歌广泛述及水灾、旱灾、蝗灾及其他灾害,书写灾害的作家人数更多。宋词中涉及灾害的有百首。宋朝祈雨、祈晴等的文章非常多。元杂剧《包待制陈州粜米》以赈济百姓为中心情节。《窦娥冤》中的三桩誓愿两桩为奇灾。《琵琶记》中最动人的情节便是赵贞女灾荒年间自餍糟糠。刘时中《端正好·上高监司》写灾荒年间百姓的悲惨生活。元代一些诗歌中写到灾害。明代诗歌中写旱灾、雨灾的不少。冯惟敏的散曲中写到旱灾、水灾及庄稼歉收。明代小说《于谦全传》《西游记》《醒世姻缘传》《三国演义》《梼杌闲评》都有关于灾情及救灾的描写。清代写灾害的作品数量激增,《清诗铎》中有大量灾害诗。《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儿女英雄传》《老残游记》《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有丰富的灾情展示、灾荒中人祸的揭露及救灾、治灾的情节。

(二)灾害图景呈现。古代文学中,书写较多的灾害是旱灾、水灾、蝗灾、地震及其他气象灾害。旱灾是众灾之首。水资源缺乏导致粮食减产,植物枯萎,使包括人在内的各种生物生存困难。它持续时间长,造成的危害最大。水灾的次数仅少于旱灾,它冲走了人们的田地、房屋、庄稼,其持续时间不长,危害却不容小觑。蝗灾可以让庄稼在极短时间内化为乌有。地震的到来让人猝不及防,它夺去人的生命,让家园变为瓦砾。

(三)灾民悲惨生活书写。灾荒期间,物资稀少,物价高涨。灾民缺衣少食,树叶、树皮、树根、野果、野草、野菜、草根、草籽甚至有毒的野草都成为他们的食物,糠、稗子、秸秆、干草、麦苗也用来充饥。观音土吃了不消化,夺去人的生命。更令人发指的是,还有同类相食者。灾民为了得到钱买点食物,渡过灾荒,卖掉一切可卖的东西,诸如土地、牛、生产工具等。有的人卖掉妻子,有的父母卖掉儿女。卖儿女者,不能简单斥之为没人性。其实,卖掉儿女得不了几个钱。很多父母这么做,不过是不愿看到一家人一起饿死罢了,更多的是为孩子着想。也有父母把孩子抛弃者。即使用了一切办法,还是有不少人在灾荒中饿死或病死。一些灾民为了活下来,不惜铤而走险,选择了抢米抢粮甚至走上强盗之路,这样能延缓死亡,或许能保住性命。

灾荒产生大量流民。他们离开故土,无衣无食,无依无靠,贫病交加。流民想要活下去,只能靠官府救济与乞讨。很多地方官员为了一地利益,往往出台各种政策,限制灾民流动。许多流民不得已,只能走上为非作歹、违法乱纪之路,他们或抢粮食,或向居民索要物品。

(四)救灾之术。中国古代救灾方法主要有三种,即巫术救灾、人力救灾和仁政救灾。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面对灾害,无能为力,更多是把希望寄托在神的身上,他们向各种神灵祈祷,希望神能可怜百姓,为他们消灾除难。旱灾持续时间长,给人们巫术消灾提供了条件。人们采用暴巫、打旱魃、鞭石、禁屠、舞龙等各种巫术祈求降雨。但人们也没有坐等神灵来救,他们想方设法抗击灾害,通过踏水车来抗水旱,通过堵塞决口来抵抗水灾。人们在抗击蝗灾的过程中,采用掘蝻种、捕蝗子、火攻、土埋等手段来对付蝗虫,还想到用鸭等禽鸟捕蝗虫的方法。古代人们认为灾害是对人不良行为的惩罚和警告,如人能悔过认错,弃恶从善,灾害便会消除,最有效的办法是行仁政。天子一统天下,他要为天下的灾害负责。不少作品记录了皇帝采用的各种仁政,诸如节俭、减刑、整顿吏治等。官员也要为治地所出现的灾害负责,他们要反省治理的过失,积极补救。官员的德政甚至可使蝗虫虽然到来却不为灾的奇事出现。

