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1章 福建
那个菜贩以后都没再出现,事情就变得很明显,此人就是冲着嘉定伯府的厨娘去的。
线索到了这里,又断了。
一时之间,大堂内,都安静了下来。
崇祯皇帝皱着眉头想了下,忽然开口问道:“你在府里是算比较嘴碎的?”
听到这话,周皇后一愣,随即回过神来,当即眼睛一亮。
对啊,那个菜贩只是去了一次,和厨娘说了九莲菩萨的谣言之后不再去了,那他怎么确认厨娘一定会把消息在嘉定伯府传开呢?
还有,那幕后凶手又怎么确定,嘉定伯一定会去宫里传九莲菩萨的谣言呢?
换句话说,那菜贩,或者幕后凶手至少是了解嘉定伯府的,或者事后有手段可以确认事情是不是向他们想要的方向发展!
周皇后想到这里,又是一惊。
因为这个结果,换句话说,就是幕后凶手还是和嘉定伯府有一定的关系?
她正在想着呢,就听厨娘畏惧地回答道:“女……女子都喜欢八卦……”
说到这里时,她看到皇帝的眼神格外阴冷时,便连忙改口说道:“是,小人在府里比较嘴碎。”
崇祯皇帝得到答复,皱着眉头想了下,然后看向周皇后说道:“朕以为有必要重新梳理府里人和外面人的关系,以及近段时间交往中所说内容!”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之后又道:“一个个审讯之下,怕是要不少时间。朕回头让王承恩带人过来做此事,你也可以派人过来,一起参与审讯。”
事关杀皇子的凶手,就算是嘉定伯府,那也不能免,必须审讯,找出幕后凶手。
崇祯皇帝让周皇后也可以派人过来,和王承恩的东厂人员一起审讯,算是给她一个面子了。
周皇后明白这点,带着一点感激说道:“陛下,臣妾想自己留在这里,顺便清点嘉定伯府的家财,还有嘉定伯违法的事情,也一并有个结果。”
崇祯皇帝听了,凝视了片刻,最终还是点点头说道:“也行,如今已是非常时期,朕也不管那么多规矩了!”
他知道,周皇后是下决定了,一定会让嘉定伯成为募捐的表率。
对他来说,当下最重要的,除了抓到幕后真凶之外,就是筹集钱粮。
从嘉定伯府能捐出多少钱粮,这是他对皇后的一次衡量。
随后,他便派人去给王承恩传旨,同时也期待,王承恩那边有关李国瑞的调查能有什么发现?
武清侯府和嘉定伯府都是在皇城外面的内城,相距也不远。王承恩没多久就带着人赶过去了。
从崇祯皇帝梦醒之后,最忙的人,就是王承恩了,几乎是连轴在转。
崇祯皇帝见到他,第一时间便询问道:“伴伴,可有什么收获?”
“回皇爷,李国瑞确实被人害死.奴婢正在调查武清侯府的相关人等,还有王德化是否知情不报,和凶手有勾结,正准备带回东厂审讯。”
崇祯皇帝知道,时间确实太短,这么重大的事情,也不可能草率得到结论。
因此,他便对王承恩交代,多加了嘉定伯府的一项任务给他。
之后,崇祯皇帝留了一些禁卫护卫周皇后,同时也控制嘉定伯府,协同东厂的人进行审讯。而他自己,则在方正化的护卫下回宫了。
经过宫门的时候,他看到方以智还在那替父喊冤。
回到乾清宫,崇祯皇帝一边更衣,一边听留守的曹化淳奏报。
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就是内阁又送了几份奏章过来。
崇祯皇帝的性子,自然是奏章不过夜,便顺口问奏章内容。
曹化淳作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自然是有看过的,当即便给崇祯皇帝禀告了起来。
有两份奏章,是和饥荒相关的,一份来自河南,一份来自陕西。
崇祯皇帝通过梦境知道,地方上的实际灾情,远比奏章上了解的要严重。很多地方官都捂着盖子,根本不往上报。
因此,如果没有那个梦的话,只能通过奏章了解民情的崇祯皇帝,就根本无法掌握地方真正的灾情。
此时,他听了之后,便对曹化淳说道:“朕准备废了三饷,北方各省停收赋税一年,应对今年的大饥荒!”
其实,崇祯十三年是南涝北旱,全都受灾。但是,北方旱灾蝗灾之下,是真没东西吃,会死人的.
相对而言,南方各省要好一点,庄家歉收,也还能找到一点吃得。洪水退去,至少也还有点收成。
此时,曹化淳听到崇祯皇帝的话,顿时吃了一惊道:“皇爷,若是这样的话,百官俸禄,各地军饷等等,怎么办?”
崇祯皇帝听了,严肃地回答道:“所以,此次募捐是必须要成。等抓到幕后真凶,朕要亲自领军巡查各地,亲自前去赈灾……”
说到这里,他看到曹化淳似乎要劝谏,便断然说道:“灾情远比大伴想象还要严重,贼寇趁机卷土重来而不可再制。朕不亲自去地方上,靠着地方官的话,根本无济于事。与其地方乡绅的钱粮都给了贼寇,不如朕亲自去要,至少等以后还能再补给他们。”
曹化淳非常震惊,等崇祯皇帝说完之后,用震惊地语气说道:”皇爷出京,这……这……”
崇祯皇帝见此,打断他说道:“如今已到了生死存亡之际了,什么规矩都可以破,只要能稳住局势不再恶化,给朕时间,朕会带大明重新强大起来!”
“到时候,太子监国,但他年纪还小,主要要靠大伴和薛国观,你们一内一外,稳住局势便成。此事等抓到幕后真凶之后,我们再仔细商议。”
曹化淳虽然非常震惊,但是他也看到了皇帝主意已定,便不再多说。反正当务之急是抓到杀皇子的幕后真凶,后面的事情后面再说。
不过,不管如何,他忽然感觉,身上的担子变得越加重了起来。
心中这么想着,他便又继续禀告奏章的内容。
“福建巡抚萧奕辅上奏,说了两件事。其一是吕宋明人被西夷大规模屠杀,死了几万人,询问朝廷如何应对,是否还循万历朝旧例?其二,福建海防参将郑芝龙剿海贼功劳甚大,奏请朝廷按军功封赏为福建海防总兵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