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交通与城市社会:1905~1937年的上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基本框架

抗战前,电车在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占主导地位,其是市民出行的主要参考,与城市生活紧密相连。由此,以电车业这一独特视角,通过探究其运营态势并推之与近代上海城市社会嬗变的关系,最终加深对其城市化进程的深刻理解。

第一章“城市电车运行的道路交通背景”。首先,从抗战前上海城市区域面积扩张以及道路系统发展、道路技术改良等角度,探讨城市社会空间和道路建设对电车事业的促动;其次,对近代上海传统的城市公共交通方式,如小车、马车和人力车业的运营态势做出研证,由此延伸电车业将其逐步替代的历史进程。

第二章“公共租界电车业的运营与管理”。战前上海公共租界的电车业为上海制造电气公司(英商电车公司)所垄断。本部分首先探讨该公司的组织方式和设备器材等状况;其次,对其电车的运行路线和票制票价展开研讨;最后,对该公司的营业收益和资本财务等情事做出研究,管窥公共租界电车业运营和管理的总体态势。

第三章“法租界电车业的运营与管理”。战前上海法租界的电车业为法商电车电灯公司所独营。本部分首先对该公司的组织方式和设备器材等情事做出研判;其次,对其电车的运行路线和票制票价进行分析;最后,辨析该公司的营业收益和资本财务等状况,从而洞悉法租界电车业运营与管理的发展脉络。

第四章“华界电车业的运营与管理”。战前上海华界的电车业为华商电车公司所垄断。本部分首先分析该公司的组织方式和设备器材等状况;其次,进一步分析其电车的运行路线和票制票价;最后,研判该公司的营业收益和资本财务等情事,从而管窥华界电车业运营和管理的发展全貌。

第五章“电车交通与城市人口的互动”。首先,在战前上海工商业发展、就业机会增加及大量移民涌入城市的背景下,研讨电车交通如何应对城市人口增长和人口需求日盛的局面;其次,从城市人口空间扩展、人口密度均衡化等方面,探寻电车交通在人口分布中所承负之角色;最后,从职业人口出行、商业活动交流等视角,研判电车交通对人口流动的影响,最终洞悉电车交通与城市人口的良性交互。

第六章“电车交通与城市治理的关联”。首先,概述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及华界当局为加强城市管理水平所设置的交通管理机构,以及对电车执业者和市民展开的考验和训练;其次,阐释管理当局对电车行驶的速率、载客和路线、行车装置等方面的管理,以及对电车停车站台、停车场所和停驶标志等处的设定规范;最后,考察近代上海电车肇事的情事及相关统计,由此延伸出当局对交通肇事和违法行为的相应惩治,最终研判电车交通与上海城市治理的逻辑关联。

第七章“电车交通与社会生活的推演”。首先,从时尚理念、时间观念和规则意识等视角,管窥战前电车交通在提升上海社会“现代性”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其次,通过民众参与热议及社会各界维权等向度,研判电车事业与城市“公共参与”的互动;最后,通过华界社会和民众对外商电车侵入界内区域的排拒和抗争,以及华界管理当局对外商电车侵入界内的交涉,管窥华界当局和华人社会争取“国家利权”的不懈努力、勠力同心,最终洞悉电车交通与近代上海社会生活的相互推演。

一言以蔽之,近代电车事业的发轫进步与城市社会发展是城市史和社会经济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但目前经济史学界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尚嫌不足。而正是由于这些尤待关注且须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无疑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理论创新,并对推进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史和公共交通史的整体研究水平当有助益。从长远言之,研讨公共交通与城市发展,是应时代所需、顺时势所趋。通过把握本域研究的基本态势和客观规律,延伸对当代公共交通与中国城市发展的适度展望与未来思考,呈现有益的决策支持价值,才是研究常青的本源和推力。[83]


[1]《关于德国各政党的最新材料》,《列宁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59,第264页。

[2]〔英〕K.J.巴顿:《城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城市和经济研究室译,商务印书馆,1984,第14页。

[3]王佃利、张莉萍主编《现代市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9页。

[4]张钟汝、章友德、陆健、胡申生编著《城市社会学》,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第2~4页。

[5]《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3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第471页。

[6]《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11卷,第385页。

[7]蔡君时:《世界公共交通》,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第1页。

[8]《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3卷,第476~477页。

[9]〔美〕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不列颠全书编辑部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第544页。

[10]刘统畏:《交通通讯与国民经济》,重庆出版社,1988,第114页。

[11]杨兆升:《城市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理论与方法》,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第1页。

[12]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编《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概论》,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第4页。

[13]刘贤腾:《交通方式竞争:论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第3页。

[14]刘波等:《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第1页。

[15]闫平、宋瑞:《城市公共交通概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第1页。

[16]本书所提“战前”,皆指“全面抗战前”。

[17]上海市公用局编《十年来上海市公用事业之演进》,1937年7月编印,第76页。

[18]夏征农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第346页。

[19]Saskia Sassen,The Global City:New York,London,Tokyo,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20]参见英国拉夫堡大学“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Research Network”,2008年上海排名第8位;参见“The Global Cities Index 2010”,Foreign Policy,Rebecca Frankel特别报告,2010年上海排名第21位。

