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阴阳鱼鳞册
秦淮河的薄雾还未散尽,户部架阁库已响起铁算盘的铮鸣。苏砚踩着卯时的晨露推门而入,三十排檀木架间浮动的灰尘突然凝滞——七名掌固小吏保持着擦拭卷宗的姿势,像被施了定身咒。
“洪武六年两广茶课,第三架戊字柜。“苏砚的皂靴踏过青砖,回声惊醒了梁间栖燕,“湖州府秋粮清丈簿,第七架癸字柜。“
当他念到“扬州盐引勘合“时,东南角的阴影里传来瓷器碎裂声。苏砚拨开蛛网密布的卷宗堆,发现半碗尚温的龙井茶正顺着地缝渗入砖下——那里藏着个精巧的铜管,直通隔壁都转运使司的值房。
“劳烦转告王转运使。“苏砚对着铜管轻笑,“三年前长芦盐场失踪的二十万引盐,本官已找到新买家。“说着将一页账目塞进铜管,“价钱嘛...就按市价七成。“
日上三竿时,审计司院中已堆满贴着封条的樟木箱。苏砚嚼着炊饼翻开江宁县鱼鳞图册,忽然在页脚发现枚朱砂印记——这是他用紫外线防伪技术特制的官印,此刻却在洪武六年的文书中闪烁微光。
“大人!工部来人了!“书吏的惊呼伴着铠甲铿锵。苏砚抬眼望见晨光中浮动的金线飞鱼服,嘴角勾起弧度——来得比他预估的早了三刻钟。
工部侍郎崔呈秀踩着满地账本进来时,苏砚正用游标卡尺丈量一块青石样本。“崔大人来得正好。“他头也不抬,“江宁县石料场的青石抗压强度仅二百钧,按《营造法式》该判斩刑。“
崔呈秀的玉带扣撞在门框上:“苏主事怕是醉糊涂了,这石料分明是...“话音戛然而止,因为他看见苏砚手中的青石正在阳光下泛出诡异的铜绿色——那是浸泡过胆矾的痕迹。
“上月工部拨付的五万斤胆矾,本该用于铸币局除锈。“苏砚突然将青石砸向铁砧,碎石飞溅中露出内里的蜂窝状结构,“怎么跑到江宁县山体加固工程里了?“
崔呈秀的冷汗浸透了中衣。他当然知道这些胆矾的去向——秦王在钟山的私矿需要大量防腐剂,而那矿洞里正铸造着不该存在的兵器。
“本官这里有个新方子。“苏砚蘸着茶水在案上画了个分子式,“胆矾混合石灰,可制成防水砂浆。崔大人觉得...“他忽然贴近对方耳畔,“这个秘密值不值秦王殿下的一船倭钢?“
未时三刻的艳阳里,苏砚站在江宁县新辟的采石场上。民工们喊着号子将劣质青石装上牛车,每块石料侧面都用朱漆画着诡异的符号——那是只有现代人才能看懂的抗压系数分级。
“东家,按您吩咐,丙等石料全卖给应天府营造司了。“石料场管事递上账册,“不过今日有批料子有些古怪...“
苏砚顺着管事所指望去,见几个工匠正围着块开裂的青石嘀咕。石缝中隐约露出半截生锈的铁链,链环上铸着“天佑“二字——这是张士诚政权当年在长江布置的沉江锁的部件。
突然,远处传来沉闷的轰鸣。苏砚怀中的罗盘剧烈颤动,指针直指紫金山方向。当他冲上山坡时,望见新开的矿洞正在塌方,而塌陷处裸露出的人工开凿痕迹,分明是元代水利工程的遗存。
“立刻停工!“苏砚抓起铜锣猛敲,“所有人撤到三里外的龙王庙!“他盯着矿洞裂缝中渗出的暗红色液体,那是地下暗河特有的铁锈水。前世南京城建档案馆的图纸在脑中展开——此处正是秦淮河古河道与长江暗流的交汇点。
暴雨来得毫无征兆。苏砚在泥泞中指挥民夫加固矿洞时,忽见山脚官道上有金顶马车疾驰而来。车帘掀起的刹那,他瞥见半张与朱元璋七分相似的脸——是秦王朱樉!
当夜,审计司地窖。
苏砚用硝酸甘油浸泡着从矿洞取得的岩石样本,忽然听见身后传来机括响动。转身时,整面墙的档案架正在缓缓平移,露出个丈许见方的密室。墙上挂着的南京城防图,竟标着他前世设计的防汛预警系统。
“苏先生好兴致。“阴影里传来沙哑的嗓音,黑衣老者举着燧发枪步步逼近,“能看懂这幅图的人,本该死在至正二十三年的鄱阳湖。“
苏砚瞳孔骤缩——燧发枪的击锤构造分明来自十八世纪的法国工艺。
苏砚念出串数字:“1949.10.01。“这是密折匣上铜锁的密码,也是他前世国安局培训时的应急暗号。
“同志?“老者颤抖着撕下人皮面具,露出布满烫伤的脸
苏砚感觉喉咙发紧。这个穿越者前辈的藏身之处,竟藏着改变大明国运的科技树——墙角木箱里,焦炭笔绘制的蒸汽机图纸正在烛光下泛黄。
五更天,苏砚回到值房。晨雾在窗棂上凝结成霜,他摩挲着老者留下的青铜虎符,突然发现符身刻着的云雷纹,与秦王私矿中的铁链纹饰完全一致。
当第一缕阳光射入户部大院时,苏砚正在誊写新的《河防疏》。他特意在“改良夯土配方“条目里,掺入只有穿越者能看懂的混凝土配比公式。而奏折的封口火漆中,藏着粒微型胶卷——那是前辈用原始相机拍摄的秦王私兵布防图。
巳时三刻,奉天殿。
朱元璋抚摸着苏砚的奏折,指尖在“以贪养廉“四字上反复摩挲。突然,他抽出腰间匕首划开火漆,一粒晶莹的胶卷滚落掌心。
“好个一石三鸟。“皇帝对着阳光端详胶卷中的影像,笑容逐渐冰冷,“传旨,擢升苏砚为户部右侍郎,总理两淮盐铁事。“
此刻的苏砚正在秦淮河画舫上宴请晋商。他举着夜光杯望向对岸,那里有三百工匠正在搭建粥棚。而在众人看不见的江底,二十艘满载劣质青石的漕船正悄悄下沉——这些石料将在半年后成为防洪堤的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