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花齐放的文明
在史前时代,处于原始状态的人类以部落为单位,分散地生活在地球的各个地方。尽管考古学家们至今发掘到的文物证明这些一个个分散的点并不是完全彼此孤立的,生活在各个地方的人们也偶尔会有与“遥远的邻居”打交道的机会,但是在史前时代的人们大多还为生产劳动而忙碌,并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开拓领地和与外界交往。所以各个文明之间基本上是各自缓慢发展,相互之间的接触很少。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这些在世界各地成长着的文明从相互闭塞走向开放,从彼此分散到渐渐紧密联系到一起。
各民族、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从亚欧大陆偏南的农耕地带开始的。各个古代文明经过长期的交流和融合后,从一个个零散发展的部落或城邦发展成为较大的地区和国家。特别是西亚、北非以及地中海沿岸地区,这些依傍在海湾和出海口附近的文明,通过航海使得各地交流变得不再只是一个愿望。地区之间的交流一般都是和平的,做买卖的商人、为国出访的使节、前往异国求知的学者以及出门游历的旅行家,都会携带各自地区的土特产、艺术品、科学知识以及文化思想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交流。时间长了,人们的活动空间和视野都会因为交流的逐渐频繁而慢慢开阔起来。但交流并不全都是和平的,当一个民族或国家发展强大之后,经常会因为扩张土地、安置富余人口、夺取生存资源以及控制贸易路线等原因而与邻近的国家或民族发生冲突——这也是一种交流的方式,是一种暴力的交流方式。这种交流方式偶尔会出现,它有着很强的破坏力,也会对地区间的交流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以后,从爱琴海地区到印度河流域的广袤土地上便开始有了空前繁盛的文化融合与交流。
大约公元前 600 年,印度从吠陀时代进入了列国时代。这是印度文化重要的发展时期,宗教与哲学蓬勃发展,佛教也在这个时候产生并逐渐发展繁荣,所以这一时代也被佛教称为“佛陀时代”。这个时候有十六个国家在印度次大陆上争霸,最后由孔雀王朝在公元前 4 世纪末统一了印度,结束了列国时代。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将佛教定为国教,派遣传教士到各地宣传佛教,随后佛教逐渐成为世界重要宗教之一。
被称为“波斯帝国”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是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极盛时期的领土疆域东起印度河平原,西至小亚细亚、欧洲的巴尔干半岛的色雷斯,西南至埃及、利比亚、努比亚和阿比西尼亚。它是希波战争中希腊城邦的对手,并解放了巴比伦的犹太流亡者。它在连接东西方的商路中发挥了重要的贸易作用,是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公元前 492 和公元前 480 年,波斯帝国对希腊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入侵,史称希波战争,均以波斯帝国失败告终。公元前 431 年,雅典领导的提洛同盟和斯巴达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再次爆发战争,史称伯罗奔尼撒战争。于是雅典民主制结束,取而代之的是斯巴达人的残暴统治,不久之后希腊城邦就又陷入了混战。这时马其顿兴起,在公元前 335 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夷平底比斯,除斯巴达外的全希腊都被迫承认了马其顿的霸权。
公元前 215 年至公元前 148 年,罗马经过四次马其顿战争征服了马其顿并控制了整个希腊,又通过与叙利亚的战争控制了西亚的部分地区,建立了一个横跨非洲、欧洲、亚洲,称霸地中海的大国。公元前 44 年,罗马共和国将领恺撒成为终身独裁官,象征着共和制的结束;到了公元前 27 年,屋大维成为罗马帝国的掌权者,象征着罗马帝国的开始。在发生“三世纪危机”后,帝国的社会经济全面崩溃。君士坦丁大帝在即位后给予了基督教合法地位,以挽救因摇摇欲坠的传统多神教走向没落而带来的宗教信仰危机,并决定将拜占庭这座位于帝国东部的古希腊城市作为新的首都。君士坦丁死后,帝国分别由君士坦提乌斯二世和狄奥多西一世统一,狄奥多西一世死后罗马帝国分裂,再未统一。罗马帝国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帝国,经济、文化、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都达到很高的水准,并和同时期的汉帝国遥相并立。
黄河流域和地中海沿岸,是亚欧大陆上古典文明世界的东西两极。在陆地上,由中国西部进入中亚,然后途经波斯帝国的驿道走向黑海,最后到达罗马;也可在前往波斯帝国的途中南下到达印度——这就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并不仅仅是运送丝绸的贸易通道,也是东西方输送彼此智慧与文化的道路。佛教和佛教艺术品、波斯的艺术制品、伊斯兰教和阿拉伯的天文与医药知识,都在不同的时间通过这条陆地上的交流通道传入中国;而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也借着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与西亚,并被波斯与阿拉伯商人带到了欧洲。丝绸之路上商队来来往往,而在西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北海以及波罗的海航行的船只也对传播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古代世界的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仍有着不间断的互相交流,才能让当时的璀璨文化延续到了现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