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就业状况
一、毕业生落实率
对于毕业生毕业时的状况,六次调查的分类有所不同(见表2-2)。2003年和2005年的分类与2007年之后的分类是不一样的。为了便于与教育部要求各高校上报的毕业生去向分类进行比较,从2007年开始,问卷将毕业生被调查时的状况分为10类。
表2-2 高校毕业生的基本就业状况
(单位:%)

从六次调查的统计结果来看,高校学生毕业时“已确定单位”的比例在40%上下浮动,其中2009年的比例最低,仅为34.5%。可见,2009年的就业状况显著地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当经济和就业形势不好的时候,人们通常会选择升学来延缓就业,统计数据验证了这一现象。在六次调查中,2009年毕业生“升学”和“出国/出境”两项的合计比例最高,达到21.5%,其余年份均不到20%。“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其他灵活就业”在毕业生就业中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2009年、2011年、2013年这三项的合计比例都达到两位数,分别为13.9%、11.1%、12.6%和11.7%。
如果将表2-2中第1-6项均视为“落实去向”的话,则高校学生毕业时的“落实率”除2003年外,保持在70%左右(见图2-1)。2003年受“非典”疫情的不良影响,疫区的许多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无法出校找工作,打算升学在时间上已来不及,因此该年的落实率最低,只有59.8%。2009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落实率在六次调查中处于第二低的位置,为67.1%。2011年,全球经济已经摆脱了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我国恰好处于“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投资量大,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相对而言有利于毕业生就业。2011年,高校毕业生离校时的“落实率”达到72.2%。2013年,尽管高校毕业生接近700万人,但是“落实率”仍达到72.0%。
“待就业”指标更能反映出就业难的程度。此项只包括那些有就业意愿却在离校时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从六次调查的“待就业”比例来看,就业形势与“落实率”所反映的形势是完全一致的。在2003年的“非典”时期,“待就业”比例最高,为35.8%。其次是在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待就业”比例为26.4%。2011年的“待就业”比例最低,为21.9%,但是与2005年和2007年的比例相差并不大。总体而言,无论经济形势好坏,“待就业”比例均在20%以上,这一比例是非常高的。2013年的“待就业”比例略为上升,达到23.4%。

图2-1 高校毕业生中已落实和待就业的比例(%)
从学历层次的比较来看(见表2-3),就业状况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总体而言,学历层次越高就业状况越好。从六次调查的平均落实率来看,专科生的落实率最低,为63.9%;本科生的落实率居中,为70.1%;硕士和博士的落实率最高,分别为80.6%和80.1%。这一特点表明,在高校毕业生市场上用人单位对高学历毕业生有较大的偏好。第二,从变化趋势看,学历层次之间的差异逐步缩小,甚至出现倒挂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专科生的落实率上升趋势明显,2003年专科生的落实率在各学历层次中是最低的,比落实率最高的硕士生低55.3个百分点。2007年专科毕业生的落实率超过本科生,高出0.7个百分点。2011年,专科毕业生的落实率不仅高出本科生8.0个百分点,并且超出硕士生1.4个百分点。2013年,专科毕业生的落实率高出本科生12.3个百分点,但是比硕士生和博士生低6.5个百分点。
表2-3 分学历层次的落实率
(单位:%)

专科生的落实率之所以赶上甚至超过本科生,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高职大专院校以职业教育为主,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更吻合。其次,高职大专院校更加注重就业指导,就业服务的效果显著。第三,专科生的就业预期低于本科生,有业不就的现象相对较少。
对于本科生而言,如果不是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提供了更多的读研机会,那么本科生的落实率就会更低。通识教育主要针对的是本科生群体,许多高校改革教学培养计划,让本科生学习更多学科的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然而,本科生相对较低的落实率表明通识教育尚未被用人单位认可。我国经济的发展还处在制造业大国的阶段,吸纳毕业生就业的还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些企业更需要具有专门技能的毕业生。
教育部使用的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统计口径上与本章的落实率是一样的。每年教育部公布的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都会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这一指标也成为很多高校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但是,初次就业率只是毕业生离校时的就业率,并不是最终就业率。初次就业率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反映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欧美发达国家的初次就业率也都不高,很多毕业生都是在离校后才找到工作的。2009年教育部公布的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68%,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公布的2009年高校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为87%。通过比较初次就业率和年底就业率可以看到,毕业后半年之内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比例还是很高的。此外,初次就业率的高低也不能反映就业质量的好坏,低质量就业的工作稳定性差,一般来说这些毕业生还会再次找寻工作。
二、起薪比较
收入是反映就业状况的关键指标之一。[4]在调查中,由已经确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对自己的起薪进行了估计。为了排除奇异值,我们只统计了月起薪在300-20000元之间的观测值。
从样本全体来看,毕业生的月起薪呈现逐年缓慢上升的趋势。从算术平均值来看,2013年的起薪为3378元,相比2003年的1569元增长了1809元,年平均增长率仅为8.0%。(见表2-4)
从学历层次的比较来看,起薪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学历越高起薪越多。博士生的起薪最高(2007年除外),硕士生次之,本科生名列第三,专科生的起薪处于最低位置。以2013年为例比较各学历层次的差异,并以专科生的起薪为对照组,则本科生的起薪是专科生的1.4倍,硕士生是专科生的2.4倍,博士生是专科生的3.9倍。第二,从变化趋势看,各学历层次都呈现上升的趋势,专科生和硕士生起薪的增长速度很低,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4%和6.1%;本科生和博士生起薪的增长速度相对专科生和硕士生而言较高,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1%和11.3%。另外,2005年硕士生的起薪和2007年专科生的起薪略有下降。(见表2-4)
表2-4 分学历层次的月起薪

