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语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语文教学需要集中目标

语文教师辛辛苦苦教了二千七百四十九个教时,学生辛辛苦苦学了十年,结果大部分学生的读写能力没有过关,少数过关的据说是得益于课外阅读。语文教学应该如何提高效率?这个问题吕叔湘先生提得非常尖锐。语文教学效率是如此之低,问题在哪里?问题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教材编排不符合认识规律,课文选得不合适,教学不得法。但是为什么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都会有问题?为什么各地的课文都会选得不好?编排会都不符合认识规律?我们认为这是因为语文教学有一个根本问题,即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问题没有很好解决。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根本问题。它制约着课文的选择、课本的编排,它关系到教法的改革、课时的安排,语文教学中这样那样的问题无不与它有关。可是这个问题长时期来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就是现在,认识也并不完全统一。

长时期来,很多同志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转变学生的思想;二是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和写作能力。也就是说,语文教学有“两个目的双重任务”。我们认为这种提法是不科学的。

一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应该根据学科的性质来确定。语文是什么?毛泽东同志指出,学生学会了看书作文,那他们出校后的发展就有了常常用得着的基础工具了。语文是基础工具,学习语文是为了学会看书作文。这是语文学科的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教学应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是各门学科的共性,是矛盾的普遍性。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说:“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者叫做根据。”我们应该充分注意语文学科的特殊点,注意它的特殊本质。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语文不同于政治、历史、文学,就像语文不同于物理、化学一样,这是由语文的基本性质,即语文的矛盾特殊性决定的。正是这种交流思想的工具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就像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两个目的双重任务”的提法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读写能力的培养相提并论,这就把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混为一谈。而且,长时期来为了“突出政治”,在提两个任务时总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放在首位,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造成一种错觉:思想政治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读写能力则成了第二位的任务了。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语文教学中甚至不能提语言教学,据说进行语言教学就会冲击政治。于是所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以各科教学的矛盾的普遍性来代替语文学科矛盾的特殊性,而抹杀语文教学矛盾的特殊性,也就取消了语文学科的本身。

“两个目的双重任务”的提法把本来应该同时进行的语文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割裂开来了。在语文教学“两个目的双重任务”思想的指导下,各种教学参考书把课文的教学目的都规定为两条,教师在备课笔记上也必须写上两条:第一条是思想政治教育,第二条是语文知识教学。这两条哪个重要,那是不问自明的,第一、第二清楚写着,不容颠倒。而且为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这“第一条”不是要求“深刻理解”,就是要求“充分认识”,至少也得“真正领会”。为此,教学措施就得加码再加码,课文的微言大义必须发挥又发挥,课文的思想内容要深挖再深挖,只要沾得上边都得拉扯进去。这还不够,教师还得引经据典,补充课本以外的内容,因为不发挥,不深挖,不补充,对课文的思想观点的理解就不能“深刻”,认识就不会“充分”。这样教学,语言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分家,语文课必然会上成政治课。“两个目的双重任务”的提法使文道割裂也表现在课时安排上。如果一篇课文三教时,则第一教时讲时代背景,解释词语以“扫除障碍”;第二教时分析课文进行思想教育,这是重点;第三教时总结,一大半联系实际讲现实意义,进行思想教育,一小半讲点写作知识,算是语文知识教学。这还算是一种重视语文知识的安排。但就是这样的安排,语言教学也只占了三分之一的教学时间,又因为文道割裂,教学效果是极差的。本来是一回事,硬把它说成是两个任务,分两次完成,效率必然低了。

“两个目的双重任务”的提法使语文教学目标不集中,主攻方向不明确。它常常使教师把很多精力、时间花到思想政治教育上去,因此忽视了对学生的读写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时代背景不妨多介绍一些,虽然这些介绍与理解课文无关,但如果这些史实能使学生受到教育,也就不能非难,于是时代背景的介绍可以长到一节课,甚至一节课还讲不完。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作者介绍也可以多花时间,如果这些介绍有利于转变学生的思想,如教《筑路》,用两节课讲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英雄事迹、惊人毅力,也就不能对教师进行指责。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词语教学只求“思想性”,不讲本义有什么不可,即使学生不能举一反三也没关系,那样或许还更能“突出政治”。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文的思想内容必须深挖再深挖,微言大义要发挥再发挥,分析讲解势必成了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教师讲课必然详而又详,实际上是繁而又繁。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阅读教学篇篇要联系实际,现实意义、历史意义都可以做一番发挥,语文课上让学生谈体会、表决心的做法应该肯定。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学生作文如果讲上几句大好形势,喊上几句革命口号,即使文不对题,语句不通,错别字连篇,教师就不能评它“不及格”。总之,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为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势必要花大量的教学时间,教师不可能精讲,学生也得不到多练,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是不可能的。

