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凿齿文史合集校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汉晋春秋辑校注

凡例

1.《汉晋春秋》于唐以后散佚,清末始出现2个辑本:一为黟县辑佚大家汤球辑,由广雅书局刊刻,1936年商务印书馆再版,1938年收入王云五主编、商务印书馆发行的《丛书集成新编》;二为另一辑佚大家甘泉黄奭辑,1934年由江都朱氏刊刻于《黄奭逸书考》第八函第九十三册;还有所谓的王仁俊辑本,实际是只简单辑录了钟离意一条,收入《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现藏上海图书馆。当代学者乔治中以汤球辑本为底本,以黄奭辑本作补遗校注的《汉晋春秋》,收入其《众家编年体晋史》,1989年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黄尚明译注的《汉晋春秋》亦以汤球辑本为底本,与黄奭辑本对校和补遗,2011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2012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余鹏飞《校补〈汉晋春秋〉》,对汤球辑本予以少量校补。本次校注中分别以汤本、黄本、乔本、尚明本、余本称之。

2.本书采上述诸家之长,另行辑校并加简注,重点是将汤本、黄本、尚明本中原本不是《汉晋春秋》内容的《晋书·习凿齿传》《侧周鲁通诸葛论》《晋宜越魏继汉不应以魏后为三恪》从《汉晋春秋》中剔出,将《晋书·习凿齿传》置于附录,其余编入《习凿齿集》中。

3.凡前文已注解过的内容在后文中复见时一般不再注释。

4.校勘记所引各书引文主要参考现在通行版本与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的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引文出处采用《历史研究》的最新注释方式,如将“《三国志》卷六注”改为“《三国志》卷6注”,“《御览》卷四百八十”改为“《太平御览》卷480”。

6.〔〕内文字和条目大多为汤球辑佚时所加,少量非汤球所辑或其遗漏缺略者为笔者所补,均未一一注明。

7.本书校注的内容仍属于传统的“校正文字,解字注音,阐释典故,解析文意”范畴,依出现前后用阿拉伯数字标示。

8.括号中的纪年,公元前的纪年在阿拉伯数字前加前字,公元纪年则直接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9.刘备于益州所建政权本称汉或季汉,从未自称蜀、蜀汉。为照顾读者的习惯,本书大多仍以蜀汉相称。

①汤球(1804—1881),字伯玕,又字笏卿,安徽黟县人。清代最具代表性的辑佚书大家。《清史稿·文苑传》本传载其“少耽经史,从正燮、文台游,传其考据之学。通历算星纬,耻以艺名。尝辑郑康成逸书九种、刘熙《孟子注》、刘珍等《东观汉记》、皇甫谧《帝王考记》、谯周《古史考》《傅子》、伏侯《古今注》”。他无意科举,以孝、廉闻名乡里,以授徒著述为乐,穷其毕生之主要精力对23家晋史进行辑佚和校勘,在所辑佚的80余种书籍中,有70余种是关于晋书晋史的,成书有《晋书》卷九家、《晋纪》卷九家、《编年》卷五家。汤球治学严谨,其辑本均依经典考辨真伪,比较异同,不穿凿附会,以补晋史之阙。

②黄奭(1809—1853),《清史列传》卷69有传。江苏甘泉(今江苏扬州江都区)人,清代又一著名辑佚书大家。黄奭本名锡麟,字右原,官至刑部江西司行走、钦差委办兵部江北善后,父为嘉道年间扬州盐商黄至筠,字韵芬,又字个园,是一位著名的儒商,以其字命名的家宅是清末著名的私家园林。黄奭早年师从江藩,辑录各家《尔雅》古注为《尔雅古义》,此后十余年中,辑郑玄著作为《高密遗书》14种,唐以前280多种佚书为《汉学堂丛书》(又名《黄氏逸书考》),辑汉至六朝佚书为四类:《汉学堂经解》112种,《通纬》72种,《子史钩沉》84种,《通德堂经解》17种。著有《国朝汉学师承记》和《国朝宋学渊源记》等书。惜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