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最常见的融资误区:你真的了解融资吗
融资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特别是中小企业,要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依托资金的支撑,在产品研发、市场开拓、战略实施上更进一步。不少中小企业把融资当作一个短期行为来看待,只有缺钱的时候才急着融资。或者看到其他企业进行融资,自己也跟风而上。这些,都是创业者在融资时容易陷入的误区。
创业者要树立一种理念:融资,不仅仅是“借钱”,它是一种资本运营的方式。在进行融资的时候,要慎之要慎,避免陷入误区。
1.2.1 缺钱时急着融资
中小企业的老板一定要牢记一个真理:资本的本性就是逐利,融资机构投向你的企业投资,不是救急,更不是做慈善。在做大做强企业的过程中,如果缺乏长期的资本运营规划,缺钱了才临时抱佛脚,是非常危险的。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有全局意识,在还不需要钱的时候去融资,才是融资的最佳时间。
管理者应该把握全局,对公司的财务运营有充分的了解,综合分析企业的发展状况,适时作出是否融资、融资多少的选择。
1.能否维持现有经营规模
要明确现金流量表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是多少,要判断资金流入情况。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的回收、即将到手的融资(股权再融资、各项债券、银行贷款)等。还要根据历年各年末、季度末的报表,判断企业在未来一段经营周期内的经营性负债情况,判断经营性负债(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收账款和应付职工薪酬等)的支付是否有纰漏。
如果企业经营良好,不存在经营性负债的支付难题,还应根据目前账面上支付经营性负债后剩余资金的情况,判断是否能偿还即将到期的债务,如即将到期的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各项债券、其他应付款中的资金拆借等。若此项指标也合格,那么下一步就看企业现有资金的实力了。如果现有资金能够满足扩大经营及加大资本投入的需要,则表明企业的融资需求并不是很强烈。
2.能否扩大经营规模以及增加资本性支出
为此,要根据公司经营的特点,判断公司营运资金投入的特点,是前期投入较大,还是后期费用较高,是长线投资较大,还是资金回笼速度较快,从而判断是否需要尽快融资,融资规模应该定为多少。
总之,融资策略必须做到未雨绸缪,必须综合考虑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公司的现状、发展趋势,公司的运营模式和财务状况,提前规划,切勿临时抱佛脚。
对于这个问题,马云的告诫是“一定要在你很赚钱的时候去融资,在你不需要钱的时候去融资,要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修理屋顶,而不是等到需要钱的时候再去融资。做企业,首先要想到的是,没有融资我也能盈利,等盈利了,想扩大盈利规模的时候,自会有人想要投钱。”
1.2.2 有钱时不融资
有些创业者秉持稳健经营的方针,尽量少负债,少贷款。有充足资金维持企业运转了,就断定自己不需要融资。这也是中小企业的老板们常常陷入的一个融资误区。
有钱并不等于发展前途无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企业要面对的是变幻莫测的市场行情,原地踏步就等于退步。企业要把握主动权,保持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充足的资金是根本保障。仅仅满足于现有资金,维持现在的经营状况是远远不够的。
事实上,即使是苹果公司、百度、小米这类看似“不差钱”的公司,也常常有融资的大动作。
这类大公司在不断盈利,但更缺钱。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的目标不是维持现状,而是在不断开发新的盈利渠道。它们有很多产品线和研发方向,有更多的市场需要开拓,有更强的市场危机意识。只要企业扩张还没停,肯定就会缺钱,就需要融资。
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资本是逐利的。有钱的公司就是利用了这一点得到了更多的融资。同样的钱交到不同的人手上,利用效率完全不同。钱放在银行,人们可以得到利息,但如果赶上通货膨胀,反而亏了。钱交给VC(风险投资),他们如果找到好项目,综合收益也会很高。而有的人,愿意把钱交给苹果、百度、小米之类的大公司,因为它们的品牌就意味着盈利的可能性,它们的渠道和其他资源代表着投资者能获得很高的收益率。这些公司正是认清了这一资本逐利的实质,会进一步加大融资,钱生钱,把产业规模越做越大。在这个新产品、新创意层出不穷的时代,不趁早开拓更广大的市场,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单单抓着手中的现金不放,是非常危险的。
中小企业发展到什么时候最适合融资,没有标准的答案,但未雨绸缪、早做判断有利无害。很多中小企业起步艰难,内部结构不完善,外部竞争恶劣,而且宏观政策、经济态势、产业动态等更是变幻莫测,管理者切不可因为手中尚有资金维持经营,就不考虑融资问题。
为此,中小企业平时应与银行建立良好关系,早动手与银行打交道,才能有好的信用等级,融资会因此变得容易且降低成本。日常经营中,可将主要的业务结算放在一个银行,让银行对企业的业务运营状况有所了解,同时在企业能够维持正常经营正常,并不太缺乏资金的时候,适当向银行申请小额贷款并如期还款,以此不断积累信用度。平时可与银行负责贷款业务的人员多联系,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1.2.3 融资方法不对路
融资能力就是企业的造血能力,倘若方法不对路,会让企业生命面临提前凋零的命运。数据显示,中国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有2.9年,每年都有30%左右的中小企业倒闭。而在企业倒闭的众多原因中,62%是出自融资问题上。很多管理者为了能获得急需的资金,往往对繁多的融资方法不加甄别,虽临时解决了资金困难问题,但后期的各种弊端显露出来,反而对企业的发展不利。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融资方式,管理者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避免方法不当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不动产抵押
