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政治学、大战略与海洋转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Ⅰ部分 地理政治学的理论框架

第一章 地理政治学与现实主义理论

当代的地理政治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门类,其内部实际上存在两大主要分支:一是批判地理政治学(Critical Geopolitics);二是经典地理政治学(Classical Geopolitics)。这两大分支间的核心区别在于,前者侧重对那些体现权力政治逻辑的地理政治话语进行“文本解构”(text deconstruction)和“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进而揭示那些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地理政治话语背后隐含的权力关系;后者是将地理空间看成所有政治行为赖以发生的前提条件,其重点很大程度上是揭示历史上那些反复出现的国际政治行为的空间模式。[1]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地理政治学”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人们在日常的(国际)政治话语中经常会涉及的地理政治学,而所谓“批判地理政治学”实质上乃是广义的“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的一个重要分支。虽然“经典地理政治学”与“批判地理政治学”名义上都属于同一学科门类,但无论就思想内涵还是就具体形式而言,这两者实际上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种类型的思想体系。本书中提到的地理政治学都是指“经典地理政治学”。[2]

自诞生之日起,地理政治学虽然一直都被看成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阵营的一个重要分支,但当代国际关系学科中主流的现实主义理论话语中却几乎没有包含任何实质性的地理政治逻辑或地理政治分析。[3]这种彼此之间的相互脱节,无论对地理政治学还是对现实主义理论而言,其危害都是显而易见的。这种脱节不仅使当代现实主义理论丧失了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因此越来越缺少政策上的相关性,同时也使得地理政治学越来越被边缘化,从而有着逐渐地淡出国际政治研究的风险。二战后出现的地理政治学与现实主义理论的相互脱节,很大程度上乃是由两个人为因素造成的:一是地理政治学在战后普遍被认为与纳粹德国的侵略扩张有密切联系;二是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尤其是当代现实主义理论)的科学化转向。[4]早期的地理政治学主要是关注那些永恒的地理现实是如何迫使人类朝地理环境预先确定的方向前进的,因而这种研究有明显的决定论意味。但战后国际关系学科的科学化转向则是要排斥不可控的地理现实的影响,而这点则是将地理政治研究排斥在任何严肃的国际关系研究之外。

从严格意义上说,若要准确地把握地理政治学与现实主义理论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当代现实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确切定位,不可或缺的前提之一,就是系统地澄清和阐述地理政治学与现实主义理论的内在联系。这其中涉及的重大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造成二战后地理政治学与现实主义理论相互脱节的确切原因究竟是什么?二是地理政治学的现实主义内涵,即为什么地理政治学可以被看成当代现实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三是地理政治学分析框架与现实主义理论(尤其是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提供的分析框架相比,有哪些独具特色的分析特征?有关这三个问题的确切答案不仅涉及我们对地理政治学的认识,同时很大程度上也同样涉及对当代现实主义理论的认识。而后者的最典型代表,就是由肯尼斯·沃尔兹创立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沃尔兹曾经明确强调,理论并非对既定现实的描述,而是对新现实的创造,这种创造能够对我们观察到的无数现象进行简化、排序和解释。理论离现实越远,解释力就越强。所以,一个理论构建出“一种现实,但从来没有人能够说这就是现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