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序
民间文化,又被称为“民俗”“民俗文化”“民间传统”,其中绝大部分在今天也被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传承并享用的文化,是人类文化整体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适应人们现实生活的需求而形成,并随着这些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是富有强大生机和特殊艺术魅力的民众生活艺术。可以说,在人类创造的所有文化中,没有比民间文化更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世界的了。
20多年前,为推动民间文化研究,钟敬文先生曾带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的同人,主编过一套“中国民间文化探索丛书”。这套丛书主要由研究所的成员撰写,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2000年的两年间共出版了包括钟敬文《中国民间文学讲演集》、许钰《口承故事论》在内的7部专著。[1] 2002年钟先生去世后,该丛书继续有所扩展,迄今列入其中出版的还有陈岗龙的《蟒古思故事论》(2003年)和万建中的《民间文学的文本观照与理论视野》(2019年)。尽管每部著作所探讨的问题各不相同,所采用的方法也有所差异,但总体而言,该丛书反映了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中国民俗学界热切关心的理论问题以及较普遍采用的方法,特别是对“文本”和“历史”的关注和反思构成了丛书的核心,后来加入的两部著作则体现出语境、主体以及动态过程等新视角的影响。可以说,该丛书呈现了两个世纪之交的中国民俗学的前沿研究状貌,在民间文学和民俗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9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牵头承担了建设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文化遗产与文化传播”的任务。该项目的宗旨是依托北师大深厚的人文学科底蕴,统合校内外相关研究和教学力量,建设一个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一般简称为“非遗”)和区域文化为主体、以文旅融合和文化传播为特色的优势学科和新兴前沿交叉学科。同年12月,作为该项目的重要成果,北师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成立,在继承和发挥北师大以往的民俗学学科优势的基础上,为强化非遗研究、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搭建了一个新的国际化的交流合作平台。在高精尖学科建设经费的支持下,北师大非遗中心和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主编并出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丛书,首次较为全面地梳理、总结并展示了中国学界自21世纪以来在非遗理论与保护实践、口头传统、表演艺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以及社会仪式和节庆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就。此次推出的“民间文化新探书系”,是该高精尖学科建设的又一项重要成果。所以叫做“民间文化新探书系”,一方面是要借此向以钟老为首的北师大以及民俗学界的前辈们致敬,另一方面,也想以此展现国际国内民俗学界的一些新面貌。
简要地说,本书系有着如下的目标和特点:
第一,聚焦21世纪以来民间文学、民俗学以及相关学科领域取得的新成果。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巨大变化,新的民俗现象不断涌现,对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提出了诸多挑战,许多敏锐的民俗学同人对此不断予以积极回应,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有关当代大众流行文化、文化商品化、遗产旅游、互联网、数字技术以及新兴自媒体等对民俗的交互影响的探讨日益增多。另外,21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应对全球化、现代化和工业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以及世界各国对其多元文化遗产作为历史丰富性与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见证而日益高涨的保护需求,制订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使非遗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中国政府也迅速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法规政策,强调非遗保护对于传承和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文旅融合与国际交流等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与保护实践的快速发展相呼应,对非遗的研究和调查也成为民俗学等相关领域的热点话题。本书系将着力反映学界围绕这些新现象而展开探究的成果,以彰显民俗学与时俱进的研究取向,和民俗学者紧跟时代的脚步、关心并探察民众当下需求的“热心”和“热眼”,更充分突显民俗学作为“现在学”而非“过去学”的学科特点。
第二,展现经典民俗研究的新视角。民间文化大多有着较长时段的生命史,在人们的生活中世代相传,因此,不断以新视角探讨传统民俗和民间文学的特点和流变规律,既是民俗学界长期以来探索的重要内容,也是本书系所强调的一个重点。
第三,注重扎实的本土田野研究与开阔的国际视野。本书系的作者不局限于北师大,而是扩展至国内外民俗学及相关领域的学者。在研究方法和理论取向上,本书系既强调立足中国本土的问题意识和扎实、深入的田野研究,也注重开阔的国际学术视野和与国际前沿接轨的探索成果,以增进民俗学对当代社会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贡献,深化国内与国际民俗学界的学术交流。
第四,呈现更加丰富多样的研究内容和形式。与“中国民间文化探索丛书”有所不同,纳入本书系的著作不只限于研究专著,还包括田野研究报告、国外理论译介以及相关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口述史等。由于本高精尖学科建设的特点和需求,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以及北京非遗的田野调查和研究成果,尤其受到重视。
希望本书系能进一步展现民间文化的当代魅力和活泼生机,推动民俗学朝向当下的转向,从而为丰富和活跃当前国际国内的民俗学研究、促进学科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杨利慧
2022年7月16日于北京师范大学
[1] 这7部书分别是出版于1999年的钟敬文著《中国民间文学讲演集》,许钰著《口承故事论》,杨利慧著《女娲溯源:女娲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测》,赵世瑜著《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史论(1918-1937)》,董晓萍、[美]欧达伟(R.David Arkush)著《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以及2000年出版的萧放著《〈荆楚岁时记〉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念》,另外,199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德]艾伯华著、王燕生和周祖生翻译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一书也系该丛书之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