这是目前市场上运用最多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需格外注意的是,在进行不动产抵押时,企业一定要多关注中国关于不动产抵押的法律规定,如《担保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熟悉抵押的相关流程和注意事项,避免上当受骗。
2.股权转让
通过转让公司的部分股权而获得资金,从而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这就是股权转让。进行股权转让实际是在引入新的股东,因此转让对象的选择必须十分慎重,否则容易导致企业失去控制权而处于被动局面。
3.融资租赁
中小企业融资租赁指出租方根据承租方对供货商、租赁物的选择,向供货商购买租赁物,提供给承租方使用,承租方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分期支付租金的融资方式。
采用这种融资方法,对企业本身的项目条件要求较高,因为融资租赁侧重考察的是项目未来的现金流量,中小企业要想融资租赁成功,就要努力提高租赁项目的效益。此外,企业的信用也很重要,这就需要企业从创建初期就要规范经营,积累较高的信用等级。
4.银行承兑汇票
为了达成融资,中小企业融资双方可向银行申请签发银行承兑汇票,银行经审核同意后,正式受理银行承兑契约。银行承兑汇票可以看作银行以自己的信用为基础,替买方担保,卖方不用担心收不到货款,因为汇票到期前买方的担保银行一定会支付货款。
这种融资方法的好处在于企业可以短、频、快地获得资金支持。
5.提供担保
这种融资方式有一定的使用条件,一般适用于已在银行开设信用证,进口货物已到港口,但单据未到,又着急办理提货的中小企业。
6.国际市场开拓资金
这种融资方式很特殊,是国家为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而设立的政府性资金支持。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主要支持的是诸如境外展览会、软件出口和各类产品认证、国际市场宣传推介、培训与研讨会、境外投标等领域。有从事此类行业的中小企业,可以申请此项资金支持。但此项资金的申请程序较多,融资的时间成本可能较大。
1.2.4 将融资看得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
融资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耗时耗力,很容易让企业经营者望而却步,或者融资过程中面对各种复杂的问题,选择中途放弃。这是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大忌。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应明确正确的方向,执着坚持。只有经历了困顿和挣扎,才能迎来柳暗花明的未来。
相反,有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常常低估融资的难度,这同样是不可取的。有的管理者对个别资金方期望过大,或者以为靠内部员工就可以拿到资金,这是错误的观点。融资绝不是“借钱”这么简单。
融资前,应该理清企业的产权关系、资产权属关系以及与关联企业间的关系,把企业及公司业务情况向投资者做清楚的陈述。还需要进行前期的考察论证,明确融资的各个环节,进行准确估值,准备材料,做好商业计划书。进行融资谈判的时候更是要谨慎小心,明确利益关系,维护好企业自身的利益。
融资机构向企业注入资金之后,并非就万事大吉了。如何利用得来的资金才是关键。企业融资是企业成长的过程,也是企业走向规范化的过程。融资成功后,管理者还应考虑如今促进企业走向规范化,然后通过企业规范化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如果只顾企业扩张,没有去塑造企业文化,最终导致企业规模做大了,但企业管理却越来越粗放、松散,融资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1.2.5 过度包装或完全不包装融资计划
有些中小企业为了融资成功,不惜一切代价粉饰财务报表,将计划书弄得特别花哨,甚至造假,财务数据脱离了企业的基本经营状况。在那些阅人无数的投资方面前,这样做往往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管理者在做融资计划的时候,要有足够的诚意,体现对企业负责、对投资人负责的态度,坚持原则,让投资人能够直观感受到你的产品美好的细节和团队的创造力。商业计划书也要简单扼要,抓住重点,控制篇幅。
和过分包装融资计划一样,完全不包装融资计划也是不可行的。有些企业认为自己的经营效益好,品牌也有了一些影响力,应该很容易取得融资,所以不愿意花时间及精力去包装企业,这同样是融资过程中易陷入的误区。
创业初期,有些创业者单凭一个创意就去找天使投资。可面对投资人各种各样的问题,又往往没有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这种随意性没有表达出创业者的诚意和对项目的信心,自然不可能吸引到投资人的注意。
1.2.6 不相信或过于轻信融资专家
很多草根创业出身的企业管理者,对如何进行资本运营,如何融资募股等并不十分在行,唯“专家”马首是瞻。但过于轻信专家的意见也是不可取的。
行为金融学上有一个概念叫“知识幻觉偏差”:越有知识的人,越容易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进而觉得自己的分析和预测要比实际情况更准确。这种表面的知识优势和信息优势,往往迷乱了所谓专家的眼光,使得他们在做预测分析时失去了客观性。融资是企业经营中的大事,关乎企业未来的发展,作为企业的掌门人,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和洞察力,切勿轻信他人之言。
融资的过程中,投资人的意见也非常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应该对投资人言听计从。多数资深投资人的确见多识广,战略分析能力远超过普通人,能为企业老板们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和案例。但投资人毕竟是“旁观者”,而且很多都是咨询或者财务出身,不仅没有创业经验,甚至连企业实操经验都没有,特别容易犯眼高手低的毛病,容易把很多困难想得过于复杂,风险看得过大,同时又容易把一些运营执行层面的难度看得过于简单。
别人的意见都是帮助你实现事业目标的工具,有用就取之,无用就舍之,切不可完全不信或过于轻信。所以,创业者应该对自己的事业负责,站定自己的目标和立场,不能刚愎自用,也不能为了拿到融资就对投资人言听计从。在融资的时候,需要冷静理性地思考,结合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及收益目标和投资限制,做出最适合自己的投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