(五)赈灾举措。赈灾可分为官方赈灾与民间赈灾两种,官为主,民为辅,二者可互为补充。官方赈济可分为移粟(将非灾区粮食运到灾区来)、平粜(官方平抑粮价,丰年高价籴粮,荒年低价粜粮)、减轻赋税、赈济百姓粮食、赈粥、赈钱、以工代赈(灾年修水利或其他工程给灾民工钱)。作品中也提到赈济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许多粮食被基层官员侵吞。他们假造名册,用大斗进粮、小斗出粮盘剥灾民。他们在账目上作假,在米中掺杂异物,放粮时管理不善导致踩踏等一些意外事件发生。赈粥中亦存在不少问题,一些胥吏在粥中掺杂麸糠甚至石灰,使灾民身体受到极大伤害。他们向灾民索贿,无钱者不能得到粥。粥厂的布置不合理,许多人奔波在路上,甚至有死于路上者。粥厂存在管理不善、分配不均的问题。粥厂提供的粥不能满足灾民需要。民间救济的主体是官员、商人、绅士。不少官员拿出自己的俸禄救济百姓,农村不少绅士与富人救济乡邻。商人拿出一部分钱来赈灾。为了鼓励人们赈济,官方多采取奖励措施,或给奖金,或给官职,或免赋税,或立牌坊,等等。但一些人为富不仁,见死不救,也遭到人们的普遍批评。

(六)防灾之道。与其事后救灾,不如事先防灾,这样花钱少,损失小。防灾主要有农业防灾与水利。中国历来重视农业生产,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官府鼓励百姓垦荒,增加粮食收入。一些人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少种粮食而多种其他经济作物实属眼光短浅。要想灾时不因缺粮成荒,丰富的粮食储备是必需的,人们普遍赞同积极兴建粮仓的举动,批评侵吞粮仓粮食的行为。多种一些抗灾作物是荒年增加粮食收入的必要措施。

兴修水利是防治水灾、旱灾的重要举措。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工程可以储水、放水,减轻水旱灾害。它可以灌溉田地,增加土壤肥力,增加粮食产量,繁荣一地经济。相反,不修水利则带来众多灾害。人们为了经济利益在河中种植一些经济作物而阻碍了河道畅通,造成水灾增多。而过度垦田又阻挡了洪水的排泄,占用了蓄水空间,使水旱灾害明显增多。治理江河本是利民之举,但有的官员想法侵占这笔款项,造成很多豆腐渣工程。黄河治理可以说是历代政府都要面对的难题。尤其是明清以来,朝廷为了保漕运,采用以黄济运、以淮敌运的策略,不但增加了黄河水灾,也增加了淮河和洪泽湖流域的水灾,使这一带成为有名的灾区。兴修水利的主要承担者是百姓,他们不但要出钱出力,还要受到体罚,不分昼夜地干活,吃不饱、穿不暖,有的人甚至死于工地。

(七)古代文学灾害书写的独特风格。灾害书写充满高度现实主义精神,许多作品都用精准的数字来说话,一些诗句可与现实状况相对照。一些诗歌可以证史,具有“流民图”一样真实感人的效果。这些作品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作者表达出对灾民的深切关注之情,为灾民疾苦而呼吁,为不能救济灾民而感到羞愧,更强烈地批判了那些发灾难财者。古代文学书写灾害时,还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巧妙融合。写灾害的可怕场景时,作者往往用浪漫主义,极力渲染灾害巨大的破坏力和人们的无助;而写灾民遭遇的苦难时,作者又用现实主义手法,力求客观而真实地写出他们的悲惨处境以及同灾害的抗争的艰辛。古代文学诸多文体,如诗、词、曲、赋、小说、戏曲、散文、歌谣等都不乏对灾害的呈现。

(八)古代灾害文学蕴含的丰富的民族精神。诸如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意识,不畏艰险、顽强抗争的精神,乐善好施的精神,舍生取义、舍己救人的精神,大爱无疆、己饥己溺的精神,敢于担当的精神,在作品中均有生动体现。

四 研究方法

1.多学科相结合。灾害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灾害的预防、救治牵涉众多的部门。灾害本属自然科学,其发生对社会乃至自然界万物的影响都是深刻而巨大的,要研究文学中的灾害,需要联系多门学科,采用文学与灾害学、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民俗学、气象学、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农学、医学、水利等学科相结合的方法。比如灾害发生时,常有减刑之举,这需要与法律制度相结合加以考察。古人对灾害的发生原理认识不清,认为是神仙鬼怪在主管灾害,所以常用巫术消除灾害,这需要更多地联系宗教学来考察。本书注意运用灾害学与历史学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古代文学灾害书写进行全面、系统把握,论述书写灾害的广度与深度,探讨其艺术特征及发展规律。

2.统计学的方法。讨论灾害发生频率、危害程度、作家书写灾害的作品数量、种类,这些都需利用具体数字加以说明。比如清朝光绪年间的丁戊奇荒,灾害波及华北五省,造成一千多万人饿死,另有两千多万灾民逃荒到外地,不用数字不足以言灾害之惨烈。用统计学的方法,更能凸显灾害在古代中国的发生次数之多、危害之大,更能看出古代文学灾害书写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