[21]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第6页。

[22]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第90页。

[23]萧仁山:《论研究城市产生与发展的方法》,《城市经济研究》1986年第6期。

[24]杨兆升:《城市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理论与方法》,第1页。

[25]刘波等:《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第1页。

[26]徐光远主编《城市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第164页。

[27]〔美〕韦恩·奥图、帕特里夏·亨德森:《公共交通、土地利用与城市形态》,龚迪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第14页。

[28]《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7卷,第518页。

[29]蔡君时:《世界公共交通》,第16、36页。

[30]吴景平等:《抗战时期的上海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第1页。

[31]嵩生:《马路上来往车辆之比较》,《申报》1923年4月14日,第21版。

[32]自近代至抗战前,上海城市区域分为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华界(参见徐国桢《上海生活》,世界书局,1930,第62~63页)。

[33]赵曾珏:《上海之公用事业》,上海商务印书馆,1949,第53页。

[34]《上海市公用局电车筹备处电车公司计划书(三)》,1947年,上海市公用局电车公司筹备处档案,上海档案馆藏(本研究所列档案均为上海市档案馆藏,以下不再一一注明),档号:Q423-1-23。

[35]杨兆升:《城市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理论与方法》,第1页。

[36]刘凤良主编《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第184~188页。

[37]冯云廷主编《城市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第363页。

[38]《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3卷,第483页。

[39]刘统畏:《交通通讯与国民经济》,第114页。

[40]周里捷、姚振平:《大型活动地面公共交通运营组织与调度系统》,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前言”,第1页。

[41]徐光远主编《城市经济学》,第363页。

[42]吴景平等:《抗战时期的上海经济》,第1页。

[43]《上海市公用局关于华商电车加价及改筑轨道底角工程》,1931年6月~1933年3月,上海市公用局档案,档号:Q5-2-860。

[4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14年的55%,城市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是,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患上“城市病”,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房价虚高、管理粗放、应急迟缓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城市病”给市民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感。“十三五”期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新的发展理念,决心根治“城市病”。2015年,中央再次召开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45]关于近代上海城市史的研究,西方学术界开始较早。民国时期关于上海史著作,主要为外人所撰。如英国人兰宁与库寿龄合写的《上海史》,法国人梅朋、傅立德的《上海法租界史》,美国人卜舫济的《上海简史》,美国人密勒的《上海——冒险家的乐园》,美国人霍塞的《出卖上海滩》等。其中兰宁与库寿龄合写的《上海史》,分别于1921年、1923年出版(两大本),是用英文写成的第一部翔实记载19世纪上海租界历史的著作。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学界对上海近代城市史研究已经形成若干理论模式,并出版了大量的研究论著,这些研究成果的一部分在90年代后逐渐被翻译成中文,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学者罗兹·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魏斐德《上海警察(1927~1937)》(章红等译,人民出版社,2011),日本学者小滨正子《近代上海的公共性和国家》(日本研文出版社,2000),澳大利亚学者布赖恩·马丁《上海青帮》(周育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法国学者白吉尔《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王菊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等。就国内学术界而言,关乎上海城市史的研究著作亦持续展现。如邹依仁编《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徐雪筠编《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唐振常主编《上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丁日初主编《上海近代经济史(1895~1927)》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15卷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上海档案馆编《上海租界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吴景平等编《抗战时期的上海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王荣华主编《上海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王敏编《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马长林等编《上海公共租界城市管理研究》(中西书局,2011)等。

[46]甘作霖:《上海三电车公司之组织》,《东方杂志》第12卷第1号,1915年1月15日;《上海三电车公司之组织(续一号)》,《东方杂志》第12卷第4号,1915年4月1日。

[47]眉叔:《电车发明史》,《东方杂志》第14卷第12号,1917年12月15日。

[48]谢仁:《电车铁道与汽车铁道比较》,《东方杂志》第14卷第5号,1917年5月15日。

[49]复初:《北京电车业之调查(一)》,《大公报》1926年10月1日。

[50]沙公超:《中国各埠电车交通概况》,《东方杂志》第23卷第14号,1926年7月25日。

[51]董修甲:《京沪杭汉四大都市之市政》,上海大东书局,1931。

[52]付荣恩:《江浙市政考察记》,新大陆印刷公司,1931。

[53]交通部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编《交通史·电政编》,交通部总务司,1936年10月编印。

[54]H.O.昆:《上海、天津和北平的电车》,《远东评论》1937年2月。

[55]吴琢之:《都市合理化的交通工具》,《交通月刊》第1卷第1期,1937年,京华印书馆。

[56]参见上海市交通运输局公路交通史编写委员会主编《上海公路运输史》第1册《近代部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上海市公用事业管理局编《上海公用事业(1840~198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周源和《上海交通话当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王力群、齐铁锴《上海是轮子转出来的——上海公共交通百年录》(学林出版社,1999)、蔡君时《上海公用事业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陈文彬《近代化进程中的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研究(1908~1937)》(学林出版社,2008)等。

