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野下中日梦记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梦的预兆作用

在古代人眼中,梦为典型的预兆。此即所谓的“预兆梦”。占梦就是从梦的预兆作用中延伸出来的一种活动。因为有时梦并不会直接告诉梦者梦像具体预兆着什么,为了知道梦中的事项所预示的含义或凶吉祸福,古代人想出了占梦和卜梦等一系列的解梦活动。《汉书·艺文志》中甚至有记载,“众占非一,而梦为大”[37],即与“占龟”[38]“易占”[39]等占卜方式相比,“梦占”是最重要的。出于对梦的预兆作用的绝对信任,中国周代设置了占梦官,占问政事吉凶。据《左传》记载,春秋时代的诸侯们在战事和祭祀前也会占梦。那么,梦在佛教与道教中承担了怎样的预兆作用呢?

一 道教中梦的预兆作用

隋代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是《黄帝内经》的注释书。其中所载“人有吉凶,先见于梦,此为征梦也”[40],说的就是梦的预兆作用。但是,查阅道教典籍可知,与下面将要论述到的佛教“预兆梦”相比,道教并没有那么大力宣扬梦在道教发展中的预兆作用。正如朱展炎所说:“道教典籍对于梦之吉凶的二分,从理论的细致角度而言,则略显粗糙。”[41]或许是因为理论体系建构上的欠缺,道教中和道教本身相关的“预兆梦”事例有限。而且,此类梦不见于道经,多见于梦书以及和道教有关的占辞中。道教中的“预兆梦”反而在预兆疾病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首先,和道教本身有关的“预兆梦”。一般说来,梦见道教诸神仙等都是吉梦。与之相对,梦见损毁道教仙人或者典籍等为凶梦。《梦林玄解》[42]中记有吉梦和凶梦的例子。

梦见太上者,尘凡欲隔,仙骨将成。贵宦高迁,文人进业,常人得遇。

梦见老仙、真人、仙众者,吉昌。

梦遇仙者,主有喜庆之事。功名显贵,财利丰亨。修道之人,功成丹熟矣。

梦见道流,主亨吉。

梦仙圣来家。主事毕吉利。男妇福德,至老幼倍康泰,文人吉星高照,道人飞升,讼者有解,病人不祥。

梦新装仙像。主佳音相继,好事来临。

梦毁侮诸像,凶。

梦仙佛嗔怒。大凶至。[43]

有意思的是,虽然道教在理论层面和典籍方面都欠缺和其本身有关的“预兆梦”,却有很多辟除恶梦的道经。总体而言,道教典籍关于恶梦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法、祝咒治疗法和存神思过法”等三种方式[44]。《太素真人教始学者辟恶梦法》指出外游的灵魂被邪物侵犯和尸虫等会让人产生恶梦。“尸虫致梦”是道教所特有的梦因说。这种梦说根植于道教的“三尸”信仰。据张君房的《云笈七签》记载,人身中有三尸虫,“上尸名彭倨,好宝物;中尸名彭质,好五味;下尸名彭矫,好色欲”[45]。“三尸”即代表人所具有的三种“恶欲”,分别为私欲、食欲和性欲。道教认为,“三尸”藏匿于人体,作祟于人体脏腑和神魂,使人意乱情迷而致恶梦。对于这种恶梦的消除方法,《太素真人教始学者辟恶梦法》写道:“若梦觉,便起坐,以左手第二指,捻人中三七过,啄齿三七通,而微祝曰:“……”毕,又卧,必获善应,向造为恶梦之炁,则受闭于三关之下也。”[46]即按摩身体相关部位和念咒可消除恶梦。针对尸虫所致恶梦,《云笈七签》第八十二卷也提出了种种治疗方案,分别有“庚申夜祝尸虫法”“用甲子日除三尸法”“祝去伏尸方”等等十八种方法。其中,除了上述念咒法之外,还有药物治疗的方法。“贯众五分,白藜庐十二分,蜀漆三分,芜荑五分,石蠡五分,厚朴三分,狼牙子四分,雷丸六分,以九味物焚令黄合筛之,炼蜜丸如梧桐子大,以粉浆服五丸,日三服之,渐加至十丸,十二日症聚下。”[47]此外,如下文将要提到的《洞真太上八素真经占候入定妙诀》,它将九种梦像和身体器官联系在一起,提出眼有疾则“急存眼神”、耳有疾则“急存耳神”、心有疾则“急思心神”,最后“首谢罪愆,则无患矣”[48]。这种方法便是所谓的“存神思过法”。从上述辟恶梦法来看,它们主要针对的是个人身体健康状况,无关道教的存亡兴衰。