(单位:元)
尽管各学历层次的月起薪水平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但是消费价格指数(CPI)也在上升,因此我们应该按照可比价格或者相对价格进行计算和比较。本章以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为参照对象,用毕业生的年起薪除以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构造毕业生的起薪指数(表2-5)。数据显示,毕业生的起薪指数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由2003年的1.35下降到2011年的0.69,2013年略为好转,上升为0.76。从分学历层次来看,2003年各个学历层次的起薪指数都大于1,表明各学历层次的收入均高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但是,从2005年开始专科生的起薪指数降到1以下,从2007年开始本科生的起薪指数也降到1以下。同时,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起薪指数也大幅度下降,不过2013年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起薪指数都有所回升。总的来说,2003-2013年间,毕业生的相对收入是减少的。
表2-5 分学历层次的起薪指数

三、就业分布
根据已经确定就业单位者的回答,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分布状况如下。
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地点一直是大中城市。六次调查中,大中城市所占的比例都在七成以上,2005年比例最低,为70.7%;2013年最高,为86.0%;最近四次调查的比例都在八成以上。(见表2-6)尽管我国政府出台了很多就业政策,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地点还是大中城市。这一现象符合我国经济发展以城市为重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从结构来看,城市发展快于农村,大中城市发展快于中小城市。因此,对于在县城和乡村工作的毕业生应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激励措施。
表2-6 按地点分的就业分布
(单位:%)

按工作单位性质划分,毕业生就业分布有以下特点:第一,民营企业后来居上,成为吸纳毕业生就业最主要的单位。民营企业所占的比例增长显著,由2003年的10.7%上升到2011年的45.8%,2013年略为下降,但是比例仍然最高,为38.2%。第二,国有企业始终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去向。2003年“非典”时期、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和经济发展缓慢的2013年,国有企业都承担着吸纳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任务,三分之一左右的毕业生都进了国有企业。而在其他三个年份,国有企业所占的比例也都在两成以上。第三,三资企业在解决毕业生就业方面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六次调查中,三资企业所占的比例平均为8.3%,在不同的年份比例略有波动。第四,国家机关、学校、科研单位的作用逐渐减弱,以上三项合计比例从2003年的39.6%大幅度地下降到2013年的10.0%。(见表2-7)
表2-7 按工作单位性质分的就业分布
(单位:%)

企业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单位,在六次调查中,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的合计比例都在50%以上,并且呈现出上升的趋势,2013年三项的合计比例达到76.0%。(见图2-2)2001年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外资外贸额增长显著,与之相关的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国有企业的发展。

图2-2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的合计比例(%)
按工作类型划分,毕业生就业分布有以下特点:第一,与技术相关的工作所占的比例最大,但是出现显著的下降趋势。专业技术和技术辅助两项的合计比例由2003年的69.4%下降到2011年的38.0%。2013年出现回升的态势,达到48.6%。第二,与管理相关的工作所占的比例也很大,一直保持在两成以上。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两项的合计比例由2003年的20.3%上升到2009年的27.7%,2011年和2013年略有下降。第三,从事生产和服务的工作所占的比例不大,但是服务工作出现了显著的上升趋势,2011年比例达到20.2%,2013年有所下降。从事一线工业和农业生产的比例一直很低,合计比例的最大值为2013年的5.6%。(见表2-8)
表2-8 按工作类型分的就业分布
(单位:%)

四、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是反映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是毕业生对于获得的工作的一种主观感受。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包括收入、升迁机会、同事、监督以及工作本身的性质等。每个人的心理预期不同,对工作满意度的评价也会不同。
由于高校毕业生找工作有充分的选择权,因此毕业生对自己所找到工作的满意程度较高。对找到的工作感到“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比例明显超过“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例。在2003年和2005年的调查中,“非常满意”和“满意”两项的合计比例分别为44.7%和37.4%,在后四次的调查中,比例都超过了50%,分别为53.1%、59.5%、54.7%和64.8%。2003年和2005年的毕业生对于工作的不满意程度较高,“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两项的合计比例分别为8.9%和12.6%,而在后四次的调查中,比例依次下降,分别为6.9%、6.3%、5.4%和2.9%。(见表2-9)
表2-9 工作满意度比较
(单位:%)
