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推荐序:一起走过风雨的人才有未来
我总觉得好像已经认识舒丽许久了,但仔细想来,短短两年而已,但她绝对是我很重要的一个朋友。虽然我没有时时刻刻与她保持交流,但一旦开始交流,总是停不下来。聊来聊去,除了文学就是生活。
说来神奇,我们的生命中有许多有交集的时刻,在某一个生命的时间点,好像都发生了同样的事情,等待我们一起去经历。比如,父亲生病要采用怎样的手术,是否要开启全职写作的人生选择……还好,在发生这些事情的同时,我们彼此陪伴,然后安然无恙地把悲伤、痛苦一并踏过去了。我用“踏”这个字,带着一些无畏、果敢。事实上,我和舒丽都很胆小,怕失去,怕辜负,所以对文字、对身边的人,敬畏心很重。
当你走进舒丽的文字,就会发现她的内心非常温柔、宁静,总能准确地捕捉到别人的情绪,让人信赖、舒服,这种特质是写作者特有的迷人特质。她的写作风格很稳,总能准确地捕捉到细微的风与角落。
还记得第一次与舒丽交流,收到她给我的留言,那么真诚,那么用心,便深深打动了我。我没有见过她的人,甚至没有深交过,但每次看她的文字,却很像失散多年的老朋友……我相信每个打开她的书,看到她文字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那是一种娓娓道来,不刻意的美。现实生活中,我们都需要这样一个朋友,她笔下的文字会让你豁然开朗,感同身受。
我一直以为写作者终身的任务是要写故事,故事迷人才是写作的核心。看完舒丽的文字,我喜欢她笔下的这些分析,这些故事、人物、细节、冲突,让我有一种代入感,让我明白,原来这个世界还有另一种方式。每个人的内心都可以被打开,都可以换一种角度来理解,释放或者是被原谅。
所有的事情都有许多解决的通道,但酷爱读书、酷爱写作与心理学的她,有自己理解的那条路要走。心理学与人的成长密不可分,能把事情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去释义,只有包容的人,有着辽阔的内心、独特的心境才能做到。这样的作者可遇不可求,遇见了,一定要在她的文字里坐一坐,才能懂她看到的风景甚好。
写作除了写故事、感受,还有日常、诗与远方,只有把这些融合好了,才会显现出自我独特的一面。在舒丽的笔下,这些都有呈现。我们写作者的任务,就是要这样去努力丰富笔端下的人与事,才能让生命中所有的回忆,沉淀下来,落入人海。
就在这个下午,我坐在上海最繁华的陆家嘴街道上的一家咖啡馆,看完她的新书最后一页。夕阳落下,已是黄昏。我敬重每一位写作者,尊重每一个文字,尊重每一位愿意敞开内心与他者交流的人。写作者要绝对真诚,才能调动情绪,才可与读者交流,令其遐想,深刻涌动。
我相信你们,也会带着好奇和敬重,听她把故事讲完,再分析日常心理给我们,让理解的人理解得更加深刻,让不理解的人开始爱与理解自己,而后顿悟。这种顿悟弥足珍贵,要知道我们来到这世间,不只是来看看太阳,还要走进人群之中,去感应到内心的暖流。而我执着地认为,内心的那种情绪的涌动才是活过的真切。不管处于何种境地,都要时刻感受内心,尊重内心,尊重自己的人生。
看舒丽的文字,无端怀念起自己的一些朋友,比如我的大学同学好好,十年来,她一直在拍我,记录我的成长与变化。我们约好每年见一次,每年拍一次,不知不觉居然拍了十年。十年有多短?几张照片仿佛就能说完。十年有多长?仿佛写尽我的一生,也无法诉说清楚。
偶尔,我们也会聊起曾经的同学,发现不自觉地,大家都成了有故事的人,在各自的烟火生活中隐入尘埃。可这些故事仿佛属于其他人,并不属于我记忆里的那些人,我还是更怀念彼此青涩的时刻,坐在校园的镜湖旁边,带着纯真的笑脸。即使一切经历地震,也不觉得慌张,反而一起在那个时刻,去畅想未来,去把酒当歌。如今再听彼此毕业后的故事,无限唏嘘、感慨、悲哀、怀念,当然,这些词都太单薄了,不足以来概括流转的心境。
我只能带着一路的风雨和生活的沉重感,对命运忽明忽暗的欢喜或忧郁,勇敢地往前走着。好想对那些走散的人说,我想和你好好的……因为我相信只有一起走过风雨的人,才会有故事、有记忆,人生才深刻,路也会辽阔。
看完这本书,我才懂得,我的朋友,曾经的情人,有过误解的匆匆过客,不管身在何处,我都期待你好好的,是否还会想起我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好好地走好自己的路,即使没有他人的陪伴,也可以走得坦坦荡荡,无所畏惧,心生欢喜。
有时也会想,如果我在特别年轻时,再多一些努力,再多走一些路,再豁达一些,会不会少一些遗憾。我不怕弯路,我怕不曾抵达,回忆空白。所以,往下的路,我要更认真、真诚、保持初心与天真,勇敢地走下去。与舒丽一起走,无畏地走下去。
遇见朋友、爱人、亲人,会生出许多温暖,我要和你好好的。如果眼前是风雨,就去面对风雨,如果眼前是阳光,我们就在光下拥抱一会儿。
如果你是疲惫的旅人,愿舒丽的文字是一缕清风,迎面而来。如果你也是写作者,愿她的故事是一杯酒,我们不醉不归。
青年作家 韦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