[57]廖大伟:《华界陆上公交的发展与上海城市现代化的演进(1927~1937)》,《档案与史学》2003年第3期。

[58]何益忠:《近代中国早期的城市交通与社会冲突——以上海为例》,《史林》2005年第4期。

[59]刘椿:《20世纪初上海城市客运业与官商互动模式的嬗变》,《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60]徐涛:《自行车普及与近代上海社会》,《史林》2007年第1期。

[61]方华:《上海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1843~1927年)》,《皖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62]张松、丁亮:《上海租界公共交通发展演进的历史分析》,《城市规划》2014年第1期。

[63]陈文彬:《近代化进程中的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研究(1908~1937)》,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4。

[64]陈文彬:《城市节奏的演进与近代上海公共交通的结构变迁》,《学术月刊》2005年第7期。

[65]陈文彬:《近代上海租界公共交通专营制度述评》,《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66]陈文彬:《近代城市公共交通与市民生活:1908~1937年的上海》,《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67]李沛霖:《公共交通与城市人口析论——以抗战前上海电车业为基点的考察》,《民国档案》2018年第2期。

[68]李沛霖:《公共交通与城市现代性:以上海电车为中心(1908~1937)》,《史林》2018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8年第9期全文转载)。

[69]参见马陵合《人力车:近代城市化的一个标尺——以上海公共租界为考察点》,《学术月刊》2003年第11期;邱国盛《从人力车看近代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的演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70]刘海岩:《电车、公共交通与近代天津城市发展》,《史林》2006年第3期。

[71]李玉梅:《民国时期北京电车公司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12。

[72]鲍成志:《试论新式公共交通兴起与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73]李沛霖:《中国近代城市公共交通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年第1期。

[74]王印焕:《交通近代化过程中人力车与电车的矛盾分析》,《史学月刊》2003年第4期。

[75]邱国盛:《人力车与近代城市公共交通的演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4期。

[76]刘敬忠、李玉梅、李玉环:《民国初期北京电车与人力车的矛盾》,《兰台世界》2011年第11期。

[77]针对近代城市公共汽车业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南京区域,可参见李建飞《民国时期的南京公共交通》,《南京史志》1997年第1期;王桂荣《60年多前南京人出行》,《江苏地方志》2009年第6期;吴本荣《公共交通与南京城市近代化(1894~1937)》,《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李沛霖《城市公共汽车事业考辨——以抗战前“首都”南京为中心》(《历史教学》2011年第18期)、《1930年代中国公共交通之翘楚——江南汽车公司》(《档案与建设》2013年第11期)、《抗战前南京城市财政与公共交通关联考议》(《民国档案》2014年第2期)、《民国首都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略论(1927~1937)》(《学海》2014年第5期)、《近代公共交通与城市生活方式:抗战前的“首都”南京》(《兰州学刊》2014年第9期)、《公共交通与城市人口关系辨析——以民国时期南京为中心的考察》(《史学集刊》2014年第6期)、《民国时期南京公共交通工具博弈及政府因应》[《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9期]等。此外,其他城市的相关研究成果,亦有涌现,参见杜乐秀《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成都汽车客运业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6;余晓峰《传统与变革——从公共汽车的出现看成都近代城市公共交通的变迁》,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07;艾智科《公共汽车:近代城市交通演变的一个标尺——以1929年到1931年的汉口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7;李志红《民国时期北京城市公共汽车事业研究(1935~1948)》,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8;薛圣坤《重庆城市公共汽车事业研究(1933~1949)》,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师范大学,2012;李婧《民国时期杭州公共交通研究:以公共汽车为中心》,硕士学位论文,杭州师范大学,2012;张伟《抗战时期重庆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4;等等。

[78]参见江沛、熊亚平《铁路与石家庄城市的崛起:1905~1937年》,《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3期;江沛、徐倩倩《港口、铁路与近代青岛城市变动:1898~1937》,《安徽史学》2010年第1期;丁贤勇《新式交通与生活中的时间:以近代江南为例》(《史林》2005年第4期)、《浙赣铁路与浙江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以1930年代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3期)、《新式交通与近代江南交通格局的变动》(《史学月刊》2016年第8期);等等。

[79]〔法〕马克·布洛赫:《为历史学辩护》,张和声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第40页。

[80]〔英〕彼得·伯克:《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刘永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2页。

[81]张钟汝、章友德、陆健、胡申生编著《城市社会学》,“序言”,第1页。

[82]笔者在研究行文过程中,为便于理解及保持阅读上的一致性,名称将统一使用“英商电车公司、法商电车公司、华商电车公司”(不包括引文部分),特此说明。

[83]李沛霖:《中国近代城市公共交通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