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修辞学视域中的《人民文学》话语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论

《人民文学》是一份由中国作家协会创办、以发表文学创作为主的全国性文学月刊。1949年10月25日创刊,1966年5、6月间停刊,1976年1月20日复刊,1999年有较大改版,出版至今。

《人民文学》承担着构建“人民文学”的民族使命,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流变中得风气之先,领风骚于前,成为文艺思潮的先导。它的风貌展现了中国人的生命方式,也揭示了当代人丰富的审美经验和精神世界。

《人民文学》今年74周岁了,对它的研究也有37年了。它的生命永远新鲜灵动,光彩照人。对它的阅读和研究常谈常新,韵味喜人。我们认识到它的有限性与无限性、对它产生了亲切感与陌生感,内心升腾起更多的崇高感和使命感。

如何阅读和研究《人民文学》?《人民文学》,“人民”的文学,它汇聚了不同阶段不同文类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反映了中国当代作家追寻精神世界过程中的困惑与欲求,在文学史和期刊史上保留了富有民族性和人民性的集体记忆。

钱理群在谈及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价值时说,建议读者紧紧抓住文学的三大要素:“心灵”“语言(形式)”“审美感悟与经验”,可这样逐步推进:

阅读就是打破时空界限,与作者“对话”:首先要把自己“烧进去”,取得精神的共鸣;又要“跳出来”,作出独立的判断与思考,并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对文学的兴趣甚至迷恋,提升自己对语言、形式的敏感力、审美力,创造力,成为“文学中人”:文学的阅读、学习与研究,最终要落实为人(自身)的精神境界和生命质量的提升。[1]

研究《人民文学》,就要与《人民文学》对话。研究者把自己“烧进去”与“跳出来”的过程,也是自身文学境界和幸福感提升的过程。

导论部分将对本书研究范围、研究动态、理论资源和研究思路予以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