这些辟除恶梦的方法和道教中将梦作为疾病的前兆的认识是一脉相承的。道经中有很多关于后者的论述。《黄帝内经》灵枢篇论述了梦境和疾病的对应关系。对于黄帝的发问,岐伯从邪气侵入心则会梦见烟火充满山丘讲起,共讲述了十五个邪气入侵会引发的梦境[49]。岐伯总结道:凡是上面所提到的因为正气不足和外邪的入侵所引发的疾病,均可通过梦境知道其症结,用针刺补法可治愈之。可见,在该经中梦是人体的内脏和外部器官患病的一种前兆。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中继承了《黄帝内经》的说法,论证了梦境和五脏之间的关系。此外,《洞真太上八素真经占候入定妙诀》从眼鼻口等五官出发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其思想前提也是梦为疾病的先兆[50]。上述认识和道教的属性有很大的关系。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它以“古代宗教和民间巫术”“神仙传说和方士方术”“儒学与阴阳五行思想”和“古代医学与体育卫生知识”等为根源而产生[51]。中国古代医学中很早就强调人体五脏功能与梦的关系。而且,中国古代人体器官说从一开始就是和阴阳五行说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中医学认为:“人体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与世界上一切物质一样,都是由阴阳二气构成的。阴阳二气的多少、盛衰,直接影响着人体五脏的活动,并进而影响着梦的生成及其特点。”[52]道教对梦与身体关系的认识明显受到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影响。

据上可知,道教中的“预兆梦”和道教本身(如道教的发展存亡等)关系并不大,其主要是健康状况出现问题的前兆。和这种观念一脉相承,道教中出现了众多的辟除恶梦的典籍。而辟除恶梦的目的自然也是为了保持健康的身体。这与佛教中的“预兆梦”有很大的不同。

二 佛教中梦的预兆作用

原始佛典中有很多关于“预兆梦”的论述。《大毘婆沙论》第三七卷中的“当有”就是有预兆作用的梦。所谓“当有”即当有吉相事或者不吉相事发生时,梦会提前在睡眠中给予预兆[53]。《大智度论》中将其表述为“天与梦欲令知未来事”[54]。《弥兰王问经》中所说的“以梦为先兆者(见梦)”[55]也是论述了梦的预兆作用。佛经中也有很多“预兆梦”的例子。讲述释迦过去世时各种事迹的大乘经典《过去现在因果经》所记录的佛于过去世身份尚为善慧仙人时所做的五个奇梦就是预兆性的。在遥远的过去,善慧仙人为求智慧,进行各种修行。一日,仙人于山中做五个神奇梦境:一是自己身浮大海,二是头枕须弥山,三是海中一切众生投其身内,四是一手托日,五是一手托月。仙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去找普光如来解梦。普光如来告诉仙人:“此梦因缘,是汝将来成佛之相。”[56]释迦的前身善慧仙人所做的这五个梦成为预示释迦将来能成佛的征兆。那么,佛教中是如何划分梦境内容所预兆的善恶的呢?

