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来中国新诗的发展(1978—201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行进中的思索

在十年前一本描述30年来中国新诗发展的书中,笔者曾自信满满、煞有介事地谈及了“当代的‘构想’”,进而从20世纪文学视野、文学创作方法等角度,将1978年以来的中国新诗称为“中国当代新诗”。如今回想起来,当时“现代文学60年”的提法、部分学者关于现代文学史分期的思路与想法,肯定对笔者产生了影响[9]。但在十年之后,笔者却不敢轻易做这样简单的结论与判断。如今的谨慎甚至胆怯倒不是怕受到他者的批判,主要是担心贻误读者尤其是初入此行的青年学子。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代文学已有70年的历史,远远超过现代文学30年,但在具体场合中,当代文学的起点与跨度并未受到来自学术研究本身的挑战,这一切似乎都在说明:在不断行进的历史中确定“当代”,不仅是个实践的问题、方法的问题,而且其强有力的依据必须由历史本身提供。

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当代”的问题不能进行深入的思考。从上文所述的因具体历史过短而以创作方法为依据得出的“现代文学60年”,和进入21世纪之后,一直有学者以20世纪文学视野涵盖现当代。传统意义上的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分期确实越来越呈现出某种问题,而一旦持有这样的思路后,我们又总能从创作方法、网络时代等角度找到某种依据。是以,至少从目前来看,单一化的结论恐怕仍会顾此失彼、难以让绝大多数人信服。

也许,在几十年直至百年之后,回过头来再看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今日处于纠葛状态的“现代”“当代”都已不再是什么问题,但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现代”特别是“当代”的魅力就在于此——没有批评意义上的“当代”,就不存在“当代”的历史,在持续行进的过程中,从来就不存在确切意义上的“当代”!由此回望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历史,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一直有两个“现代”,一个是传统的、30年跨度的“现代”;另一个是现代化意义上的“现代”,在使用后者时将其下限时间算到目前为止也完全可以说得通。同样地,已经有两个“当代”,一个是传统的、70余载跨度的“当代”;另一个是不断行走的和“现代化”同一意义的“当代”,后者与传统意义上的“当代”存在时间上的张力。在此前提下,对“现代”尤其是“当代”的言说,就有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界定方式。至于在具体言说时究竟采取哪一种说法,就成为一个个体的问题,而对于像本书所言的“40年来中国新诗的发展”,属于特定时段的文学研究,其完全可以因为时段的设定而仅就本身展开研究,从而避开更多文学史时间概念的“束缚”,并以自由、从容的方式为文学史诸问题研究提供些许经验。

在整体思考40年来中国新诗发展的轨迹之余,如果着眼于具体的“行进”,那么,40年来中国新诗的发展还包括诗人创作意义上的贯通以及阶段划分的问题。北岛、舒婷、杨炼、西川、王家新、欧阳江河、于坚、韩东、臧棣等的诗歌创作,均有贯穿两个甚至是三个年代的现象(当然也有那种一闪而过的诗人)。为此,40年间的许多诗人究竟具体从属于哪个年代,主要应当看其哪个年代的创作影响最大。当然,以文字来描述这种现象,许多诗人的创作可能会复杂许多。正如一个诗人的代表作写作时间和发表时间可能存在一定时间差一样,而当代诗人似乎又有反复修改自己作品及其写作时间的偏好,所以完全精准描述一些跨年代诗人创作本身就是一个很难两全的课题。本书在遇到这一现象时,一般采取置于某个年代集中言说的方式,这当然会在某些文字中“涨破”相应的阶段,但似乎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40年了,我们要说的话肯定还有许多……


[1] 关于“新时期文学”概念的生成,本书主要参考了丁帆、朱丽丽撰写的《新时期文学》一文,后收入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159页。

[2] 比如,在由丁帆、朱丽丽撰写的《新时期文学》一文中,作者在列举几种具体的看法之后,曾指出:“但达成共识的是,正是在1978年前后,当代文学空间发生了某种意义重大的变动,从而带动了整个文学格局和文学内质的转变。”见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3—154页。结合这一论述,将“新时期文学”诞生定位于1978年无疑具有相应的合理性。当然,就新诗而言,将1978年作为“40年以来中国新诗”的起点进而成为一个分期概念,还有更为复杂的原因。

[3] [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修订版),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李哲明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06、308页。

[4] [美]阿里夫·德里克:《后革命氛围》,王宁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3—84页。

[5] 任剑涛:《后革命时代的公共政治文化》“前言”:“后革命与公共文化的兴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6] 南帆:《后革命的转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

[7]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诗刊》1981年第3期。

[8] 唐晓渡:《唐晓渡诗学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1—32页。其具体写作时间见文末。

[9] 见张立群《阐释的笔记:30年来中国新诗的发展(1978—2010)》“引论”,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