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矢高的概念:VST与CRT镜片的“大同”和“小异”
1.镜片结构
如图1-0-7所示CRT(corneal reshaping therapy)镜片的基本结构示意图。CRT镜片分为三个区域,从中央到周边分别为基弧(base curve,BC)区、反转区(return zone,RZ)、着陆区(landing zone,LZ)。

图1-0-7 CRT镜片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CRT:corneal reshaping therapy,是美国Paragon公司的设计专利。
除CRT之外,目前国内已经上市的其他角膜塑形镜均是基于同一个专利,即VST(vision shaping treatment)设计。如图1-0-8所示为VST镜片的基本结构示意图。VST镜片分为四个区域,从中央到周边分别为基弧(base curve,BC)区、反转弧(reverse curve,RC)区、定位弧(alignment curve,AC)区和周边弧(peripheral curve,PC)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角膜呈非球面,到周边部变平更加明显,因此定位区为弧形的角膜塑形镜会设置成2个或以上的AC弧段,其中靠近RC区的为AC1,靠近PC区的为AC2,AC2比AC1更平坦;或者设置成单个连续非球面形态的AC区弧段,以适配更平坦的角膜周边形态。CRT镜片与VST镜片的主要特征对比见表1-0-1。

图1-0-8 VST镜片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表1-0-1 CRT镜片与VST镜片的主要特征对比

HDS100:HDS100 paflufocon D材料;
RGPCL:rigid gas-permeable contact lens,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
*目前已在国内上市的VST设计镜片。
2.镜片矢高调整
所有角膜塑形镜的验配理念都是设计与角膜矢高相匹配的镜片矢高,包括CRT和VST镜片。矢高分为总矢高和有效矢高。总矢高为镜片边缘最远点的连线到镜片内表面顶点的距离,有效矢高为镜片的角膜着陆点连线到镜片内表面顶点的距离(图1-0-9)。

图1-0-9 角膜塑形镜矢高示意图
从镜片边缘连线(黄色实线)到达镜片内表面顶点的距离(黄色虚线)为镜片总矢高;镜片在角膜上有效着陆点的连线(绿色实线),到达镜片内表面顶点的距离(绿色虚线)为镜片有效矢高。
CRT镜片的最主要特征是基弧区、反转区、着陆区三区相对独立,一般情况下用RZD的变化来控制镜片总矢高,用LZA的变化微调镜片着陆点与边翘。而VST镜片多数情况下是通过增加或减少AC区的曲率半径来整体改变镜片矢高,也可以理解为通过改变AC区的曲率半径,从而改变镜片“夹角”,进而调整镜片矢高。VST镜片的PC区曲率半径相对固定,故镜片边翘的宽度与高度也相对稳定,不像CRT镜片的LZA改变对边翘有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