梦中所预兆的内容总体可分为吉、凶两大类。一般说来,梦见佛菩萨或者佛经等为吉梦。《佛说出生菩提心经》中便记有四种,分别为:莲花、伞盖、月轮和佛像。这四种吉相还被分为了两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梦见“莲花、伞盖、月轮”。梦见这三种东西表示能获福、消罪、得解脱。第二个层次是梦见“佛形像”,各种瑞相具足庄严己身的情况。梦见它则为能成佛之相。这些意象之所以是吉相,和它们本身的属性密不可分[57]。凶梦的话,诸如不拜佛菩萨僧人、毁佛像、不布施等都属此列。同时,预兆末法的更是凶梦。《阿难七梦经》记述了释迦牟尼佛弟子阿难所做的七个梦。阿难向释迦询问七个梦的寓意。释迦解释说这七个梦预言了佛教未来的命运。除了第五个梦外,其他都预示着佛法未来会遭到毁灭。尤其是第七个梦,“后见身中虫出,然后食之”,预示着末法时期佛法衰退,佛弟子堕落,不依佛法、违背戒律、贪名求利、自毁佛法。

和道教一样,佛教也有梦为身体疾病预兆的说法。《大毘婆沙论》中有“五由诸病,谓若诸大不调适时便随所增梦见彼类”[58]的说法。这里的“诸大不调”和《善见律毗婆沙》中的“四大不和”同义。《善见律毗婆沙》中记载道:“四大不和梦者,眠时梦见山崩,或飞腾虚空,或见虎狼狮子贼逐。”[59]所谓“四大不和”即佛教所认为的构成人体四大要素的地、水、火、风之间不协调。病是梦的成因。反之,由梦境可以推断身体状况。唐朝时编撰的类书《法苑珠林》继续援引了《善见律毗婆沙》中的说法[60]。《大智度论》中也有梦和疾病关系的论述。“若身中不调,若热气多则梦见火见黄见赤,若冷气多则多见水见白,若风气多则多见飞见黑。”[61]和道教不同,佛教中将梦视为疾病的认识来源于古印度的医学观,特别是关于气脉的论点。即使如此,二者也算是殊途同归。

无论在道教还是佛教中,梦都具有预兆之功能。但是,在具体的演绎过程中,两者却产生了很大的差别。首先,道教中没有专门论述“预兆梦”的道经,而佛教中有,甚至有很多以梦为主题的梦经[62]。其次,道教中的“预兆梦”主要和身体状况有关,而佛教中的梦则主要和佛教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最后,道教中有众多辟除恶梦的典籍,佛教则不然。作为宗教中的梦,其预兆的内容本应该和宗教本身密切相关。为什么道教没有在梦的宗教预兆方面多加演绎,而是将重点放在了身体健康方面,并有大量的专门辟除恶梦的典籍呢?

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还要归结于道教与佛教对“神”与“形”的不同认识。“形神统一”是道家生命观的核心。道教中,“神”与“形”是相互依存的。庄子很早就提出了“形为神舍”的观点,并提出“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63],以形神统一为基础,提出清静无为可长生。陶弘景也曾提出,“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64]。形神相依则为生,相离则为死。而道教的终极目标是成仙,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长生不老。他们提出,“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65]、“夫禀气含灵,唯人为贵。人所贵者,盖贵为生”[66],主张“要当重生,生为第一”[67]。因为死是生命的终结,而道教恰恰拒绝死亡。所以,形体健康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他们服药炼形,身心兼修,目的之一是努力维护神之舍。佛教教义的根本是缘起论。释迦从缘起论出发,指出生命的各个要素也都是因缘和合。它们依它而起、依它而灭,自性本空。这便是众所周知的“性空”。和这个概念同时还产生了“诸行无常”的观点。所谓“诸行无常”就是指世间万物瞬息万变,没有永恒不变的存在。为此,佛教主张“破除我执”,寻求解脱。非实有的肉体和生命便是佛教“破除我执”的重要对象之一。可以说,在对待肉体生命的态度上,道教和佛教理论上基本持完全相反的态度。后者寻求肉体生命的解脱,而前者力求肉体的永存。道教中的“预兆梦”基本上都和身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而且还涌现出了大量的专门论述辟除恶梦的典籍,盖是道教重“形”与重“生”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