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史记故事:圣贤篇(了不起的中国传统文化:美绘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万世师表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儒学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很深远的影响,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本名为孔丘,字仲尼。古代对有学问的人尊称为子,所以孔子其实是对孔丘的尊称。据说孔子出生的时候,头顶中间凹陷,四周却很高,就像一座山丘一样,所以孔子的父亲就为他取名为孔丘。

孔子出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独自一人抚养他长大。虽然家境贫寒,但孔子爱好学习,志向高远。孔子长大后精通六艺,名气越来越大。

六艺

指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礼节、音乐、射箭、驾车、识字和算数。

由于社会地位低,年轻的孔子一直没有什么机会做官,就算有官做,也只能做管理粮仓或是主管畜(xù)牧的小官。

没什么官做的孔子就在家招收学生,给这些学生授课讲学。在当时,学校都是由当地的官员开办的,只有贵族子弟才可以进去学习,普通人家或者贫苦人家的孩子根本无法上学。孔子打破了这种局面,他招收弟子不分贫富贵贱,遇到没钱的学生只象征性地收点儿学费。

孔子在教学时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因材施教,非常尊重学生的个性,从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面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孔子也不会严加指责。他认为很多问题并没有对错之分,只要见解有一定道理就行。因此,学生们都很尊敬孔子。

孔子一生中也是短暂地做过大官的:在他五十一岁的时候,被鲁国国君鲁定公起用为中都宰(中都的地方官,负责刑事)。因为孔子治理得很不错,一年后又升职做了司空(主管建设工程的官员),后来做了大司寇(掌管刑事的最高官员)。五十六岁的时候,孔子还代理了国相的职务。

因材施教

指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在孔子的协助治理下,鲁国日渐强大,这引起邻国齐国的忌惮(dàn)。齐国国君担心鲁国强大后会攻打齐国,想出了一个计谋——他精心挑选出一批能歌善舞的美女和一批宝马,派人去送给鲁国国君。鲁国国君与臣子季桓子经常去观赏,并最终接受了这份礼物。鲁国国君沉迷其中,逐渐荒废了政事。

孔子看到后大失所望,于是带着自己的学生们离开了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周游列国的生活。

在一次行进的路上,孔子与众弟子被乱兵围困。粮食几乎吃光了,弟子们都饿得不行,但孔子照常给弟子们讲学、弹琴。孔子的弟子子路抱怨道:“君子也有困窘的时候吗?大家都饿得没有力气了,很多师兄弟都生病了。”

孔子说:“在困难面前,君子能够坚守自己的内心不动摇,小人才会因此改变自己的志节。”

后来有救兵赶到,孔子和弟子们才脱困。

孔子先后去了很多国家宣扬他的学说和治国理念。但孔子的这些想法并不适合那时的形势,最终没有一个国家肯重用他。在弟子们的劝说下,年迈的孔子返回家乡鲁国。

回到鲁国后,孔子将更多的心思投入教书育人和编写典籍上。孔子教过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其中著名的有孔门七十二贤。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把他平时的言行语录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门七十二贤

指孔子的七十二名弟子,儒家杰出代表,又称“儒家七十二贤”,代表人物有颜回、子路、冉求等。

《论语》

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