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大萨赞卡古城
大萨赞卡古城位于阿穆尔州结雅河流域谢雷舍沃区,距大萨赞卡村6千米。古城距结雅河口约110千米。古城坐落在距结雅河左岸40米处的小丘岗之上。该处河岸陡峻,高于水平面4—5米。古城周边系平原地形,其上主要生长着青草和灌木。
Г.С.诺维科夫—达斡尔斯基首次对古城进行了调查。[8]Е.И.杰列维扬科在发表成果中著录了古城的信息。[9]Н.Н.扎伊采夫领导的阿穆尔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研究人员于21世纪初对古城继续开展研究。2004—2005年,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考古学家А.Л.史楚姆科娃和 С.А.萨克马洛夫,联合对遗址进行了地形测绘和其他遗迹的调查。2018年,阿穆尔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对遗址进行了检测,并通过无人机拍摄下视频和影像记录。
古城呈近似长方形,向阳延伸,并向西与台地相接。除了沿岸地带,其余三个方向通过城墙和壕沟防御。外城墙划定了古城及其豁口的边界。每个方向的城墙长度不同。
古城内城面积为5250平方米,包括筑城建筑的古城总面积大约1万平方米。
古城北部主城墙长70米、第一道外城墙长75米、第二道外城墙长80米、第三道外城墙长60米。古城南部主城墙长75米、第一道外城墙长80米、第二道外城墙长90米、第三道外城墙长45米。古城西部主城墙长65米、第一道外城墙长75米、第二道外城墙长90米、第三道外城墙长55米。古城东部城墙长70米(图4-6)。

图4-6 大萨赞卡古城平面图[10]
内城墙均匀地围绕着古城内城区,延伸至河岸断崖。第一道城墙沿南、西、北部,与主城墙和第一道壕沟平行,东部缺失,与河岸断崖相接。
第三道城墙(外城墙)残断不全。
相对于遗址目前表层,城墙高度为0.5—1.1米,宽度为1—2.4米。
除外城墙外,其余城墙顶部之间的宽度为1—2米,之后逐渐降低至平均0.5米。城墙的曲折处,可能为通道或建筑遗址。城墙呈阶梯状,向城外逐渐降低。
城墙土来自挖掘壕沟。壕沟宽4—6米,深度0.2—1.5米。
古城有一入口,位于西南城角。其为城墙豁口,宽5—6米。在第二道和第三道城墙之间分布着椭圆形的地表坑,直径1.5米,深0.5米。
古城北部存在一条宽4—5米的沟渠。最初其距离古城外墙80米,与椭圆形的基坑相接。基坑位于距遗址西北城角不远处。基坑规格为20×10平方米,深2米。
2005年在对古城的研究中发现了墓葬,打破了筑城建筑。古城或其某些区域的建造可能出于礼仪目的。该墓葬可能属于晚期遗存,与古城建筑不存在直接关系。
Г.С.诺维科夫—达斡尔斯基在其研究中提及了关于古城大量的地表坑——房址遗迹,以及古城内的烧土。由于农业目的的土地开垦,目前这些居住空间的遗迹已经模糊。他同时还提到了古城边界外的大量地表坑,沿结雅河岸绵延了很长的距离。
在发表物中,Г.С.诺维科夫—达斡尔斯基记录了关于其附近另一座古城的信息。该城位于其南部大约160米处,呈长方形,在其中心分布着圆形区域。四道城墙和壕沟环绕在城址的三个方向。东南方向则有五道城墙和壕沟。在东南内墙上存在两处“小丘”,显然是塔楼。[11]直至现在,该古城尚未被研究。由于现代居民的农业活动,古城几乎完全被破坏。
Е.И.杰列维扬科、А.Л.史楚姆科娃等一些学者认为大萨赞卡古城属于中世纪早期和靺鞨文化。从另一角度看,学者们在不同时期在古城地表能够采集到深灰色和黑色陶片,其年代为中世纪晚期。М.А.斯托亚金注意到复杂的筑城形制、具备马面,将其定为更晚期的后靺鞨时代筑城。[12]不能排除的是,在靺鞨消亡后的时期,古城之所在及其毗邻地区继续存在着其他族群,他们散居于结雅河流域。古城经历了从某一历史时期沿用至另一时期,并被重建,要塞聚落的筑城更加复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