说语文教学有“两个目的双重任务”还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它们的关系怎样?思想教育为主还是语文知识教学为主,抑或是二者并重?长期以来谁敢说以语文知识教学为主,那样岂不“突出了业务”,“冲击了政治”?那么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在极左路线统治时期,很多语文教师正是这样做的。结果是语文课不讲语言文字,思想政治教育代替了语文知识教学,代替了读写训练。有的地方语文课改成了“政文课”就是这种思想指导下的产物。那么二者并重,一半对一半是否可以呢?也不行。如果说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一半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教学,一半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那么如果在语文课上只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不能说完成了一半教学任务呢?例如我们教《罗盛教》,教师可以向学生讲罗盛教的故事,向学生讲怎样向罗盛教学习,学生书也不读,字也不写,甚至课本也不打开,他也是可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但这样能不能说完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半任务或一个任务呢?当然不能。所以“两个目的双重任务”的提法很不科学,它使教师的思想混乱。

根据语文学科的矛盾的特殊性、语文的基础工具性质,根据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密切不可分割的特点,我们认为应该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就是以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语文教学应该集中目标,语文教师应该把精力集中到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上,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或有人要疑我上述观点是反对在语文课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至少会削弱思想政治教育。我们要说,我们并不反对在语文课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且认为,主张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也不会削弱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思想是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的。思想与语言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二者是密切不可分的。语文课的思想内容必须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即便是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列宁的观点也无不是通过他们各自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要接受课文的观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首先必须理解课文的语言。学生在掌握语言的同时,也就接受了课文的思想教育。如果离开马克思、列宁的语言来谈马克思、列宁的观点,那是无法准确理解马克思、列宁的思想的。因此,我们以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但不会削弱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只会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课文的认真阅读、仔细推敲,他对课文的理解,他所受到的思想教育,远比离开课文语言的思想灌输要深刻得多,扎实得多。在我们现行的课本里,绝大部分课文都是思想性很强的课文,只要教师以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语言教学,学生在培养读写能力的过程中是能够受到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当然,对某些有消极因素的古代作品,如果就语言分析语言,学生不但不可能受到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甚至还可能受到某种消极影响。这里关键就在于语文教学必须以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学生的读写训练。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对课文的消极因素当然要做必要的批判。但这绝不是说对消极因素要做长篇大论的分析批判,只要能抵制消极影响就可以了,因为这是语文课,课本选录这些作品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语言。

也可能有同志担心上述观点会使语文教学偏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向。我们认为,和其他任何学科一样,语文教学也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但语文教学是怎样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呢?我们认为,一是在语言教学的同时使学生受到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努力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使其出校以后能很好地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如果教师能集中目标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这本身就是为我国当前的最大政治目标——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服务。

有的同志主张语文教学应有“两个目的双重任务”的理由之一是语文学科与数学、物理不同,有它自己的特点,即语文有它自身固有的思想性。我们的观点是否会抹杀语文的这一特点呢?不错,语文课有其固有的思想性,但这种思想性是“固有”在语言里的,它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因此无须在语言教学之外特别提出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因为任何课文里从来不存在不表达思想内容的单纯语言。

总之,我们认为语文教学中“两个目的双重任务”的提法,目标不集中,提法不科学,不能体现语文学科的矛盾的特殊性。这种提法因为目标不集中,常常使教师、学生把很多精力、时间花到与培养读写能力无关的所谓“思想教育”上去,因此也就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为了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我们应该把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提得明确一些,集中一些,科学一些。

(原载于绍兴师专中文科编《语文教学漫谈》1979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